我不是什么数学家
只是一名数学工作者
9月9日,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
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名单揭晓,
施一公获“生命科学奖”,
潘建伟获“物质科学奖”(传送门),
许晨阳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前面两位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
而最后这位

在得知获百万美金大奖后,
震惊得吃不下饭的80后数学家,
到底是何许人也?
1981年,许晨阳出生在重庆,
1998年,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
获得金牌,并入选国家数学集训队,
第二年就被报送进北大数学系。
其实,许晨阳在集训队的时候,
每天不是刷题就是刷题,
每两三天就要考一次试,
等到结束的时候,
他已经对数学竞赛失去兴趣
表示打死都不参加这些竞赛了。

好在,进入大学之后,
终于自由了!
许晨阳第一次体验到,

数学原来是如此的有趣。
大学数学跟之前的完全不一样,
它着重于概念、看待问题的方式,
思维层次和抽象程度要比中学高出很多,
并不是靠刷题就可以的,
充满了思考性的挑战,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许晨阳。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
许晨阳才想要把数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大学数学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觉得如果可以的话,这辈子的工作大概就是数学了。
在北大,有很多优秀的学生,
大家可以互相讨论、学习,
这种有同侪的感觉比之前
满脑子只有竞争的感觉好多了。
再加上北大自由的选课制度,
只要你有余力,想学,
你就可以提前学高年级的课程。
于是,许晨阳大三的时候
就学完了本科的所有课程,
提前毕业后,继续留在北大读了两年硕士,
选定了代数几何的方向,师从田刚。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
长久以来,
代数几何都是国际数学界公认的一个重要方向
只不过当时它在中国的发展处于初期,
并且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
然而,
这些因素都无法阻挡许晨阳对代数几何的好奇。
许晨阳说:“第一、我喜欢做几何;第二、我对代数方法感兴趣。所以便确定将代数几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左→右:博士导师János Kollár,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Alessio Corti,许晨阳
硕士毕业后,
许晨阳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
师从世界级代数几何大师János Kollár。
Kollár教授是圈内公认的“冷面王”,

对人严厉,要求极高,
很多人想选他作为导师都相当纠结,
然而,许晨阳的想法就很简单了:
我喜爱的是他研究的方向,
管他严不严格。

在普林斯顿的时候,
有些教授上课的内容就是正在研究的问题,
Kollár教授也开过这样的课程,
一边讲课,
一边跟大家一起来尝试着解决
这些领域还没解决的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
在Kollár教授的影响和指导下,
许晨阳扩展了数学视野,
形成了把代数几何这个庞大领域
视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观念,
并获得了在代数几何领域里
寻求基本问题的洞察力,
激励他向根本性问题发起进攻。
János Kollár教授
2008年,
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后,
许晨阳去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在这期间,许晨阳结识了
著名代数几何学家Christopher Hacon,
并与他共同建立了一般型对数典范偶的有界理论,
验证了充沛性猜想的一个重要特殊情形,
证明了田刚和Donaldson关于K-稳定性定义的等价性,
解决了《几何不变式论》前言里
关于典范极化簇渐进周稳定紧化不存在的问题。
这些成果无不标志着,
这位不到30岁的重庆小伙
开始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
然而,
许晨阳的这些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
他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寻觅。
尤其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
没有做出任何成果来,

那一年,他尝试了很多东西,
却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由此,
许晨阳也不满意自己的博士论文,
尽管当时也因优秀论文
得了Clay Liftoff奖学金,
他还是有种深深的挫败感,
甚至不好意思参加博士毕业典礼。
那个时候,
导师Kollár教授经常对许晨阳说:
毕业论文不重要,解决问题才重要。
我当年的毕业论文由于格式问题,
打印出来每一页都少一行,
不还是就这样了?”

幸运的是,当时好几个没成功的东西,
在后来的博士后时期都做成功了。
最后,许晨阳也终于
真正进入了高维代数几何的最前沿。
2012年,许晨阳入选了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获得了回北大工作的机会。
事实上,从学生时代开始,
许晨阳就有一个梦想,
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帮助
中国建设自己的代数几何学派。
得知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后,
正在犹他大学工作的许晨阳很是兴奋,
立马辞职,还给很多同在美国的
优秀数学家朋友写了一封邮件:
“我本周已从犹他大学辞职,并将全职回国。”
许晨阳说:“我从事的代数几何方向是中国数学做的不太多的方向,我当时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来建设这个领域,希望能够让中国在这个数学研究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与突破,所以一直想回来,只不过没想到机会来得那么快。”

这一年,31岁的许晨阳,

放弃美国多所名校的邀约,
回国成为北大新设立的机构——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第一位副教授,
并于次年破格升任教授。
其实,他本可以直接在国内其他大学
略过晋升阶段,直接担任教授,
但他说:“我更适应新体制。
而对于许晨阳的全职回国,
他的很多合作者都不太理解,
知乎上也有很多网友调侃许晨阳回国执教,
“跟回国支教差不多”
不过,许晨阳认为,
尽管北大与美国顶级名校的运行相比存在差距,
但数学中心的“小环境”比较理想。
而且他不仅仅是自己回来任教,
还一直鼓励很多在国外的中国青年学者回国发展,
他说:
“回到祖国,不仅仅不会影响自己的研究,很多时候还能做出更好的更有创造性的成果。而这种在自己的祖国做出优秀工作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感觉都不能取代的。”
随后的这几年,
许晨阳一直致力于
培养大批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
从而推进中国代数几何的研究进程。
他相信,
北大学子中会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数学家,
而中国数学的未来需要他们。
 作为代数几何领域的领军青年数学家,
他已先后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中国青年科技奖、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2016年,许晨阳又
获得了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印度科技部、国际数学联盟联合颁发的
拉马努金奖(The Ramanujan Prize)
以表彰他在代数几何领域,
特别是在双有理几何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许晨阳已经受邀在4年一度的
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的报告。
今年年初,
许晨阳获选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
(The Poincaré Chair)
是该教席设立以来,
首位来自美洲以外的年轻数学家
目前,许晨阳已经完成了30篇论文,
有24篇已经在国际著名数学杂志上发表,
其中6篇发表在四大国际顶尖数学期刊上。
许晨阳如今已成为
全球顶尖大学眼中的“猎物”
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请他回去做终身教授,
其他一些外国高校也表达了意向,
不过,都被他拒绝了,
他还是想要留在祖国,
为培养更多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
推进中国代数几何的研究进程,
建设高水平数学研究中心而努力。
最后,超模君预告一下,
2017未来科学大奖将于10月29日
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
到时又可以看到帅气的科学家们走红毯啦!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在公众号中,回复“转载”
-----这里是数学思维的聚集地------
超级数学建模”(微信号supermodeling),每天学一点小知识,轻松了解各种思维,做个好玩的理性派。50万数学精英都在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