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光,但也是事故高发的时候。
培训机构说,是孩子自己游到了深水区。但孩子溺水五分钟后才被发现,已经很晚了。
文|成长无国界(ID:G-citizen)
我问身边的朋友:如何给孩子选择培训班?
朋友们说:看课程内容和老师。
然而在美国,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夏令营或暑期班,会先看运营者的安全资质,再看课程内容。
1
1
1
北大学生章莹颖在美国遇难已经一百多天了,起因是上了一辆私家车。
美国的车辆绑架占据绑架案的一半。安全教育当中,防范外人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靠近陌生人的车。即使那个人穿着警察制服,你可以要求他下车,出示证件。不必靠近。
假如莹颖知道这一点,情况会不会不同?
你也许说莹颖疏忽了。
但是,当你的孩子独自到美国参加夏令营的时候,你可知道,有的夏令营没有资质认证,甚至对运营人不进行犯罪记录调查,孩子曾经遭受性侵、甚至致死性事故么?
在美国大部分州,可以查到合法夏令营的名单。
但很多中国父母说:我们从来没有查过这些。
1
2
1
是我们不重视生命么?应该不是,我们主要是缺乏经验。
以孩子的培训市场为例。那么多的培训班,各种新鲜的项目(滑雪、马术等),国外的夏令营和全家自由行,都是近些年才在中产当中热起来的。
每天忙着给孩子学英语、练特长,时间已经排满了;而生命安全这堂课,还来不及帮助孩子准备。
中国的孩子到了国外,往往很单纯,容易发生事故。
1
3
1
在国内,情况也不乐观。
去年,8个孩子在中山公园。不远处几个阿姨在玩ipad游戏,孩子们凑过去看。很快的,ipad没电了。一个阿姨说:充电器放在车上了,要么跟我回车里拿吧!
孩子大大方方跟着阿姨走了。
另一个孩子被阿姨喊着名字说:帮我们过来拍张照好吗?孩子犹豫一下,同意了。
结果,这8个孩子中,有7个因为各种原因,跟着漂亮的阿姨上了车。而这些阿姨,就是“人贩子”!
幸好那只是一场演习。但躲在旁边的家长一身冷汗。平时孩子很听话,不跟陌生人说话,怎么这么容易就被拐走了。
事实确实如此。而演习用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
我们的安全教育还远远不够。
绝大多数家庭,除了教育孩子不搭理陌生人,几乎没有其他的防拐培训(如果那个人是孩子认识的呢?)。
这不怪家长。毕竟在我们小时候,都是自己上下学,父母根本不用担心。
如今,社会环境变了,但我们还没准备好。
而美国的社会很早开始复杂分层。可以说,他们用几代人的经验和无数事故,积累了关于儿童户外活动、防拐卖、夏令营、全球自由行等等的安全经验,从防范到引导,系统的给孩子们传授生命安全的常识。
这些知识,也是我们需要的。
1
4
1
今天这篇关于“安全引导的建议”,首发在“逻辑思维”的清单专栏。
关于引导孩子保护生命安全的清单
我做了扩充修改,增加了可以操作的经验。
愿孩子们未来离开父母亲人之后,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的生命。
1
5
1
【引导孩子保护生命安全的清单】
1. 父母对孩子生命的照顾,除了合理保护,还应包含深入生活各方面细节的安全引导。引导是爱的高级表达形式。孩子越早具备对于风险的概念、反应能力和应对速度,未来发生问题的概率就越小。
2. 安全引导,核心是传授知识。只是告诉孩子“注意安全”、“不许这样”是没有多少效果的。保护生命是一门科学,可以通过小故事、绘本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孩子的安全认知。
3. 当孩子从秋千上摔下来后,有的父母会说不许再玩秋千了。这其实是一种消极保护,限制大于引导。积极保护,是家长镇定冷静地去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找到方法。比如,为什么小猫会抓伤你?它喜欢什么样的亲近方式?如果小朋友要求你做不愿意的事,你该怎么办?
4. 安全引导应该贯穿孩子成长的始终,但不同年龄的孩子,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0-2岁的孩子,父母以看护为主,防止孩子坠床、误吞物品等,初步帮孩子识别风险。
5. 3-6岁的孩子,对于探索世界有了更强的好奇心和能力。父母可以带孩子逐步认识绝缘体和导电体,人行道和交通灯,大自然与易燃物等潜在风险,帮助孩子积累用电、出行和防火的知识。
6. 6-12岁的这个阶段,孩子独立意识增强,对社会和朋友关系更敏感。如果家长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孩子胆小依赖,更容易对危险缺乏反应能力。
7. 孩子信任父母,愿意敞开交流,是确保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掌握孩子的情况,才能进行有效地引导。要注意沟通方式,尽量多提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向你倾诉。比如,今天怎么了?作业有什么困难吗?我可以帮你什么?
避免下负面结论。比如:你就是不用功。你这样绝对不行等等。
8. 家长身体力行,是孩子建立安全意识的根本。比如,开车系好安全带,行驶中不看手机,不因为赶时间开快车,骑车带好头盔和护膝,游泳选择有救生员的游泳池,查看资质或询问一些非核心知情人(比如清洁阿姨)等等,了解安全情况。
9. 帮助孩子学会规划时间,一点点积累生活的能力(假期是培养孩子自立的好时候)。包括自己起床、穿衣服、收拾书本玩具等等。这样,成年后才不至于因为无法合理安排生活,常常来不及,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赶时间。
10. 6岁以上的孩子,开始具备更强的关注他人的意识。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任何情况下,一定要确保自己生命安全,再帮助别人。比如,父母可以扮演溺水的小伙伴,问孩子此时该怎么做?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不是伸手去拉,而是大声呼叫救生员。
11. “相信熟人,远离陌生人”,这是不科学的。什么是陌生人?家里的阿姨、小区里的邻居、门口卖文具的叔叔,算不算陌生人?孩子可能很难区分。有的孩子,见到保姆、小贩的时间比见到父母还要多。他们无法准确理解陌生人的概念。
应该告诉孩子不要通过见面次数、职业、相貌、亲疏来判断一个人。凡是亲人之外的人,要注意识别对方的“陌生”、“奇怪”行为,决定应对措施。这些行为包括:成年人主动向孩子求助(比如,让孩子帮忙找东西、取东西),引导孩子离开家庭或校园去帮助什么人;鼓励孩子不告诉父母,单独到有趣的地方玩等等。
12. 家长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告诉孩子,如果有感觉到困惑、不情愿的场景,一定要学会拒绝。不要因为“听话”、“不好意思”否定自己的判断,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13. 如果外人(包括老师、同学)做了让孩子不开心的事,还要求孩子保密,孩子应该拒绝。父母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你生命的保护者,不要替外人保守秘密。如果孩子欺骗了家长,父母不要马上指责,激发孩子的逆反、削弱亲子信任度。
14.  对于胆小害羞的孩子,家长可以跟她约定一组“安全暗号”,比如6699。一旦发生让她怀疑的事(比如保姆行为有问题),她可以通过“安全暗号”告知父母,马上到安全私密的环境中,单独交流沟通。
15. 被游泳衣遮住的部位,属于身体的“隐私部位”,是自己的小秘密。父母之外的人不可以随便触摸,也不可以鼓励她暴露自己的秘密。如果有人这样做,要学会说不,尽量远离,并告诉父母。
16. 外出旅行是日常生活的延伸,父母不要事事代劳,把孩子排除在外。做旅行计划时,最好让孩子参与,让他成为全家旅行安全管理的一分子。比如,一起记录当地的救护和报警电话,上网了解目的地的犯罪地图(很多国家能查询到具体街区),学会看地铁图等等。一方面加强了孩子对目的地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独立出行做准备。
14. 信息安全,是摆在这一代孩子面前的新问题。当孩子开始接触手机和电脑,要告知孩子保护隐私的重要性,不要在网络上透露家庭地址,或是使用太简单的邮箱密码等。
有的孩子无法做到。比如,他们会随便公布家里的财务状况。家长打骂是没有用的,要学会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15. 心灵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心灵安全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焦虑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身体疾病、亲人离世,都可能对孩子心灵产生影响。假如家长发现孩子不愿意和家人沟通、懒得出门、对很多事没兴趣、能量减低,就要提高警惕,和孩子及时沟通、疏导和解决。
国庆假期将至,祝愿孩子们在假期和未来的生活里,开心平安!

“成长无国界”创办人Shasha:本科复旦,硕士英国,英国外交部旗舰奖志奋领全额奖。28岁获英国记者协会纪实报道奖,32岁任华尔街投行项目经理。生活了3个国家6座城市。观察东西方教育,陪伴中国孩子走向国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