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国内电信诈骗越来越多,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其实,电信诈骗不仅在国内频发,在国外也很猖獗。
最近几个月,全球多地频现假冒中领馆的电信诈骗案,已有数名中国公民“中招”受骗。中国驻外使领馆多次发出警示,提醒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海外中国公民提高警惕,严防此类骗局。
据美国《侨报》报道,当地时间2017年8月8日,美国南加州多个华人收到“红通”诈骗电话,其中包括“美华联”前主席鹿强、美中妇女联合会会长程正勤、洛杉矶华人律师华强、李荻等。骗子称受害人涉嫌重大犯罪,已经上了通缉令,银行账户已被冻结,但骗子们的台湾口音和诈骗“脚本”的粗制滥造让这个骗局漏洞百出,结果都被警惕性极高的侨领和律师一一识破。
虽然这些华领和律师警惕性高,识破了诈骗电话,然而,有的中国留学生则因为警惕性不高,落入诈骗陷阱。
加拿大卑诗皇家骑警7月31日发出警告指,低陆平原一周内发生至少6宗针对中国女性留学生的勒索诈骗案件。
据悉,这些案件中,受害者均接到自称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工作人员的电话,说她们在中国的信用卡涉及国际金融诈骗和洗钱案,要求配合调查,并要求留学生提供身份证件号码、银行账户、父母电话等讯息,又指受害者若不配合调查,她们在中国的家人就会有危险。
而在同一时间,骗徒利用套取的讯息,致电这些留学生在中国的父母,并谎称他们在加国留学的子女遭到绑架,从而向对方勒索金钱。
其实,由于对国外社会缺乏足够了解,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和新移民屡屡成为诈骗团伙的目标,且多次中招。
据《欧洲时报》2016年5月8日报道,一位来自安徽的女留学生投诉,说她在某知名中文网站上联系中文家教工作,该网站为留法学生都喜欢上的网站,结果遭骗。骗子盗用QQ号后,向其家长朋友骗钱。
中国侨网2016年4月18日电: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纽约8大道一名华裔男子接到一通电话,轻信对方威胁指他欠下一笔所得税,如果不及时还清将被捕坐牢,结果被骗走1500元。
澳大利亚也成为留学生的受骗“灾区”。据《澳洲日报》报道,澳大利亚诈骗者冒充墨尔本顶尖大学的留学中介,宣称学费可以打九折。
这些所谓的中介宣称,他们可以向墨尔本大学、蒙纳士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迪肯大学代缴学费。在这场骗局中,蒙纳士大学的留学生受害者张卢克被骗走了35127澳元,生活开始捉襟见肘。
电信诈骗猖獗,骗术也花样百出,如何防范
一、各国从制度层面着手,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
1.美国
美国在联邦层面治理电信诈骗主要依靠两部法律:1991年通过的《电话消费者保护法》和2003年通过的《控制非自愿色情和推销侵扰法》。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向消费者发送与商业营销、产品推广、服务广告有关的垃圾短信。
在实践中,联邦贸易委员会根据《电话消费者保护法》推出“拒绝电话推销名单”免费登记平台,任何向平台登记用户发送未经同意的商业营销、产品推广、服务广告等垃圾短信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2.德国
德国的数据保护法规较为严格,法律严格规定任何服务单位都不得泄露客户的个人信息。在德国,个人在银行开户时不仅要实名登记,还要接受严格的身份检验,身份证、家庭固定电话、工作单位等都要进行存档备案。开户者还要和银行签订“信用合同”。
此外,用户在签订手机、网络等合同时,也要实名登记,并签订“信用合同”。银行、电信、网络、租房等公司会定期将用户的个人信用信息向德国信用信息处理机构Schufa报告。
所有德国个人和公司在Schufa都有档案和评分。系统将自动扣除被查出涉嫌电信诈骗的个人和公司的信用分。银行也将向涉嫌诈骗的个人或公司发出警告。如再犯,该个人或公司3年内将无法在银行开户,还可能被处以高额罚款,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3.日本
日本在2003年正式颁布了《个人情报保护法》,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或个人被定义为“个人情报对应事业者”。一旦发生信息泄漏事件,不管是否对被泄漏者造成损害,“个人情报对应事业者”都要负上刑事责任。而相对于民间机构负责人半年以内的刑责,国家公务员更是罪加一等,要判处1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二、海外华人从个人角度,有以下防范措施
1.增强密码安全度,并定期更换
美国联邦调查局美西分局探员苏恩提醒广大华人:提防各种网络犯罪,包括增加密码长度并加入大小写和连字符,不断进行电脑、手机、办公软件、病毒软件的升级,而且要定期更换密码,让黑客彻底打消窃取你个人信息的念头。
“调查显示,有55%的人喜欢把所有的网站、电邮、银行账户等设成同一个密码,这种做法的确方便了你的记忆,但也方便了黑客的破解。如果他破解了一个网络账户的密码,你其他账户的所有信息都会不攻自破。”联调局探员表示。
《欧洲时报》也提醒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不要接受一些不信任的网络好友发来的文件,同时尽量通过二维码或虚拟键盘登录社交软件,这样就能防止大多数盗号木马探测键盘信息,避免密码泄露。
2.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遇到类似“自称中领馆”、“交通事故”、“孩子被绑架”、“涉及到司法案件”的电话不要盲目轻信,更不要透露个人信息,转账汇款。待通过其他渠道核实情况后再作处理,如不慎上当受骗,请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
平时上网不要随意在网站上注册,谨慎填写自己的姓名、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
3.关注当地中国大使馆的警示公告
一般有电信诈骗案出现,当地中国大使馆都会有警示公告。

此次“自称中领馆”电话诈骗案发生后,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先后于6月20日、7月27日发出提醒,强调旅居海外中国公民如在中国涉案,相关法律文书会由中国驻外外交机构通过正规渠道专递,不会通过电话核实信息,尤其是银行账户信息。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8月12日在官网发布公告,提醒中国公民如接到涉嫌诈骗的电话、邮件等,请务必提高警惕,建议直接报警。
8月9日,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同时发布诈骗提醒,呼吁各领区同胞提高警惕,不要相信任何以领馆名义索取信用卡账号和汇款的电话。总领馆指出,只在办证大厅专用窗口收取办证手续费用,不采用电话、微信等其他方式,不征用、收取任何财物。
而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也先后于7月29日和8月12日,针对有人冒用该馆名义进行电话诈骗,发出安全提醒。
4.无法判断时要核实
如果无法辨别是否为诈骗电话,建议挂断后拨打中国驻当地使领馆领事保护值班电话,或拨打12308热线,请求将相关信息转有关使领馆进一步核实。

移民帮综合整理,部分内容摘自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需咨询,请在公众号内回复“姓名+咨询事项+电话”,专业顾问将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
MORE | 更多相关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