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月到了,有新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来美入学了。
“JJ,大学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有读者留言。
四年前的今天,我还没入学,有过些憧憬,现在想想,真的有些可笑。
WYN说过:迎接新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他们大学最糟糕的部分。
如果过暑假的你还在国内浪浪浪迎接接下来四年登上人生巅峰,来来来,让我给你扇一耳光。
虽然我很想说:“留学四年超棒的!”但我办不到。
从入学前活蹦乱跳地check-in到现在从容又略有失望地离开加州,这四年到底会发生什么。
让我给你剧透剧透。
-1-
从你走下飞机那一刻起,千人千面的留学生活就开始了。选择和什么人做roommate,要不要跟隔壁老美hangout,第一天orientation翘不翘,要不要给professor发email自我介绍,开学后的paper是自己来还是让人家carry,每一个操作都决定着你的位置所在。你有些不习惯,或许你还没习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你发现周围的新生纷纷站好了队,不同的站队决定了他们未来四年的生活。
第一派人是学院气息浓厚的学霸乖乖女,开学就抱团在一起,过连体婴儿般的生活一落单就像没人要的孩子。白天一起上课,中午一起吃饭,晚上一起写作业,周末一起买粮做饭,下周一起复习midterm,课外日常是赖床,煲剧,跟爹妈Facetime。
这类人的GPA从不低于3.6,拿了A+心如止水,拿个A-五雷轰顶。
他们的圈子一旦形成便牢不可破,外人也极少能进入,虽然有微妙的内部政治,但积累下来的是一辈子的革命友谊。
毕业后,他们会考进不错的grad school,或者进到美国大公司工作,生活平淡,工资稳定。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拿着两倍的薪水却干着四倍的活,实际是被半价雇佣,想到这里,心里黯然神伤。
第二派人是never hangout with Chinese,女生居多。
从飞机着陆那刻起,朋友圈里就再没po过有中国人的照片,非深V吊带不穿,非白人event不去,配文是清一色英文,好像突然不支持中文输入法一样。
她们会在各种兄弟会姐妹会抛头露面,跟老白合影时笑得恨不得把大牙牙龈全露出来,可是口语里那股浓浓的云南白药味却迟迟挥之不去。
毕业后她们会嫁给美国人,生了个漂亮的混血儿,二十出头便过上全职太太的生活,每天呆在小别墅里浇花扫地养孩子,偶尔跟丈夫遛孩子看电影,也算值得发朋友圈庆祝庆祝。
美帝是大农村,北上广才是花花世界,想到这里,心里黯然神伤。
第三派人,每天感觉很充实却过得漫无目的。一天除了两节lecture外18小时不间断视奸朋友圈,周围人在干什么自己也要插一脚,听人家组狼人局自己也要组,看人家在Paul Smith粉红墙拍照也要买张机票去LA装逼,看人家喝粉色Unicorn Frapp自己也要排半小时队搞一杯,看别人在Ultra上rave得找不着北自己也要去Martin Garrix刷存在感,明知CSSA的活动无聊到炸还要拖着roommate打卡围观。
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日常躺尸却能活成24小时不闭眼的样子,半夜习惯把一桌乱乱的lecture notes和电脑屏幕摆在一起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又是一夜三点半”,实际刷了一整晚北美烧钱快报,书一页都没碰过。不是他们没有目标,只怪留学生活太无聊。
毕业后,他们会回国去爹妈安排的公司工作,结果发现到手的工资还比不上当年室友在Facebook实习的一个零头,心里黯然神伤。
第四派人是形单影只的独行侠,他们不care到底跟美国人玩还是跟中国人玩这种无聊问题,也不会一天24小时视奸别人的朋友圈。他们的每一天都有超明确的schedule。从第一个学分开始,所有报过的课,勾搭过的教授,做过的research,投过哪家公司的resume,他们心里都有清晰的蓝图。星期几的几点几分要去哪个hall做tutor,晚上要完成research里的哪几个section交给professor review,周末要去哪几个professional networking events,他们看上去不慌不忙,每天的schedule如同小机器一样精密。
这种大神经常翘课,神出鬼没,只有从周围人的嘴里听说他们的名字,连抱大腿的机会都没有。毕业后,他们会去银行做analyst,或者去硅谷做高工,朋友圈随手一张offer截屏都会吸来满屏羡慕的口水。
然而,当他们想起自己大学四年从没谈过一个对象的时候,心里黯然神伤。
你会在这几种帮派之间徘徊,最后在所在的帮派里朝更专一的方向走。有人毕业后在美国扎根,有人回国创业,有人完成了入学前立下的梦想,所有的追逐,最终不过是插着星条旗的记忆与成长。
-2-
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你的GPA永远比你学到什么重要得多。
GPA有多重要呢?你的Scholarship要靠GPA,考Grad School看GPA,公司的HR看GPA,如果你入学的学校不如意打算转学,那么你大二前的transcript也得有好看的GPA。虽然好成绩未必会像国内高中那样让你受到尊重,但如果你留学不是为了镀金回国继承家业,那请你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考A上来。
你的GPA可以用你银行账户上收到的高额scholarship证明,可以用你上过的dean's list证明,可以用你收到的internship offer证明,也可以用due day前找你借homework抄的课友那真诚而不带套路的口吻证明,但你学到的“知识”,就算毕业后还记得,估计也不值几个钱了,至少不如四年的学费值钱吧。

这也是为什么每quarter开始许多人会在朋友圈上问什么课水哪个教授好拿A,这也是为什么econ课,stats课和calculus I挤满了中国人。每个quarter结束,你可以说拿了个4.0的GPA但屁也没学到,也别说学到了知识超赞但只拿了个B。
这很违背美国的大学精神,但事实就是这样,想到这里,心里黯然神伤。
-3-
中国人很喜欢给人贴标签,但我发现这样做是很狭隘的。
“听说老美都很懒?”那你是没见过Final week凌晨5点鸡飞狗跳的图书馆。“听说老美都很勤奋?”They tease you for studying on Friday night.
“听说老美穿着很邋遢?”纽约地铁里人手一个Coach。“听说老美穿着特讲究?”硅谷多少高工穿得就跟广州路边贴膜的一样。
“听说老美说话特直率?”当人家否认你前,一定会说一句That sounds interesting。“听说老美也喜欢绕弯子?”美国可是最擅长摆事实讲道理的国家。
“听说美国人招人只看能力?”多少人上LinkedIn找已经工作了的Alumni就是为了刷脸熟求内推。“听说老美也要靠人际?”人家面试第一件事就是问你GPA。
“听说老美特开放?”在加州公开骚扰女性是会被带进警察局的。“听说老美也很保守?”穿个深V到肚脐都不会有人盯着你的胸看。
“听说美国尊重文化多元?”到处都是抱团的老黑,老印和中国人。“听说美国种族歧视严重?”中餐越南菜和墨西哥菜跟麦当劳一样不可或缺。
所以,不要习惯贴标签,不要一概而论。
留学生家里未必很有钱,开豪车的人也不一定是富二代,每晚熬夜赶due的人不一定是学霸,话题很多的人也能期末拿全A,我见过约炮无数的frat brother进了投行做team leader,天天蹦迪的sorority girl设计的衣服上了Vogue杂志封面,躲在房间里抽麻的中国housemate回国创业得到真格基金的投资。还是那句老话:人和人的区别比人和草履虫的区别还大。平庸的人都差不多,但厉害的人各有精彩。
多跳出安全区,多出去看看,天天在房间里待着是对高额学费最大的不敬。
-4-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JJ,你还是没告诉我大一入学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说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你,没有什么正确的入学方式。
半个月后,你可能会坐在房间里想家想到哭,可能会因为吃不到中餐而叫苦连篇,可能会在买新书时看着账单发愁,可能会在交学费的瞬间心如刀割;一年后,你可能会为了赶due写paper熬夜到凌晨三点,可能会卷入CSSA的中式政治斗争,可能会陷入housemate drama无法抽身,可能会因为身份问题在career fair上一无所获;毕业后,你可能会最终拿着330的GRE走进常青藤grad school,或者领着8k的月薪走进硅谷敲代码,或者读到一半因连续收到probation被遣返回国。我不想给留学生活写什么定义,实际上,也没人能一语概括这个制造希望而又包容失望的地方。
- 你可能还想看 -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