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留奶(ID: papashicha),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中国上海,位于北纬31°11′,东经120°51′,向北跨过北冰洋,就是美国纽约,北纬40度,西经74度。两个城市之间,只隔着12个小时的时差,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上海和纽约,却有着诸多差异,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位长期在美国留学生活的网友从纽约回上海过暑假,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了一篇上海和纽约在城市交通方面对比的文章, 小帮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1
留学后的一个暑假,我没有在美国旅游,而是选择了回国看看。

回到了这个生活了20年的城市——上海。
除了陪爸妈,还有火锅,烤鸭,酸菜鱼,干锅牛蛙和小龙虾。
和爸妈是团聚了,胃和嘴也是满足了。
但我却在出行上深深感觉到了不适应。
这不是崇洋媚外,吐槽落后的嫌弃,这是深感交通太过发达,却跟不上节奏的落伍。
毕竟,在魔都上海,公交发达的程度要比美国,真的好太多。
在美国,除了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沿海大都市,其他地区没有汽车真的寸步难行。
新情况下,落差与自豪的交织,让我突然产生了莫名的不适应。
2
纽约
和上海相比,纽约的地铁,找不到比“脏乱差”更好的词来形容。
纽约地铁的日常:断电、瘫痪、全员滞留。

除了经常让人抓狂,动不动就更改线路,站在昏黄破旧的站台上,你总能眼睁睁从眼皮底下瞥到拽着Pizza饼的大老鼠...
在干净程度上,MTA既像新加坡,大部分地铁站的卫生间都在维修;又像印度的孟买,潮湿闷热空气中充满了汗馊味。
面对不齐全的候车时间显示器,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这个设备早就成为地铁站标配了。

在纽约的地铁里,手机无法成为你消磨时间的利器,你既无法全身贯注地打王者荣耀,也无法用闲情逸致刷朋友圈。
一个人在信号微弱的地铁里,或许,读书和发呆是你仅有的两个选择。
有人打趣说,纽约地铁里有人看书并非是爱书至极,实则是不得已为之。
当然,纽约地铁也有它的好。
比如它24小时运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站点(470个),能几乎带你到任何地方。
次票、周票、月票的票型设置,能让不同的乘客,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购买。
单程票2.75美金,周票32美金,月票121美金。
刚出国那会儿,我还习惯用人民币来算,觉得坐地铁太贵。
后来走的城市多了,才发现纽约地铁票价,性价比真的已经很高了。
上海
上海地铁的优势和发展,本身就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无需过多渲染。
全新车辆,封闭式玻璃,月台干净,WIFI覆盖...
当然,高峰期的拥挤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痛。
其实,地铁高峰时期的拥挤我是有心理准备的。
在限流时期,我等了4班地铁终于勉强挤上车。
不开玩笑的说,每个人都贴这么近!一些人玩手机的人,胳膊肘都能戳到女生的胸!
不过,这些并不会影响我对上海地铁的印象。
因为,超预期的惊喜,早已掩盖了我从小已知中国人多的事实。
3
纽约
除了地铁,国内的共享单车也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实,美国早在几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比如创立于2011年的Citi Bike,曾在纽约市获得好评和数十万会员量。
然而, 没过多久就遇到种种困难,软件经常故障、车位不足、定价高等问题,引发了很多用户诸多不满。
此外,美国的共享单车项目以停车桩为基础,“无桩不能停”,给使用带来了不便。
更重要的是,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崇尚汽车文化的国家。

到2016年底,整个美国只有55个城市拥有公共单车系统,投放车辆总数也只有4万余辆,日均骑行人次仅7.7万。

出国后发现,自行车对老外而言,更多是周末的绿色运动骑行,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而不是刚需的交通工具。
所以,国内的共享单车兴起时,远在美国的我,真的觉得十分新奇。
上海
第一次看小黄车和摩拜,是朋友圈里。

第一次见证数被肢解的单车——有的没有座位,有的没有轮子,有的啥都没有,也同样是朋友圈里。

回来的第一次尝试,就出现了问题。
摩拜扫码后,没有自动解锁。而小黄车按下数字键后,也没有反应。
不过,一大排车子停在路边,大部分的车子绝对可用。
中国一直都是自行车大国,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资本补贴更是带给了人们,价格低廉的福利。
的确,刚开始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乱象,但这种乱象在崇尚了几百年绅士文化的英国,同样出现。
亲身体验,让我真实感受了出行的便利。
相比在美国1公里内,拿个外卖都要踩一脚油门的汽车,我更爱扫码骑行,绿色环保的共享单车。
我知道,一些问题不可避免,但那又怎样?
把它交给时间就好。
4
纽约
作为一个在美国老司机,对于开车我还是很有自信的。

其实,纽约的车况也并没有比上海好多少。
记得《爱乐之城》(LA LA Land)的片头吗?就是车堵在高速上大家出来跳舞的那个场景。
这还真不是电影为了文艺而臆想的,这可以说是美国交通的真实写照了。
这部电影我是和一个native一起看的。
她一看到这一场景,就开始向我吐槽纽约真的是“too much traffic”。
除了traffic, 美国也有很多地方的马路坡度非常陡,开车上下山还是比较锻炼车技的,尤其是开我那辆不知道几手的小破福特。
但有一点必须提及,美国大部分司机的开车秩序的确实很好,只要你按照规则驾驶,一般不会被喷或者被鸣笛。
在一些地方,过环岛和出路口时,还会出现礼让的现象:本身该他行驶通过,但为了你能尽快并入车流,他会“违规”让你先行。
上海
刚回来几天,我还保留的了每天出门开车的习惯。
然而几天后,我就放弃开车选择地铁了。
以前不是司机,完全没有体会到在中国开车的难处。
见缝插针,不让行人,鸣笛,抢道......
记得前段时间, 有一段歪国老司机体验中国驾考的视频。
看到那些在小路考中,频频失误的老外,我只想说,这些都是小case,实战远比驾考还要可怕。
我努力着回忆小时候出门时的感觉:那时鸣笛现象更疯狂,大部分司机完全没有斑马线的概念。
而现在,至少上海外环内禁止鸣笛,偶尔也有一两次在过马路时,也有汽车停下。
或许,这些转变,都还需要时间。
或许,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一切。
一百年前,纽约彻底取代了巴黎。那座城市吸引了全世界最顶级的名流。
除了画家、音乐家、小说家、诗人和思想家,也吸引了很多富豪和权贵也定居在那。

身在纽约的人,可能会和某个演艺明星坐在同一家餐厅吃饭,可能会在公园与某个球星打个照面,可能会跟某个富商出现在同一家机场...
还有那个每天可能都会与你擦肩而过,但你从不会注意到的普通人。
那是纽约的日常,也是纽约最有趣的地方,因为人总是一个城市最有趣的风景。
上海又何尝不是呢?
未来,上海会不会像当年纽约超过巴黎一样,取代纽约,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知道,不光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在慢慢地进步,变得更发达,更包容,更多元,城市里各种各样有趣的人,也越来越多。
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的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以后无论你去了哪里,巴黎都会一直跟着你”。
我知道,那种莫名的不适会很快褪去。
因为,这座城市一直都跟着我,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如需咨询,请在公众号内回复“姓名+咨询事项+电话”,专业顾问将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
MORE | 更多相关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