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微博刷到一条特别揪心的新闻:长沙2岁女童被一位男孩故意抱上电梯,乘至18楼后她走了出去,坠楼身亡。

监控录像显示,这位小女孩和两名五六岁的男孩儿一起进了电梯,男孩恶作剧般地按了高层,走出电梯。小女孩紧随其后,却又被男孩抱回电梯,一个人被关在电梯里。

两岁大的女孩对自己的险境尚且懵懂,但封闭冰冷的电梯让她本能地心生恐惧。她拼命跺脚、哭喊,但都无济于事。
随后电梯上升至十八楼,小女孩摇摇晃晃地出了电梯,一脚踏进未知的地狱。
她才两岁,还没有完整地和这个世界相识,就已经匆匆作别。
悲剧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物业监管不力,监护人大意疏忽,相关人员都难辞其咎,但那个小男孩的行为也同样引起我们的反思。
这起事故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每一个曾用“他还是个孩子”开脱的家长脸上。
带孩子上亲戚朋友家做客,孩子乱翻乱拿,随意损坏主人家的私藏,家长要说:“他不是故意的。”
带孩子出门坐高铁飞机,孩子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影响其他乘客休息,家长要说:“小孩子就是爱动。”
带孩子去商场逛街,孩子东摸西蹭,甚至去掀别人更衣室的门帘,家长要说:“他还不懂事。”
“他还是个孩子”
“他还小不懂事”
“你这么说一看就是没带过孩子的人”
家长为熊孩子行为的开脱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即孩子是不懂事的,对自己行为的对错分不清楚,所以应该得到周围人的谅解。
于是,熊孩子和熊家长们的“光荣事迹”走向了社会新闻版:泰安12岁少年被同学推下楼梯,施暴者家长说这是孩子玩闹;苏州11岁男孩偷开车撞死无辜路人后逃跑,家长也跟着“失联”逃避赔偿。
包括这次的电梯事件,微博下仍有这样的声音: “两个男孩子年龄比较小,没有预见后果的能力”“网上的批评太过分,他们毕竟只是恶作剧,谈不上作恶”。
这还谈不上作恶?
微博上有一位网友这样说:
带女儿上乐高,大家一起玩的时候,几个四五岁男孩用乐高做手枪,就专门对着我女儿开枪,我女儿小,吓得直哭。当时觉得没什么,看着视频想想真是害怕,对于这几个小男孩来说,对自己弱的对手下手也许是本能选择。
最大的恶,是作恶而不自知。而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管好这份不自知的恶。
我的邻居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二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小儿子。
有天傍晚碰见他们带着孩子散步,孩子爱玩闹跑得快,冷不丁撞在了小区的铁门上。这时邻居两夫妻的反应让我非常意外:他们俩一个赶忙抱起孩子又摇又哄,一个开始一边用力拍打铁门,一边拍打一边说:“打这个门,它坏,都怪它把我的宝宝撞疼了!”
我感到疑惑,便问年轻的妈妈:“孩子摔倒了,你打门干吗?”
她说:孩子在哭,总要替他出口气吧。
只要孩子不哭就行了——这也许代表了家长的意愿。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心里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教孩子小心,以及今后如何保护自己,避免伤害。但在那一刻,却只想着采取最快速的解决方法:只要他不哭就行了。
我很想问,孩子受伤以后,家长不是教孩子做好自我保护,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或别的物件上。长期施以这样的教育,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凡事都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挫便会怨天尤人呢?
有的家长认为,“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应该包容他们,释放他们的天性。
别以为孩子是不懂事,他们其实是没家教。不懂事说的是孩子不谙世事的本性,没家教却是刁蛮任性,让人讨厌。
一味宠溺,让孩子连基本的礼貌和教养都没有,是为人父母的失败。
他还是个孩子,那你呢?
钱江晚报上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外籍刘先生乘坐高铁,对面坐着三个家庭,每家几乎都有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几家人似乎是亲戚,大人们聊得热火朝天,孩子有了玩伴,也兴奋地在车厢走廊里跑来跑去。
正是午后困倦的时候,周围的乘客有一大半被吵醒,刘先生开始和那些家长们理论,希望他们能够管一下自己的孩子。
其中一位父亲撇撇嘴:“他们还是小孩,你管什么管。”
见与大人沟通无果,刘先生转而斥责孩子,警告他们不能在高铁上嬉戏打闹。
结果原本一直对男乘客视而不见的母亲,见到这一幕,二话不说冲上前,啪啪就是两巴掌挥过来。
这位乘客被打得不轻,眼球肿胀,眼镜断裂。
而事后记者采访打人的女士时,得到回应:关我什么事,不想说好吗,不想说。
“熊孩子”是一个典型的“知易行难”类问题。人人都知问题出在“熊家长”身上,但“熊家长”往往冲动易怒,破坏力惊人,教训起来谈何容易。
这位刘先生大概是来中国时间还不够长,不了解在中国个人挺身而出维护公共秩序的风险。只是不知道这一巴掌,会经过多少年,藉由另一个忍无可忍的乘客,打回到熊孩子的脸上?
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一张房产证或一部车,而是立足于社会的教养。
张鸣曾在《熊孩子背后有个熊大人》里这样说:好习惯不见得会传代,但坏毛病一定会遗传。熊孩子之所以熊,恰是因为有熊大人在前面做榜样……不会过公共生活,是我们的老毛病,这个毛病,需要教育,需要改,从小就得把这个道理灌输给孩子,用合适的行为模式影响他们。
你脱口而出的辩解,不只是说给面前亲戚、朋友或陌生人听的,更是说给孩子听的。
斯宾塞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说,进行正确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在于家长。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辞,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没错。而周围人的容忍,则又进一步强化这个信号:你的行为,不会带来任何的后果。
孩子虽然单纯,但感知能力远比大人以为的要敏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据说,孩子在三到六岁时就已经形成了90%的性格,人生接下来的数十年不过是10%的范围里微调而已。这个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我的确相信,一个人的性格,会在他开始认识和接触世界的短短数年间成型。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孩子。等他的年龄走在心智前面时,这个世界就不会再继续包容下去。
我妈有个同事,说起自己的女儿总是特别骄傲:“我姑娘可厉害了,她个子虽然不高,却让班上同学都对她服服帖帖,连老师也怕她。上次她号召全班不上课被班主任罚站,第二天就叫来一群人把老师打得钻在讲台底下不敢出来。”
看到她眉飞色舞的样子,我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她的女儿小小年纪就目无尊长、性格暴戾。
世间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教养本身就是一个让天性和社会性慢慢磨合的过程。聪明的父母会把这份教养,灌注进生活中的点滴。
浙江衢州一书店店员开门营业时,发现门缝里塞了一张纸条和40元钱,上面写:"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偷了四本画书。本应带儿子来道歉,没开门,对不起。”
郭德纲曾戏言:“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出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示爹的教养。”
家长是孩子言行的责任人。孩子的言行不仅代表他自己的形象,更代表了他的家教。
曾写过一篇探讨熊孩子的文章,读者留言说:小妹,你说得都对,但真正遇到熊孩子和蛮不讲理的家长时,我们除了愤怒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呀。
其实是有的。
《古尊宿语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熊家长。当你面对熊孩子,用你的方式把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规则、礼仪、道德标准讲给他听时,他是听得懂的。
但你觉得“长大了他自然会懂”,可能他就永远不会懂了。
插图来源新闻图片及电影《旋风小子》
网易新闻·槽值招聘
线上约稿
1.两性情感、职场教育、人性百态类文章

2.有在知乎、微信、简书等平台发表文章经验
3.你将成为网易专栏作者,作品被百万人阅读
4.千字300-800元,爆款文章稿费优厚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细信息
编辑招聘
1.招聘正职编辑、坐班实习生,负责原创内容撰写
2.文笔生动幽默,有编译能力,思维逻辑清晰
3.对热点事件敏感,具备紧跟热门话题的能力
4.工作地点:网易北京研发中心,全职,17薪
请先将作品和个人简历发到邮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