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募格学术征稿作品 作者:更夫
作者简介:某高校学报编辑,曾在《中国编辑》《编辑之友》《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随笔若干。
我在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做了很多年学术编辑。此中甘苦,只有做过的人知道。门外人看,都以为我们是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大神,其实,我们不过是虾兵蟹将。我敢说,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学报编辑,对于学术和科研的理解与认知,比我高深不到哪去;对于学术编辑事业和水平的热爱与修炼,也比我高尚不了多少。
摸着良心说,这些年,我对学术亵渎得太多。但是,我必须承认,很多人亵渎得更甚,编的刊物比我编的还垃圾。有很多时候,我下定决心,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把我知道的那些“情报”都如实招来,以便党和政府、作者和读者能够对我宽大处理,给我一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机会。但是,更多时候,我还是身不由己,劝自己还是忍忍吧。不管怎样,趁现在还没有改变主意,就写写我做学术编辑这些破烂事吧。
我从2003年左右就迈入学报编辑部,那时候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处境还可以用养尊处优四个字来形容。电子邮件的使用处于急速上升趋势。但是,本校普通师生投稿到学报编辑部一般还得是上楼敲门,主编看一眼,客气两句,把稿子留下。两星期之后,如若那位仁兄再问起稿件的事,主编一般得思索一下。如果主编实在想不起来,那么他一般会回答说,不好意思,你的稿件深度还不太够……此类话语以结束本次投稿咨询。于是,这位年轻的苦逼无奈的科研爱好者托人找到了我。我“指点”他换一个和这篇深度差不多的篇幅长一点的稿子。几天后,我拿着他的稿子敲主编办公室的门,主编看后说:改一下发下半年吧。我必须承认,主编态度的转变和那位仁兄稿件质量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因为我脸皮够厚。

双月刊就是这样,从投稿到审稿,到改稿,到定稿,到刊发,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那时候,学报还没有完全实行专家评审,很多专业趋同相近的稿件,编辑部(我们是社科类)内部都可以“消化”掉。事实上,我对待校内作者的用稿态度,是比较宽大的。我认为,这和学报最初服务校内师生科研的服务宗旨关系不大,主要是一种令人恶心的心态在作祟,即:同样质量(都没啥创新)发谁都是发,何不发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自己人”呢。
但也有例外:
有一位教师寄来一篇综述性稿件。该稿经我初审,觉得该作者行文随意,稿件上有明显校对错误,我个人认为其内容、题旨均一般,可不用。但考虑到我研究的文学专业与该专业格格不入,怕在认知上有重大欠缺,便随即将此稿转交专家(校内专家)复审。终审下来,意见为“修后可用”。具体修改意见由我转发给作者。两三天后收到作者回信,称稿件已修改,附于邮箱附件中,但我遍寻此封邮件,并未见到附件,想必其粗心遗漏,我便回信告知细心再寄。
等我收到作者所寄修改稿,按习惯,我先要看一眼全文字数,竟发现修改稿与原稿字数相差不到十个字。细心比照下来,发现其并未按照要求大做改动。我有些不满,便又回复告之仔细修改,又嘱其依照刊物网站上的论文格式及规范修改。三五日后,又收到其修改稿,内容上有了进步,但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等形式问题依然极不规范。我十分不满,我觉得我的耐心已经被她糟蹋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但我还是有职业操守的,便回复告之再修,并在请示主编之后严厉措词:
“如还不能按要求修改,编辑部将考虑不发你文,这显然不是技术问题。”
——我姑且留了半句话没有在信中对她说明。
第二天,我在办公室接到这位作者的致歉电话。我觉得解释是苍白的。后来,我反思这件事情,想起孟子说的话,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想来还是平常我对自己工作的态度不端,才遗恨致此。我留在肚子里没说的那半句话,也就是这个“态度”二字,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对学术的态度问题。
碰到人情稿,那是我们这类学报的家常便饭。人情稿主要是两个来头,一个类似我前面说的来自编辑;另一个便是来自主编方向。后者的人情稿有来自校领导的,有来自各部门主管的,也有来自主编亲朋的。这种稿件,编辑不能说不发,只能说头疼。事实上,我认为我还是有相当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底线的。于是,我在初审时“枪毙”了很多稿子。每天收到20篇左右稿件,“活着”进来的也就五六篇。那天,主编打来电话,问我看没看到一个人的稿件。我遍查邮箱,发现那人的稿子已经在几天前被我“就地正法”了。主编说下期发那篇稿子。我顿时蒙了。那是篇什么稿子啊?我学生都写不出来那种“货色”的稿子。主编说,必须发,你给改到能发。于是,我的编辑工作瞬间变成了科研工作。请问,谁还敢怀疑学术编辑的科研水平呢?
是的,我平日也搞科研,搞完科研,就要发表。现在,普通本科高校中的教师,有几个敢拍胸脯说,自己是为了人类学术创新而搞科研呢?没几个。基本上变成了为了发表而搞科研。换句俗话说,搞完了不发,搞个毛用?发表科研成果对我来说,不是难事。因为我本身就是办刊物的。本校学报发腻了,我还可以和兄弟院校学报“换发”稿件。至于,你曾看到很多核心期刊上发的文章不如你写的好,你以为你投一篇也能发,那你就有点太天真了。核心刊物都是人办的,人都是有弱点的,所以核心刊物便是有弱点的。在这样一条简单的逻辑之下,我见证了很多核心期刊变成了“垃圾”期刊那种“惨绝人寰”的经过,以致遭人唾弃,恶性循环,无法自拔。后来,一部分核心期刊编辑亲自操刀,收大价钱,给稿子动大“手术”,请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吃大“餐”,才“力挽狂澜”,不致被“浊浪”淹没。我必须承认,在学术期刊转企改制这条路上,乱象太多,但我也必须承认,学报是漏网之鱼,它既有自身一定的纯粹性,也有很多乌七八糟的“兽性”。

自知网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开通后,编辑部的垃圾论文得到有效控制,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经常有人找我检测论文。写论文,不抄袭,是写论文最最基本的要求。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论文哪里抄袭了,仿佛论文不是他写()的一般。更有甚者,亲自跑编辑部,向我索要她论文抄袭的具体描红内容,并问我编辑部的要求是30%以内还是15%以内。遇到这样“理直气壮”的人,我一般都不和她争,因为她做的这些事情已经和科研没有任何关系了。她不就是为了发表吗?关系都弄现成的了,就差我这一步。我不如顺水推舟,反正她那文章发出来也没人看,我们刊物本身就没人看。学报每期印刷2000本,除去同行交流邮寄刊物,作者样刊,学校各部门分发,图书馆、档案室存留等,还剩下邮局订阅的那四五十本。谈何发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学报的文章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之类的刊物转载。现在呢,搞科研写论文的人多了,我们选稿的余地也大了,却发不出好文章了。刊期越办越短,刊物越编越厚,而办刊人的“速度与激情”却越来越慢,越来越弱。这些稿件的作者,有为了评职的教师,为了毕业的研究生,还有不明目的不差版面费的本科生。如果,你现在问我,我们学报的审稿标准是什么?对不起,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我平均每年要看将近8000篇稿件;我对一年内的选题热点,以及专业内的研究动向,不说了如指掌,也能略知几分;我从一篇论文的题目和字数可以看出它是否值得一读;我能够从参考文献、脚注等细节极速分辨一篇论文是否为作者精心研究写作的成果;我能够从摘要和关键词看出论文是否有刊发价值,甚至作者的学术水平;我也能够对电邮群发的稿件毫不留情地直接删除;专业内的稿件,我平均5分钟,就能决定一篇6000字左右稿件是否通过初审;再细点看,我就能“预料”到它最终能否被发表……总之,我能做的事情真的很多。我常常安慰自己,想:这样“欣欣向荣”的学术氛围多好,我为这么多人“服务”多“光荣”!
但是,我就是高兴不起来。
我希望,我编辑过你稿件的作者、拒绝过你稿件的投稿者、“如果真有”的读者、和我类似处境的编辑同行、初涉科研的年轻学生、造诣非凡的学术大咖,我希望你们不要感激我,不要憎恨我,不要阅读我,不要同情我,不要敬慕我,不要鄙视我!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
相关
,而非科研本身……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下图了解。

热门图文TOP5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点击图片进一步了解募格编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募格服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