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大众网,重庆晚报
4月初,媒体报道了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博士墙”一事——一个村出了21位博士,百多位硕士。
村口显眼位置设立的博士墙
秧田有句语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别的地方的人攀比财富,而秧田人攀比读书;哪家挣钱多并不让人眼红,谁家孩子成绩好、肯用功读书才叫人羡慕。秧田完全小学校长陈永超说,这形成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老师建议读什么书,家长都积极购买。我们的学校比很多小学都大,村干部也非常重视教学。
秧田村为何出这么多人才?沙市镇镇党委委员谢详华概括了四点:一是秧田村资源贫乏,经济条件不好,形成了“只有读书改变人生”的信念;二是秧田村罗氏宗族自古就有“勤耕重读”传统;三是榜样的带动,先考起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以及成功的企业家不断激励孩子苦读;四是村上历来对教育的重视和资助。
今年2月13日,秧田村完小开学,学校请来了从秧田村走出去的博士罗智祥,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
村委会高度重视,参与教育。凡考起大学者,村上一律奖励400元。去年上了8个,今年估计有10个。村干部汤华好说,村委会对成绩好的孩子都有数,哪家的孩子会读书,村里都知道。从小学开始,每年儿童节、老年节,村委会也会以各种形式慰问、奖励学习好的学生。
同时,村里最大程度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今年初,村上组织博士、企业家成立秧田村助学基金,资助因为贫穷读书困难的孩子,钱由专人管理。第一位从小乡村走出去的博士罗宣干还专门在银行存了一笔教育基金,谁去美国读书就可获得资助。乡贤李昌开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黄蔚德捐出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个人奖励基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群策群力办教育。
同样,在山东泰安的一个小山村,数百名农村学子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描绘出中国乡村教育的又一个当代样本。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山东泰安一座仅320户人的小山村——洼里村,先后走出了1位博士后,4位博士和数十位硕士研究生。其中,平均每三户就有一位大学生。数百名农村学子因高考跳出了“农门”,甚至赴美留学。 
彭淑贞是村里第一个博士后,92年高考被录取至泰安师专学习地理。后边工作边学习考入中科院,深造至博士后。其父彭西庆为小学校长,从事乡村教育四十余年,村里很多硕士博士都是由像他一样的乡村教师教出来的。
彭西庆告诉大众网记者,受儒家文化影响,洼里村自古尊师重教,全村学习氛围浓厚。村干部重视读书考学,92年开始村里就制定了鼓励政策,给考上的学生发奖金:中专以上一百,大专以上两百。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奖励。
彭淑庆,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考选拨,一气呵成念至博士研究生并留校任教,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现在,他是村里后辈们的励志榜样。在榜样的带动下,洼里村的孩子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并刻苦攻读。
彭杰,会计研究生在读。图为细心的父母地把她所有的照片都放在一个小铁盒里。其母告诉大众网记者,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使劲读书,读得越高越好。”而且,从来不让女儿干农活,“我们拼命务农,只为能让孩子读书成材。”
女儿也没有让他们失望,每次回家都会多帮他们干点活,学习的时候也非常拼命——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睡觉。毕业时,彭杰作为佼佼者被评为大学里为数不多的优秀毕业生之一。 
彭文彬,通过高考选拔考入泰山学院,后到中学任教,之后边工作边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即将博士毕业。其母向大众网记者展示其高考前的毕业照。
彭英华则是村里第一个到美国留学的。国内读完博士又留美6年,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村民彭淑禄带记者来到彭英华家中,“别人攀比有钱,我们村只比读书,哪家挣钱多不让人眼红,谁家孩子成绩好最让大家羡慕。”
彭英华一家已不在村里常住,家中菜园交由其大娘打理。聊起这位赴美的侄女,大娘一家都非常自豪。通过高考,洼里村的“寒门学子”凭一己之力扭转命运转盘,用自己的智慧与拼搏跳出“农门”,甚至飞向大洋彼岸。
村里的路一下雨就非常泥泞。村民彭淑禄说,“村里普通大学生都有几十个,老师也是附近乡镇最多的。在乡村教师的润泽下,孩子们还是都成材了。”
因为资源贫乏,洼里村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条件不好。因此,洼里村人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通过高考这一重要的国家人才筛选制度,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选择。
文体广场,洼里村人茶余饭后的活动场地,也是洼里村一景。
学习,考试,发愤自强,是洼里村人们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因为高考,一个洼里村的孩子就此决定了他的人生命运的走向。
士气之纯,民情之朴,养怡之祚,教育之福。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热门图文TOP5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