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你们都知道了,前两天,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航母001A型顺利下水。
为了这一天,中国人已经等了47年。海军出身的局座召忠更是在直播节目中失声痛哭:
「我们受了多少窝囊气,才有今天!」
为了庆祝,网上出现了为航母命名的投票,最终高居榜首的名字,是「皮皮虾号」。
说真的,看到这个结果,我笑不出来——
年轻人调侃,另一个备选名字「刘华清号」却无人问津。
也许你从未听说过刘华清这个名字。但这个为中国海军奉献终生的男人,这个被称为「中国航母之父」的男人,不该被遗忘。
「中国不造出航母,我死不瞑目。」
一句誓言,字字千钧。对中国海军上将刘华清来说,让中国拥有一艘自己的航母,是他毕生的梦想。
很多人都曾被下面这张照片深深刺痛:当刘华清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美国航母「小鹰号」时,当美国人不允许他靠近触摸时,他只能踮起脚尖仔细查看。
一位64岁的老人,竟然像极了一个买不起心爱玩具的孩子。
共青团中央官微转载的一幅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更是如实勾画当时的场景——
「为了一艘航母,望穿秋水。」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比刘华清更清楚:对于中国来说,一艘航母意味着什么。
他亲眼见识过,一个海军弱小的国家,要遭受怎样的屈辱。
1974年1月,西沙海战爆发。中国南海舰队投入作战6艘舰艇,总排水量才2530吨。越南4艘舰艇中,单是旗舰就有2080吨满载排水量。
战斗中,运载手榴弹的389号舰贴近越南「怒涛」号,集中火力近射,战士们端着轻武器近身肉搏,把船上的手榴弹成捆扔过去。
当389舰被穿甲弹打穿,为了争取时间,战士们用身体堵住舱底破洞。
作为一个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
哪怕我们赢了西沙海战,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南海40多个岛礁在几十年里被他国侵扰。
14年后,为了保卫南沙领土,坚强的海军战士们只能拼命爬上随时会因为涨潮而沉入水中的礁石,用身体扛起五星红旗。
英勇无畏的海军战士,刘华清看在眼里。中国羸弱的海军实力,更被他刻在心里。
在海水中站岗的战士们
你更无法想象,南沙海战时期的这支羸弱的海军,已经是中国海军发展二十多年的成果。
中国海军从1949年正式建设开始,始终在踽踽独行中艰难前行,而刘华清见证了这一切。
1950年,当美国第34艘航母「奥里斯卡尼」号正式服役时,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了第一所培训水面舰艇初级干部的正规学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几艘老旧的护卫舰,还有几十艘炮艇和杂艇,就是新中国海军的全部力量。
新中国海军第一艘正规作战舰艇
在这种情况下,从未见过大海的刘华清接到中央军委通知:到大连海校担任副政委,建设中国海军。
要知道,那时的海校甚至没有一艘像样的实习舰艇。
学员只能借船出海,靠着租来的商船,顺风扯帆。
1953年夏天的一次海上实习,是刘华清有生以来第一次出海。
机舱温度高达40-50℃,通风条件极差。除了闷热,噪音更令船员难以思考。再加上疲劳,学员们集体晕船呕吐,连饭都吃不下。
为了让学员们坚持下去,刘华清只能把吃饭当做一道命令布置给大家。
左起政治部主任李东野,副校长兼副政委张学思,副政委刘华清
舰艇上空间狭窄,学员晚上休息只能在坦克舱甲板上打地铺,每人铺位只有80厘米宽。七八级大风引起的海浪,已经把这艘陈旧的登陆舰折腾得几乎断裂——
最终,只能中断实习返航。
可怕的是,这只是一次近海实习,实战价值极小。为了远航实习,刘华清明白:中国必须拥有一艘足够大的实习舰艇。
现在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而研制舰艇的任务,也落到了刘华清头上:
60年代,苏联撤走专家,中断成套设备材料的供应,我们必须要加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的进程。
1961年,国家组建第七研究院,研制自己的舰艇,以核潜艇工程为重点,任命刘华清为院长。
刘华清认为自己对科研工作不了解,数次推辞。最终得到中央答复:「非去不可。」
到了七院以后,刘华清发现这里除了困难,什么都没有…
一个现代科研机构,必须要有优秀的管理人才,而七院的院、所领导大部分来自工业部门和陆军,大多不懂海军装备。
哪怕建起研究院,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只有1000多人,很多技术人员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只有热血,没有经验。
当时七院的研究员
人才不够,刘华清就日日夜夜向上级写报告,请求每年拨给一批大学毕业生,然后从工厂选调优秀的技术工人。
没有经验,刘华清就针对不同人员提出不同的培训和学习要求。
3年里,七院的研究所从早到晚灯火通明,科技人员常常学习到深夜。
最艰难的是,七院组建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三军装备发展的优先程度按照陆、空、海的次序,海军只能排在最后。
每年只有5、6百万元的基础建设经费。大部分工作人员连住处也没有,有的挤在工厂车间,有的住在报废的火车车厢里。
为了海军事业,刘华清不仅要拿这笔珍贵经费建设潜艇研究试验基地,还得建设营房,改善大家条件...
在铺天盖地的困难下,刘华清却把事情做成了:
在西方禁运的环境下,中国人凭自己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试验研究水池。
在极短时间内研制的「65」型护卫舰
短短4年,七院已经发展到15个研究所、7个专业研究室、12个试制工厂、1.6万多人,各研究所的专业设置也基本配套。
完成五种型号战斗舰艇的仿制,解决海军舰艇装备从无到有的问题,只用了3年。对鱼雷、舰炮等武器系统的技术攻关只用了4年。自行研制的反潜护卫艇只用了1年就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长征一号」出海试验
刘华清还主持建造了5000吨级的「郑和」号、「世昌」号航海训练舰,专门担任海军院校学员海上实习任务。
这一天,离他第一次出海已经过去了30年。
中国的海军院校,第一次有了像样的实习舰艇。

中国海军郑和号训练舰抵达意大利友好访问

为了让中国海军真正形成战斗力,刘华清耗掉了全部最好的年华。
但除了这些,更令刘华清魂牵梦萦的还有一件事:造出中国自己的航母。
在七院任院长的时候,他就关注世界海军强国的航母发展和应用。1970年,他亲自主持起草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却在那个特殊年代不了了之。
但他没有罢休。
1980年5月访问美国,64岁的刘华清带着专家,把航母上上下下几十层走过一遍,简直想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刻在眼球上。
但对多数人来说,这次参观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彻底死了这条心——
「差距太大,不现实」,「看看罢了」。
刘华清不服。他不觉得这次访问只是「看看」这么简单,他坚信:没有航母,我们的海军永远站不直腰板。
刘华清在「特拉瓦」号上参观
后来,每隔两年,他都会在工作会议上提及航母建设:
「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
「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科研。」
直到1986年,他终于得到牵头开展航母论证的机会,尽管他已经70岁了。
正是这位70岁的老爷子,激动地定下了航母研制的时间表:「七五」开始论证,「八五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除此之外,他还不忘开办广州舰艇学院唯一一届「飞行员舰长班」,准备为日后航母舰长储备人才。
中国第一批「飞行员舰长班」毕业典礼
此时的刘华清已经明白:如果中国第一艘航母如他所愿建成服役的话,那么首任舰长就会从这一批储备人才中产生。
他也知道,自己不一定能等到那一天。

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上将去世。
他在回忆录里评价自己的一生:
「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
1年半以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6年以后,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001A型顺利下水。
几代海军人做梦都在等待的一天,终于到来。
是的,从航母下水那刻起,中国曾经那些屈辱又无奈的经历,再也不会发生:

1985年,为了拦截标准排水量23750吨的苏联海军伏龙芝核动力巡洋舰,我们只能派出标准排水量只有3250吨的「重庆」舰——
以卵击石,我们是卵。
1988年,中国赢得了南沙保卫战,但战士们只能站在巴掌大的礁石上,踩着海水站岗:

1993年,美国无端扣留「银河号」货轮长达33天,强行登船检查,没有公平正义,只有屈辱和委屈:
2000年,我们花了近3年时间,交了10亿美元「买路钱」,答应无数条件,才把「瓦良格」号拖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带回大连:
「瓦良格」号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往中国
2001年,海军飞行员王伟,驱赶闯入中国领空的外军侦察机,因为对方的恶意冲撞,折翼南海:
为了告别屈辱的那些过去,中国已经牺牲了太多太多——

没看到中国自己的航母,是这些英雄的遗憾。
他们曾经年轻,一腔热血,一生拼命,却没能看到梦想实现。
我们现在年轻,安然享受前辈们奋斗终生都不曾见过的光景。
今天的和平、强盛,本该与他们共享。
有人说,跟美国海军的10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比起来,中国的这艘航母无论吨位,还是舰载机数量,都不值得骄傲。
我只知道,能亲眼看到中国自己的航母下水,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与荣耀。
资料来源:「刘华清回忆录」、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腾讯新闻

脱下制服后,什么职业的姑娘最适合做女友?

这家成人网站不玩情色时,居然也能让人有生理反应

天才、赌王、破产者,一个德州扑克高手的大败局

图片均转自网络
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朋友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杜绍斐」,ID:shaofeidu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