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文说到:
--英国的恐怖活动是内生性
--英国困境源于文化多元主义导致的法治倒退
--英国法治倒退的原因是高福利
英国是现代宪政制度的源头,向全世界输出现代民主政治的价值观,是什么原因导致高福利的恶性循环?其实福利,就是一个社会如何收税和分配钱,这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英国的高福利困境,也是英国政治制度本身出了问题,民主走过了头就到了民主制度的对立面,简单可以归结到一句话:
反民主之心不可有;防民主之心不可无。
瞬间看到众多民主人士板砖横飞,但世界真的不是孩子眼中的黑白分明。
注:这句话并非作者原创,源于著名学者冯克利先生。

英国民主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让我们先整理一下基本概念,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讨论起点,将沦为鸡同鸭讲。
民主的基本概念
自从孙先生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人们都不由得紧跟历史大潮,怕自己落后于时代,成为所谓的落后保守分子。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后,民主和科学,成为中国社会运动的两面旗帜。因为落后,所以渴望快速发展;因为自卑,所以急于改变现状。越理想、越激进、越快速、越彻底的政治解决方案,越是受到广泛的欢迎。从辛亥革命算起,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依然在唐德刚所说的历史三峡中摸索前行。
现在看过去,可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知,原来我们对民主的理解出了偏差。先理一下基本概念:
民主的对立面是君主
专制的对立面是制衡
民主的初衷是【少数服从多数】,这里面潜藏着人民暴政和专制。
举二个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二千年前,雅典民主制度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自己的思想导师苏格拉底。二千年后,法国人民高呼“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发动了被无数人称颂的法国大革命,以民主之名,不仅杀死了路易十六,并且杀死了所有的革命领袖:马拉、丹东、埃贝尔、布里索、罗兰夫人、罗伯斯庇尔,当然还有大量的平民。杀人的是人民,被杀的也是人民,包括围观屠杀的看客还是人民。
无数历史的悲剧告诉我们,民主只是方法,人的自由是目标。不是民主保证自由,而是法律保证自由。如果把方法凌架于目标之上,那结果未必如想象中的美好。
现代人迷信的民主一人一票,是否就意味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呢?未必
英国民主的质量
民主范围的扩大,很可能带来民主质量下降的问题。
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制度下,为了拿到人民的选票,无论是左派还是中右派政客,都不敢贸然提出削减福利的政治主张。福利制度变革极其困难,国家财政寅吃卯粮,形成了民主选举的囚徒困境:支持福利党--增加福利--加税--经济恶化--福利依赖群体扩大--支持福利党--增加福利--加税
1997年英国工党(白左福利党)上台后,英国约有500万适龄劳动力(占人口10%)就不再工作,以社会福利为生。各种弱者福利,鼓励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劳而获。
即使是英国人引以为豪的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也是问题重重。2015年一份报告指出,英国有340万患者正在排队轮候去公立医院就医,NHS法定最长等待周期是18个星期。实际上根本无法满足规定,为缓解长期无法就医的问题,英国Kent 地区出台规定:允许NHS患者去法国就医,NHS为患者支付医疗费用。此类的福利机制都存在一个悖论:作为基本免费的公共服务,怎么可能满足人们永无止境的需求?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效率低下、负担沉重,实际保障水平逐年下降,如不改革就会破产。
民主--福利机制相当于二人转的螺旋,随着螺旋的不断演进,福利依赖群体将越发庞大,如果社会纠错机制无法及时发挥作用,打破福利魔咒,那么英国最后很可能进入委内瑞拉模式。
民主,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灵丹。
自由人基础上的民主,才是有价值的民主。
民主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
既然福利经济模式类似于旁氏骗局,那注定不可长久持续。为了维持,需要不断有新财源加入。但福利经济的另一后果是生育率低下、人口枯竭,从人口来看,英国根本没有子孙后代来偿还父辈的福利债务,引起外来人口成为无奈之举。根据测算,英国近几年需要引进约千万移民才能填补劳动力缺口
出于殖民历史、人道主义和劳动力缺口的原因,英国近年引起了大量穆斯林移民,目前英国穆斯林人口大约280万,占英国人口总量的4.3%,但在东伦敦的部分区域,穆斯林人口比例达到了35%。其它移民群体,能够通过一代或几代人,建立对移民国的认同感,融入当地社会。但穆斯林移民有其特殊性,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义,决定了穆斯林有自己强烈的宗教认同和政治认同,也就是说,穆斯林对伊斯兰的忠诚度,远远超过了对移民国的忠诚度,这也是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地面临的普遍情况。
英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代表群体
意识形态
理论基础
经济模式
道德伦理
保守党
资本主义
政府论
国富论
市场经济
新教伦理
以神为本
工党
民主主义
(理性主义)
社会契约论
正义论
福利经济
平等博爱
以人为本
穆斯林
伊斯兰主义
沙里亚法
游牧经济
沙里亚法
意识形态之争,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整体走向。以工党为代表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背后,能够看到其中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内涵。也就是说,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特别是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趋向于相信人类可以凭借科学、理性来掌握、改造世界,通过民主的方式,去建设平等、博爱的人间天堂。一句话:人,已经至高无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浩渺宇宙来看,连地球太阳都不过是微小如尘埃,人又如何能够僭越大自然。就象人工智能再发展,也不可能超越人类创造者。本身就不完美的人,如何能够建设完美的社会?所以,丘吉尔感慨说,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而是各种坏的制度里面最不坏的。这里面包含着几重意思:
第一、因为人的不完美,所以民主制度的设计方向是预防人性之恶,而不是追求善;
第二、不要期望有完美的人来指点人类迷津、解救众生;
第三、每个人能够做的,就是接受不完美的世界,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很惭愧,作者理解这句话,化了很长时间。后来想明白一点,相对而言,教徒更容易理解这句话。
正如哈耶克所说,人类历史并不是简单的文明战胜野蛮,能够生存下来的制度都不是来自于社会科学和人类理性,而是来自于宗教和意识形态,它们提供了遵守一定游戏规则的承诺机制。在社会演化的过程中,正如不爱孩子的母亲会因后代死亡率高而绝种,那种不利于自发社会秩序扩张的宗教和意识形态也会灭绝。
在平等、博爱的大旗下,英国的意识形态趋向于空洞软弱的民主主义,原来的宗教传统也以政教分离之名被遗弃。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有天然的需求,英国社会的信仰真空、价值观混乱,必定会被其它宗教或主义乘虚而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空谈“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白左群体,在宗教和意识形态二合一的伊斯兰主义侵蚀下,毫无抵抗之力。
前文说的英国小镇暴力性侵案,就很说明问题。一群巴基斯坦裔穆斯林大叔长年暴力性侵镇上的女孩,导致女孩认为“被强奸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而就是由于他们作为少数族群和穆斯林群体,动辄打出“被歧视”的杀手锏,当地工党政府竟然不敢调查他们。英国的例子还不算最极品的。更奇葩的例子,再举二个。
有位德国左派女性被3个难民轮奸的,她在FACEBOOK上向强奸者道歉:“亲爱的男性难民们,我诚挚道歉,你们不是社会的问题,你们是群美丽的人,值得获得自由/安全。在欧洲,你们不安全,因为“种族歧视”;我也不安全,因为“性别歧视”。抱歉这事会被种族主义者利用”。
无独有偶,挪威男性政客Nordal Hauken在家里被一名索马里男性难民强奸。强奸犯被判处4年半有期徒刑,并将被遣返回索马里。这位男性政客表示自己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反对种族主义者,对难民因为强奸他而被遣返感到抱歉并非常内疚,并认为他是世界不公平的悲剧产物。
欢迎来强奸我们,欢迎来虐待我们,这些伟大的民主人士,真是脑子都坏掉了。
当人类不再敬畏造物主,而是转向崇拜人类理性和科学主义,进行自我神话,试图以民主主义来追求“平等、博爱”的美好社会,正是英国社会的困境之源。
英国脱欧的本质
英国脱欧的本质,是和欧洲大陆的意识形态之争。即使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英国人民还是最终选择远离欧洲大陆的民主主义,这是英国政治的纠错机制在起作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条路注定会艰难而崎岖,但这是正确的方向。
作者有时候会想,如果我是穆斯林领袖,就改变斗争策略,充分利用民主制度,用和平的方式融入英国社会,经过数十年人口比例发生根本变化后(不需要总体占多数,只需要在部分地区占据多数即可),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最后的胜利肯定属于伊斯兰。但矛盾的地方就在于,伊斯兰世界的凝聚力和动员力是和思想的激进程度成正比,如果真存在如此有远见的穆斯林领袖,他马上就会被边缘化或肉体消灭了。
举个二战的例子更容易理解,很多人喜欢假设二战的历史进程:如果德国纳粹在占领法国之后,就停止进攻苏联和英国;或是日本在占领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之后,避免进攻珍珠港。历史会如何演变?
其实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很简单的物理学常识,一个需要维稳的系统,注定是不稳定的。历史,也不是按照人们想象的某种特定轨道前进。

英国的解决之道
世界文明的发展主线,是希腊--罗马--英国--美国。现是英国向美国学习的时候了:

坚持法治之路,防止人性之恶,能够保持社会的纠错能力;
维护信仰传统,发扬人性之善,可抵御激进意识形态的侵蚀。
其实这两者追根溯源,都源于英国。回顾一下撒切尔夫人在40年前的话:
近年来,我们都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但是只要有勇气,抛弃原来不属于英国甚至对全球造成威胁的【民主主义】思维,国家必将复兴。有人说,昔日伟大的国家不可能复兴。我不接受这种观点。我相信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必须让祖国复兴。
捍卫自由和法治,无须温和,否则二者都会失去。
防止民主之恶,方能回归正常的法治轨道。有着普通法传统的英国人,其纠错能力相比欧洲大陆的其它国家来说好很多。也就是说,英国政治转型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会相对小一些。
英国,正在转型中。
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