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by kacozi from Instagram
与人交流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或只言片语,或皇皇巨著,这些信息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一颗种子。这样的种子和树木花草不同,大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的是玉米,想来收获不了西瓜。心里的种子却会长出形态各异,颜色不同的果实。你可能因为这些种子读了各种各样的书,认识了意想不到的人,做成了你梦里也没想到的事。
一如创业过程。
大部分企业最初创立的目的就是创始人想做一些事情,经年以后企业成长,这个最终长起来的样子,可能和他原有的想法和计划完全不同。罗辑思维也是这样一个企业。
很早就知道罗辑思维,2012年12月,罗振宇在优酷开通了个人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同年开通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一条60秒语音信息,坚持至今。五年前罗辑思维以自媒体的身份投身互联网,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家综合知识服务产品提供商,声名鹊起,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以前我自己做公众号,基本是以玩的心态去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今年职业身份转换,全身心投入了知识产品的研发和运营,所以对罗辑思维尤为关注。上半年读了不少「得到」上的专栏,上下班路上又听了上百期罗辑思维,从四年的全网播放,到今年聚焦自己的产品,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初创企业的成长脉络。五月份和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有了一次长谈,加深了这种感受。我想,在互联网时代和知识浪涛汹涌澎湃的今天,长出罗辑思维这样的公司,既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它就是一种自然的生长。

自媒体

与 MacTalk 这样的业余写作者不同,从一开始,罗辑思维就是个「每个毛孔都在说自己是个自媒体」的创业公司。辞掉公职,全情投入,视频和公众号音频的配合,以及强迫症一样的更新节奏 —— 视频周播、音频日更 —— 让罗辑思维迅速从众多的公众号和自媒体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自己的第一批忠实听众。
马化腾在谈产品的时候说过:
一个产品在没有口碑的时候,不要滥用平台。我们的产品经理精力好像分配得很好,50%产品、50%营销,当然,如果你在基础环节控制得好,这样当然可以。但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人第一点都做不好。如果你的实力和胜算不到70%、80%,那么就把精力放在最核心的地方。当你的产品已经获得良好口碑,处于上升期后再考虑这些。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产品扔到市场上,会获得自然的增长,当用户在自动增长(用户会主动推荐朋友来使用我们的产品),就不要去打扰用户。罗辑思维通过自己的口碑和第三方平台获得了第一阶段的原始积累。
这个阶段我学到的东西是:
1、顺应时代的浪潮往前走,并做出一些异构的特性,让用户能够很清晰的把你从芸芸众生中辨识出来。

2、死磕自己,保持节奏。罗胖常常调侃自己,人长的丑资质也不行,那就多用功嘛。公众号发展了近五年,60秒语音和跨年演讲,都成了罗胖的标签,这也是一种财富。

3、如果你想在某个方向上构建自己的未来,就要全情投入。业余的做法,收获的也是业余的成果。

会员,商务合作与解决方案

有了规模,应该想盈利模式了吧。我记得罗振宇在一期视频节目里说,「很多人问罗辑思维怎么盈利啊,我觉得我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只要做出好的内容,有了用户和流量,自然有人会替我们想怎么赚钱」。
这个阶段,罗辑思维主动或被动尝试的是社群(会员付费)、商务合作(网易有道云笔记、乐视等)、提供营销解决方案(卖柳桃等),开始探寻商业的边界。探求的结果似乎是没有边界,什么都能做一下。随便找个地方,刨个坑撒点种子,就能长粮食。能不能长大,不知道。是不是大家想要的结果,还要再看看。
每个企业经过了第一阶段有了一定的用户和流量之后,都会去做各种尝试,这个尝试的迷惑性是很强的,比如你看别人做了某个业务,自己试试也能获客和转换,那是否要继续投入呢?这个判断是很难下,因为未来是如此的不可捉摸,没人知道继续投入和放弃深耕去尝试另一个领域的后果。
罗辑思维并没有沉迷于商业模式的探索,而是继续向前。

电子商务,我们卖书吧

很多人会问我,写了四年多几百万字,你是怎么做到持续输出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有输入啊,就像计算机里的 I/O 一样,有输出,必然有输入。我们最好的输入是什么?读书啊。
罗辑思维和晓说不一样,到了中期,基本上每个主题都会围绕一本书来讲,也就是罗振宇说的,「我就是你身边的那个读书人」,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高质量的持续输出。埋没在电子商务网站的好书实在是太多了,而罗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把书读薄,再讲给观众听。另一个副产品是,罗辑思维推荐过的大部分书都变成了畅销书。那为什么不自己卖书呢?
罗辑思维做书的方式是按照产品的思路运营的:
1、首先去发掘好书,有的书本身就是畅销书,有些虽好,但大众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好在哪。

2、买断一段时间的版权,独家销售,不打折保证利润。
重运营,自己出设计、自己写文案,保证产品的设计感和调性。罗辑思维的团队去发掘选题和闪光点,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告诉读者书好在哪,怎么去读,读了会有哪些收获等。如果讲述中有打动你的地方,读者就会忍不住买来书去读全本,因为这样可以获取更为体系化的知识。
这是一套完整而自洽的产品逻辑,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用户体验。
罗辑思维砍掉了大部分商业合作,开始专注在电子商务上,卖书成了罗辑思维一个稳定的营收支点。

付费专栏

2015年的11月,「得到」的安卓版本上架了锤子的应用商店,那时候我知道了罗辑思维开始构建自己的产品了。最初的「得到」没有任何付费内容,全部是免费的音频和文章阅读,他们通过内容更新和自然传播,获得了几十万用户。那个阶段,我和小道消息的冯大辉老师,开始通过邮件订阅的方式尝试知识付费,我有「卖桃者说」,大辉有「小道通讯」,并且获得了还算不错的订阅量。罗辑思维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倾公司之力在做,用最优秀的内容和运营人员,找各个知识领域最顶级的知识人,开始打磨知识产品。到了2016年6月,第一批付费专栏上线,除了罗振宇自己,罗辑思维开始推出经济、财富、艺术、商业等各个领域的付费专栏,每个专栏的订阅费用都是199/年,目前最多的专栏订阅人数超过了16万,为知识付费的人数超过了一百万。
这个产品的推出,把罗辑思维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不再是自媒体,不再依赖第三方平台,不再卖流量,罗辑思维成了一个综合知识服务产品提供商。
快刀青衣告诉我,他们曾经被很多栏目折磨的死去活来,曾经想砍掉电商平台,曾经废掉了很多已经完成了前期打磨的专栏产品。
事实上,每一个产品成长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面临着永无止境的变革,就像在泥石流上求生,你必须找到核心价值,并保持移动和平衡,一直往前走。稍一停顿,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得到」,成了罗辑思维的锚点,现在和未来所有的知识产品都在围绕着这个产品进行构建。这是个统一的入口,也是未来的平台。
罗辑思维成功了吗?我想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成功了。天色尚早,要走的路还长……

一篇短短的文章自然没法写出一个创业公司的成长史,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用户的产品体验。从罗辑思维的成长和变革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1、顺应时代的浪潮往前走,让自己的产品具备可辨识性
2、确定好大致的方向,坚持输出,保持节奏,这样已经打败了80%的竞争者,甚至更多
3、找到并聚焦在自己的核心产品上。专注说起来容易,但是做到有钱不挣还是很困难的,大部分创业者都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4、创业者去做工具类的产品还是平台类的产品,这是个问题,因为两者的研发、内容和运营都完全不同,如何构建自己的竞争力是我们需要在产品研发之初就要考虑的事情
温柔按压,深情赞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