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暨佳莲学校校长石国鹏曾说,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出去就两个字‘作死。他说的阅读是『大阅读』,不是心灵鸡汤和励志书,而是经典书籍。这些书籍经过了时间的荡涤,流传下来好的比例比较大。石校长说,没有大阅读的积累,学习的基础就会荡然无存。去到国外,没有阅读基础,上课也很痛苦,无法参与国外课堂的讨论(文理学院尤其重视阅读和课堂讨论),平时成绩很糟。自己也会觉得越来越不行。读书从来没有捷径,『阅读经典』才是康庄大道。下文来自快报君很喜欢的一个公众号KnowYourself,告诉你为什么要读经典。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KnowYourself
公号ID丨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丨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原文标题:《读太多公众号,你的情绪成熟可能受到影响 | 导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如今,人们越来越少地进行深度阅读,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的阅读,比如睡前看看网络连载小说、回家路上刷刷社交网络上的娱乐文章等等。人们对经典作品的态度,也似乎变得更加功利:当他们对一部经典作品好奇时,会选择先去阅读它的书评;等他们浅尝辄止地获得信息后,就满足地停下认识的脚步。更有“替你读书”的服务不断面世,有人替你读经典,再用简短的语言讲给你听——听起来真不错?
今天,我们为大家导读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KY主创们:男神!!!)的著作《为什么读经典(Why Read the Classics?)》,来谈一谈,为什么在这样碎片化的时代, KY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我们的读者,依然要坚持阅读经典。阅读经典作品,对人的心理成长有着长期、深刻的积极影响。为什么这么说?
人们正在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
后台有粉丝留言说:“每次我下定决心想读完一本名著,读了一段时间后我就开始走神……有时我会很不耐烦,会按捺不住自己翻到最后一个章节。而在看到结局后,我就失去了阅读的动力。”这位粉丝的现象不是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很难专心而耐心地读完一整本书。专家们担心人们正逐渐丧失“深度阅读”的能力。
“深度阅读”,也被称为“缓慢阅读”,指的是当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也对读到的内容进行思考、反映与理解。由于经典文本的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如果要读懂经典,人们就不得不进行“深度阅读”:放慢阅读速度,甚至反复地阅读自己还不甚理解的段落,来试图搞清楚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深度阅读”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经历过深度阅读与理解文本的过程,一个人无法成为一个博雅、知性与拥有想象力的人。”
为什么深度阅读变得越来越难呢?作家Nicholas Carr认为,我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科技的发展让注意力的集中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今,人们习惯一种“信息选择饱和”的状态:点开一个页面,你就会发现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超链接等着你去点开,有数不清的新信息等着你去发掘。面对过多的选择,人们害怕自己没有浏览完所有选项,错失了潜在有价值的信息。于是,人们不得不把有限的注意力分散出去,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去阅读复杂的经典文本。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降低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由于如今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过于可及:只要我进行搜索,我很快就可以获得现成的、自己想要了解的答案,或是他人提炼出的结论。因此,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花费大段时间和精力去通过深度阅读来得到答案,甚至觉得缓慢地阅读与批判性思考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有这点时间,我早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阅读同一本书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它的价值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有机会与最杰出的那批人互动,更不用说进行交流,但通过阅读经典,我们能跨越时空,接触到历史上那些最杰出的头脑。花钱参加高端人士社交活动?向专家付费提问?哀怨自己没有途径接触到大牛?可能也是有效的,但你仍然只能获得他们很少的时间。而经典书籍从不辜负静静地去寻找它们,潜心与它们交流的人。
有人会问,如果只是为了了解那些杰出思想,我能不能只是去读一些简短的书评、引言呢?当然不。“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对经典的介绍并不能全面地表达经典著作本身的内涵。有时候,通过阅读书评,我们会以为自己懂了这本经典,但当我们实际读这本经典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Calvino, 1999, p. 5)。
当我们只是读碎片化的书评介绍时,我们并没有独立思考,我们咀嚼的是他人已经咀嚼过的信息,我们接触的是他人总结的内容,它不属于我们,也容易被忘怀;而只有经过我们自己去提炼、归纳与理解,最终获得的感悟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只有经过这些复杂的认知过程,我们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然,我们只会成为“储藏库”:能复述、搬运别人的想法,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样,你需要和经典书籍,展开只属于你们之间的独特交流。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它会告诉你什么样的事。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并没有两人,阅读的会是同一本书。

阅读经典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除了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之外,阅读经典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提升一种被称为“非整合”的能力,即忍受认知、情绪的复杂性的能力。如果我们拥有较高的非整合能力,在面对不一致、矛盾与悖论时,我们依然能感到舒适,而并不会紧张。
较高的非整合能力,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世界的复杂与多变时,保持心理舒适。当非整合能力高的人们面对与自己既有的价值观、信念不符的事物时,他们无需通过强行操控自己的认知与情感,来解决内心的紧张与不适;也无需总是调整自己的内在逻辑,来解释自己遇到的一切,也就降低了因为内在的紧张与冲突而产生的消耗。
这是因为,阅读经典时,我们会接触比快餐式阅读更复杂的信息。快餐式阅读的材料往往有一定目的性,像是说明某种道理、表明某个立场等等;而许多经典著作并不表达简单、明确、单一的目的,有时它偏重于描述,试图将更全面的图景展现给读者。正像Boris Pasternak(1958)所说的:“只有蹩脚书里的人才分为两个阵营,互不往来。可在生活中,一切都交织在一起了。”我们经常能在经典作品中,发现一个角色身上同时包含着互相矛盾的特质,发现“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Maugham, 1919)
有人会问:“既然经典如此复杂,是不是小时候不适合读经典,因为很难理解其中复杂的思想?”但卡尔维诺认为:年少时阅读经典依然能带来持续、积极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会影响到人们性格的形成,因为经典能为人们提供应对事物的经验、价值的衡量标准以及美的范例等等,这些可能会变成阅读者内心的信念与标准,持续地影响着我们,哪怕我们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了我们年轻时读过的经典。
快餐式阅读的材料往往比较单薄和碎片化,很难经受人们的反复挖掘;而“(经典作品)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经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我们能反复从中提取新材料。 卡尔维诺认为:“一个人的成年生活中,应该有一段时间用来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经典。”(p.2)因为这些书籍中的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即使时代、历史角度和我们自身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我们重读经典时,依然能像初读一样带来新的发现。卡尔维诺这么写道:
“当我们成熟后重读这本书,我们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Calvino, 1999, p.3)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情绪粒度”。“情绪粒度”指的是我们区分和表达具体情绪的能力。高情绪粒度有助于我们进行情绪管理。当出现负面的情绪时,情绪粒度较高的人能更快、更准确地识别出这种情绪,分辨不同情绪之间的细微差别,并能用语言顺畅地表达情绪。相反,情绪粒度较低的人,由于不清楚自己经历的情绪究竟是什么,在面对情绪时,他们更容易感到自己“被情绪围困”(Goleman, 2012)。。
为什么阅读经典能提高我们的情绪粒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经典文本中学会种种细腻地描述情绪的词汇与语句,我们能用这些词汇来标识自己的情绪,也能学会如何根据情境,来精准、合适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此外,经典文本的读者会更善于解读一些“不流于表面”的情绪。因为,比起碎片化的读物,经典文本会更多地用暗示的方式隐晦地交代人物感情,于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读者们需要用更复杂的认知方式才能体会其中情感,比如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所在的场景、动作的细节甚至周围环境的气氛来考虑人物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经典文本的读者学会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更全面地收集信息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重读经典未必是让我们去发现一些过去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会惊喜地发现:这本书说出一些“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感受(p.5),就像是得到了一种遥远的肯定和保证。
应对当下,我们需要一种历史性的眼光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告诉你:“这是最坏的时代。”80、90后中国年轻人,似乎到了一个空前焦虑、空前失落、以及空前急迫的时代里。一方面是阶层向上流通的渠道日渐关闭。获得负担自己想要生活的经济能力,变得更难了。房价、消费升级以后的生活方式,都要求更高的收入去支持。另一方面,价值、信仰,不断被娱乐化的日常生活消解。没有崇高的信仰指引琐碎重复的生活,年轻人找不到精神的归属,找不到选择的依据,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此外,“幸福”的定义变得更加消费化、更加单一。人们急切地追求成功,功利已经成为了一种优秀的素质,社会的洪流裹挟着年轻人,急切地想要抓住一切能快速带领他们成功的东西。
而阅读经典,却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历史的眼光”。什么是历史的眼光?如果你能意识到,你所处的当下,也是一种历史阶段,你能用一种历史距离感的眼光,去观看当下这个时代,你就能保持对当下生活的反思:去明白如今一些现象与价值观是从何而来, 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从而更不容易被各种宣传与“主流价值观”所操控。我们需要学会阅读,筑起思维的堡垒来保护我们不被时代洪流裹挟。
另外,拥有“历史的眼光”也能让我们更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消极面。在读完伏尔泰的《老实人》里记述的无尽苦难后,卡尔维诺感慨:“如果说我们想起这些接踵而至的灾难仍能绽开微笑,那是因为……永远有人自称比我们更不幸(p.119)。” 我们现在抗拒的“恶”,在过去也同样发生,每个时代都有它黑色的一面;但也总有一些人性的光芒,会穿越这样的黑暗始终闪烁如初。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没有冲动,去把床底蒙尘的“初高中必读经典”翻出来呢?不过,卡尔维诺指出,只有你在与经典产生“火花”,并同里面的杰出思想建立一种个人关系时,你才能从经典之中挖掘出你需要的指引。
他强调“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经典(p.6)。
去寻找你真正喜爱的经典吧。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