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有人说孩子一岁到三岁的阶段很重要,三岁以后就定性,很难教导,如果是这样,有没有根据?
唐牧师回答:中国人早就看出三岁以前很重要,所以中国人有一句成语:三岁定八十。我现在告诉你不是三岁,是两岁定八十。
为什么?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营养学的研究和营养学的发展,使现在两岁的孩子领受力、思想、记忆和可能智力的发展,等于过去的三岁。
我对孩子的教导怎样呢?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是特别严格,以后慢慢放松;许多错误的教导是说,小时候要特别松,大了才来严格。为什么呢?小孩子不懂事嘛,当然乱来,这种教育是放纵的教育法,小孩子,不管他,他不懂事,大了慢慢就懂。所以孩童一岁到三岁很重要,是真的,如果三岁以后就定性很难教导,我不应该接受这句话,我们要相信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太迟的,不管你的孩子几岁,还是可以教的。不过,应当趁着小的时候好好教他,那是真的。 
问:唐牧师,我正如你所说的,宗教故事的传授,而没有宗教观念的建立。我的主日学学生知道耶稣的故事,但却好像是跟自己没有关系,不能把信仰溶入生活,请你教导我怎样处理?
唐牧师回答:这是很好的问题。如果宗教只停留在故事的了解,或者事迹的知识上,而不把故事的里面意义化成实际的信仰,宗教教育是失败的。你要把信仰放在生命的里面,而不是单单放在知识的里面。
一个讲故事的人,或者一个讲道的人,对讲的东西的信念,和表达信念的心志是有非常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把你的意志,你的生命投入讲的时候是把信念带出来。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耶稣钉十字架。小朋友,他们就用很长的钉子,就钉进去,从这里透到那边,就到木头那边,那么这头就挂了。另外一个钉子再来,又挂了。后来脚也是拿起来,他就挂在那边了。这怎么会产生宗教信仰呢?你说这个无罪的手,这个医病的手,人就这样丢弃他,把他钉在那边,他的手有什么错呢?孩子们,他的手犯过什么罪呢?没有偷过东西,只有帮助人的手,现在为你,为我挂在木头上。就像诗篇那一千年以前,大卫受圣灵感动讲的,他们砸了我的手,他们砸了我的脚,为什么?为什么耶稣要这样死呢?因为他爱你,他爱我。
当你讲的时候,不是平面叙述一个故事,是把你所受的恩典表达出来,所以宗教教育进到人格建立的层次,建立信仰的层次,最后发生他个人与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个别关系的层次,那才是宗教教育。
我想你们一定有足够的聪明智慧去咀嚼我刚才举的例子。举一反三,所以对人格的描写,请你不要用表面的词句。马利亚很温柔、很乖、很好,不必,你就用故事中的暗示来表达,什么叫人格的描写?怎么用放在故事中的暗示表达?这就是常讲当天使向她显现的时候,她说我的心尊主为大,我灵以我救主为乐,那就是温柔的表达,暗示她的个性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这样说,当天使向她显现,哗,她吓了一跳,就说我心尊主为大。他怎样也不明白马利亚是何等的温柔。当你说,她就谦卑的说,我心尊主为大,因为他是我的主,我要尊重他。那她的个性就从暗示性的行动表现出来。你想一个人很刚强,你可以用他的口气来表达、描写人格。你说这个很坚强,强得不得了,好像钢笔,好像钢铁那么强。钢铁强不强?强。他就像钢铁那样强。不需要,你用对话式的,"你们去吧,"他说"我绝对不去。""为什么你不去","不必讲,我不去就是不去。"他马上知道他的个性很硬,比木头更硬,无论你怎么描写都不如你直接把那个人暗示在里面。
问:请问怎样向五岁以下的孩子分析三位一体?
唐牧师回答:我讲三位一体很简单。孩子们这是几条线?一条。那么我在其上再加上一条,几条?还是一条。第三条再画上去,一共几条?一条。我再画几次?三次。这里我是提到平面上的线,你很难再找出是三条,但你刚才看我画三次,你知道这是三条,但是事实看这是一条,就这样简单。
基督教有几本圣经?一本。那么你那一本,是我那一本吗?不是。我那一本是他那一本吗?也不是。那么我们三个有三本,基督教的圣经只有一本。哪一本?就是新旧约那一本。那一本是那一本,那本也不是你那本,也不是我这本,也不是他那本,我们这三本都是那一本,很简单。这比太阳、太阳热、太阳能;水变成冰、变成气体,好得多了,因为如果水变成气体的话,圣父也变成圣子,圣子会变成圣灵了。那不是三位一体。那是一个人的三种工作,叫做撒伯流主义。
作者简介

唐崇荣牧师(Stephen Tong),著名基督教华人布道家和神学家。十七岁时便开始传道人的事奉,其布道特色是透过归正神学的圣经原则带领人归向基督。唐崇荣牧师是位多产的牧师,他的代表作有《神的预定与人的自由》、《启示与真理》、《三一神论》、《救赎论》、《布道神学》等著作。另外还有关于教会、侍奉、家庭和孩童教养等多方面的著作。
延伸阅读(直接点击即可)
以圣经真理建立和更新家庭
主内单身 预备婚姻 夫妻关系

孝敬父母 在家教育 儿童信仰
微信号:建造幸福家庭
▼▼▼▼▼  阅读更多儿童信仰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