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话:第二代质疑第一代移民的父母: “因你们的‘美国梦’而断送了你们儿女未来”的文章,激起千层浪花。起初作者不想加入热评,但是思绪欲罢不休,最终完成此文

原文搜索链接:http://bbs.huanqiu.com/thread-3957051-1-1.html

【留美学子】  客观、独立、纯教育
 持续推出教育/留学 精选文章
不同的声音
这篇“第二代华裔移民的子女,质问父母”的文章,对于今天、特别给下一代儿女教育为目的而移民的许多家庭,给了大家聆听一个发自华裔第二代儿女声音的机会。
笔者写出的感受:移民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国度,去实现父母心中的美国梦。移民后,孩子们却找不到归属感,被歧视、进不去美国社会关系圈。这一切,让作者这样一代跟着父母移民来的年轻人,很尴尬。同时,似乎原本属于作者这一代的孩子们在国内的发展空间,也没有了。
无论同意文章的内容与否,对发声者,本人给予尊重,大家的热烈讨论,也给 - 或者向往、或者身在【美国梦】“兑现”路上的人们,给予了一个探讨、头脑风暴的引爆点。
然而,自己读着这篇文章,就是感觉哪里别扭,真的不想投入讨论,然而,欲罢不能休的思索与内心叹息,令己迟迟割舍不下。

原文信件的时代背景
写信的作者大约30岁左右,信发表在2016年这段岁月里。           


无论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留学开始,还是80年代之前的30年、50年之间,似乎从未有过子女如此质疑过父母“为何爸爸妈妈要把你们的儿女带出国门?”


显而易见的原因:今天,中国经济腾飞,在世界崛起,成为瞩目的经济强国。
“一个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百年完成的经济变革进程,中国仅仅通过十几年的光景已经完成,这是前无古人创造的奇迹!”这段话是我在2006-2008年完成采访的几十位世界驻华大使夫人系列时,所有受访者给我留下的惊叹感言。


而这封信写下的时代背景,正是处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点上。这也就是为何之前,没有这样的质疑信,原因在于:90年代末之前,所有留学旅居到美国的同胞,无论如何,一个人在美国可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相比国内的生存机会,选择要多元化许多。



不同类型的第二代移民
为了便于理解, 这里我把移民形态分成两种类别,绝无优劣、高低之分,而是依据国人移民前,投入中国经济腾飞的参与度。
第一种:

第一代的移民父母,大部分80、90年代从留学生开始, 儿女或者在美国出生,或者很小带过来,这些人几乎赤手空拳,一步一步闯荡天下,即使后来进入到美国前10%、甚至1%的高薪收入,即使不需再为生存而焦虑,有一点,已经注入到他们的命脉血骨里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生活常态。而父母的这一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传递给自己儿女,也就是这个移民第二代群体的写照。



这个群体,面临的困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的,即使自身再优秀,即使出生在美国作为美国的华裔公民,他们逐渐开始感受着何谓不公平?何谓社会平等的虚幻?何谓头顶玻璃天花板的桎梏?随着生存第一阶段的跨越,今天,愈来愈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开始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开始参政、开始发声、开始让世界听到这个群体的呼唤。


其实美国自身就是一个多元族裔的移民国家,各自坚守着自己团体的价值理念,2016-17年的总统大选进程,已经看到这个国家许多价值理念被割裂、各个族裔更加分化,这不是单纯一个华裔群体自身的困扰。


即使是尼克这位好莱坞大名星,几天前因为无意识中为新任总统说了句,川普已经做总统了,大家就应该接受这个现实,现在希望他做好工作类似的话,结果如何?即刻就有人让她滚回澳大利亚去(她的母国),好莱坞也有人即刻解除跟她的商业合约。


当然,美国这里也有一个值得尊重的民众心态,无论你是一个不起眼的看门门卫,还是美国总统,即使你是总统先生,你也别想在门卫面前耍大牌,门卫更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位比总统低,而要卑躬屈膝。你有你的骄傲,我有我的自在,这也就是2017总统就职后的第二天,美国竟然出现数十万的名字,到前一天总统就职的地方,游行抗议。


换句话说,美国有暴发户、有富翁,他们可以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表现”,但是,请这些富翁千万不要到圈外来展示,美国很真实,也很自我,大部分民众也根本不在乎富翁的财富和地位如何如何、在乎自己的社会圈属于主流或者非主流!如果富翁要这样那样,不要说他自己都会讨厌自己,更甚的是,他会连自己圈内的人,都会觉得太没有品味,纷纷远离你。



第二种:


再回到另外一种第二代移民的背景,这个群体也被细分两类,一类是通过亲属关系移民的,另外一类,通过投资移民移民形式进入美国的。这个群体移民的父母,并非通过留学途径,大部分不需要在美国从零起点拼搏起。特别是投资移民,国内事业有成,到了美国,不需要经历留学生出来时,其他起点低、初期在学业需要适应,还有留学生因为没有长期合法居留身份,面临找工作的艰难,以及生存下来的初期几年里的打拼。 

投资移民初期,自身已经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他们的洋房可以买得大一号,他们的名车可以买得贵一号;从某种程度上,因为父母辈在国内事业上的成功,他们的子女在国内已经享有富足的生活,到国外,他们或多或少的延续着同等或者更富足、或者稍微差一点的生活。


不同的是,因为这个群体非零起点,并不是说,他们不再优秀,而是他们最能直接感受到美国与国内生活之间,特别在精神世界之间发生的落差,在国内曾经的优越感、换句话说,曾经“人上人”的感觉,在美国,无论如何,难以再唾手可得。

歧视,美国无处不在
说到感觉上的落差?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感觉,不要说外国人、新移民们找不到“北”,就连刚刚卸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如何?他卸任了,影响力还在吧,终究是美国前任总统,又能怎么样?在他登记加入华盛顿地区的一个享有盛誉的私人高尔夫俱乐部时,因为俱乐部董事会成员认为,他的价值理念与协会理念不符,这位美国前总统的入会申请,竟然被拒绝。
最近美国刚刚上演一部大片,名为“Hidden Figures”-“隐形英雄”。电影讲述了三位女黑人数学家,早期进入美国NASA(航空局)工作的故事。在美国当初种族歧视猖獗,到处挂贴“黑人不得入内”的隔离昭示的社会环境下,主人翁尽管为这个国家贡献了绝对重要、含金量极其高的服务,可悲的是,她们如同隐形人,被忽视。
电影里有一个情景,因为女士上班要穿高跟鞋,然而,她们所在办公楼的洗手间门口竟然有“黑人不得入内”的告示牌。每天就为了使用1-2次洗手间,她们要穿着高跟鞋,吃力的奔跑、到离开很远的另外一栋楼里,前后需要40分钟。 一次外面下大雨,一位女士被浇成落汤鸡 ......
其实无论今天的奥巴马黑人总统的当选,还是美国黑人现在的政治地位,也是他们百年抗争出来的。说到歧视,从一踏入美国,几乎所有外来人,多少都收到不同程度上的歧视。不要说外国人到另外一个国家生活,就是乡下人到城里来,即使还都属于一个国家的人,有些乡下人也会被歧视。歧视的形式多种,包括冷漠的眼神、偏见的用词、无言的鄙视 …..
华裔移民在哪里
作为新一代移民,在其他族裔不重视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能证实什么?
远的不说,说到我们华人都重视孩子的教育方面。美国从学龄前一年到小学再到高中,期间13年的公益教育里,许多许多父母义工参与与支持,然而有多少华裔父母能够积极参加到孩子学校的自愿者的奉献大军里? 每次活动,华裔子女作为受益者,参加的不少,而作为义工服务的父母们,华人父母的影子寥寥无几。


再拿许多美国大学名校的捐款记录来说,我们一边抨击美国大学录取的不公正性,另外一边,作为名校校友,我们为母校贡献过什么?如果说,有些名校的华裔生录取率为20%,  而历史记录的捐款人数呢?按照比例计算,我们华裔的贡献率为最低的族裔之一。


回到此信的原点上,再举一个最平常的例子。美国餐厅饭桌上,2-3岁的孩子们自己坐在那里吃饭,吃多少算多少,父母专注着他们自己担当事情,对孩子,有些“散养”的态度。中国餐厅里,2-3岁的孩子,吃起饭来是全家人的操心。不仅要多吃,还要吃好,孩子被不断的呵护和叮嘱着。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付出全权的职责。连孩子的工作、结婚、生子;然后自己孩子的孩子的…..  然后他们再这样对待他们的孩子的孩子,一代一代包办下去。


作者信中除了抱怨之外,是否也无视了自己父母的辛勤付出?

中国父母错何在
美国对儿女的教育,18岁之前父母管,18岁之后,你就是成人,路,你要自己负责、自己担当、自己去走。
作为中国父母,我们尽力做到我们父母这代人能做到的。自己觉得,作者抱怨的父母,应该也是尽他们心力,至少移民这个行为,也许在当时他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和这个家庭方面,是那个时期,相对正确的选择。
一个享受过父母艰辛和红利的儿女,如果没有一丝的感恩之情,没有对自己未来前途的担当与责任,其实本身就是人格不健全。
再说,作为具备中文表达,具备中美双边教育、美国工作经历的人,你的起点不知晓比其他人高了多少倍? 凭什么美国大学已经完成、工作已经经历的你,还要去责怪父母?假如父母不带你来,你这样的心态,即使留在了中国,难道会比其他同代人活得更好?
这里,本文作者就要站出来,为天下华裔父母讲话。
父母许多感悟,是跟着儿女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警醒;养育儿女,确实是我们父母一生的自我修行。今天的中年父母们,即使移民美国,身上抹不去中国传统文化打上烙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里,大家无时无刻不在尽力,为上一代献孝心,而且不奢望我们的后代任何回报。
如果笔者小学初中时分已经在美国开始, 美国的文化和教育,多少应该影响到这个年龄段来美国的第二代留美旅居的移民们。

美国18岁,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分水岭。18岁前父母有义务负责养育子女,18岁之后,孩子有责任,自己养育自己。
孩子们啊,18岁后的未来命运,已经掌控在你们自己手里,如何走,是你们自己的决定!许多留美旅居的华裔父母,竭诚希望让儿女们经历两个世界强国的教育:中国 vs 美国。父母们把一个国际的舞台展示给了自己的儿女,中国父母为儿女们的贡献,相比许多美国父母,中国父母实在“忘我”。比如教育方面举例,中国父母没有钱,砸锅卖铁,借钱也要为儿女支付所有教育上需要的经费,包括美国昂贵的大学学费。
至于孩子们“对与错”的人生路径,18岁以后,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即使有偏离,孩子们自己也应该随时可以调节着这条路上的方向。孩子自己应该自己走的路,父母凭什么还欠着儿女呢?
为何对于这封信的热评内容,自己感觉别扭?因为中国父母也偏离了育儿理念,热评中的父母,无不与儿同忏悔、为儿委屈,对自己自责的内疚......  难道已经付出这么多的中国父母,还要承担继续为儿女“包办”的责任?

信里作者阐述的一些事实,不容置疑。然而,信里除抱怨之外,到底还缺少了什么? 这是当事人需要反思的。

笔者认为:18岁以后, 一个人无论在人生何阶段?人生何境地?心怀感恩、担当、谦卑、自我奋斗、摔倒再站立起来,修炼这些精神和内涵,才是希望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人”的基本素质与格局。
为何信中的第二代移民
对父母如此质疑?
其纠结点,最关键、最关键:
信中的笔者两边的好处都想占。


希望获得

美国的教育和事业的机会,

同样还要获得

中国故土上给予的另外事业和机会,

以及在功成名就后,

可以获得

看得到摸得着的优越感!

不是吗?
【陈屹视线】写作美国教育20年,伊始于1999年"北京青年"报,采访数百人、出版7本书、发表百万文字。2016年主编《送孩子去常春藤》、最新力作《名校之路》。
本文作者部分文章链接
西点给我一座桥 (图文68张)
【留美学子】  客观、独立、纯教育
已发表数百篇精彩文章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