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关注贫困问题,第一个扶贫项目在北京延庆县。那时延庆的农村很穷,我到了花盆乡和珍珠泉乡发现,住在山里的农民生活只靠种点玉米。我从德国的“供养世界基金会”(Bread for the World)申请了25万元人民币经费,搞了个所谓“参与式扶贫项目”。
今天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我国的“扶贫日”。去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一套全球目标,作为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部分,其中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我怕项目款被挪作他用,便从银行提了现金,装了个大袋子到乡里,在有县长、乡长和村民在场的大会上把钱交给了农民,让他们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笔钱发展生产。农民用这笔钱办了个完全由农民自己管理的村庄发展基金,周转金用来借给村民养羊。
同时,我也实验用“小母牛”的办法,将资金优先无偿借给最贫困的农户去买羊,然后这些农户养的羊生下小羊再无偿转给下一批农户,从而减少资金管理的风险。记得那几年每天都为谁先养、再传给谁、羊死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头疼,有的农民甚至远道来到我家告状。这笔突如其来的钱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改变了原来村庄的权力结构,我一个外来人成了权力的一极。
今天,我们曾经做过项目的村庄和国内某些地方的村庄一样,基本上是老人村了,再去做类似养羊这样的项目恐怕也没人想做了。受了教育的人在延庆和城里工作,但凡有点能力的也都不在村里了,而留下的人也都得到了各种转移支付。
客观地讲,这些变化并不来源于我早先养羊的事,而更多表现的是一个地方性的包容性转型的案例。那么,如果在其他地方有类似的村庄,而有能力的人又缺乏转移出去的条件,地方政府也没有像北京这样的实力去保障他们的生计,那么这些农民如何摆脱贫困的处境呢?

瑶族妈妈的一间客房

2015年3月,我在云南勐腊县注册了“小云助贫”,希望这个小的组织能帮助农民建立起自主性的组织。2016年99公益日,“小云助贫”发起为瑶族妈妈建一间客房的众筹。河边村被政府确定为异地搬迁扶贫村,按河边村的人口数量确定其基础设施和安居房的补助支持计划;而就一个村而言,这一计划的预算是巨大的。

李小云教授(右二)和他的团队在云南省勐腊县开展扶贫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移民搬迁,而是在原村进行的改善与建设活动。如何让村民在房屋建成后有可持续的收入,仍然是河边村民摆脱贫困的核心问题。“小云助贫”聚焦“如何将政府的投入变成农户今后获得可持续收入的资产”这个发展问题,按照河边村的自然资源状况,以及邻近西双版纳雨林旅游资源的优势,设计了将河边村打造成特色休闲度假山村的规划。
河边村的58户村民利用政府的支持,将其无法居住的房屋改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制小楼,每一户都内置一个舒适型的客居。按照每户每年接待50晚,每晚有200元纯收入计算,每户将会获得一万元的收入;再加上提供餐饮服务,每户的收入将会翻倍。
“小云助贫”的扶贫理念是:对于深处贫困陷阱的农户而言,如果其收入的增长不能越过超越贫困陷阱的门槛,扶贫将是无效的。目前河边村已经建起了17栋有特色的民居,年底之前住宅建设将全部完成。99公益日所筹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客房建设的补贴和瑶族妇女休闲接待技能的培训。

建设中的河边村民居(前后对比图)

成功营销“天价钻石蛋”

对于处在贫困陷阱的农户来说,提高收入的关键是避免风险,而农户的生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计资源的单一。即使河边村正在发展休闲度假产业,这依然不能有效地降低农民的生计风险,因此,发展组合型收入机制是“小云助贫”在河边村进行的提高收入项目的重要内容。
河边村民家家户户都养鸡,他们养的鸡每天都在漫山遍野中巡食,取食于山林中的虫草,每家的鸡都是一个有爸爸、妈妈和小孩的原生态的小群落。更有趣的是,这些鸡一到晚上就回到各自的家,飞到树上栖息过夜。
“小云助贫”通过微店,开发了河边天然鸡蛋。在半年多的试销实验中,河边的鸡蛋以10元一个的“天价”进行了成功的营销,已经试销了数千个,朋友们都说小云鸡蛋是“金蛋”,我说河边村的鸡蛋是“钻石蛋”。
“小云助贫”的理念是:河边的鸡蛋不同于工业化生产的鸡蛋,也不同于充斥市场的各种柴鸡蛋,是不折不扣的“天然产品”。因此,为了确保天然产品的品牌,“小云助贫”不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因为规模扩大必然改变鸡群的生态链条,导致啄食资源的相对下降,最终必然是农户增加人工饲料的投入,从而丧失其天然产品的价值。所以,我们和村民讨论决定,按照现有的养殖规模,确保河边鸡蛋的天然价值,并以高价营销到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除鸡蛋外,河边村地处热带,房前房后散落着天然生长的木瓜、柚子、芭蕉等热带水果。“小云助贫”又与村民协商,希望村民不要将山地租给外来的投资者做商品化、大规模的热带水果生产,而是按照天然生长的方式种植数量不多的热带水果。这一方面可以作为景观和采摘,又与鸡蛋和冬瓜猪等形成河边天然系列出品,通过微商开设河边微店,进行专门销售。同时,“小云助贫”邀请有经济能力的青年创业者打造基于营销的市场运营体,将其作用定格在市场营销,阻止优势资本侵入全产业链条。

河边鸡蛋诞生记

小勇和河边青年创业小组

扶贫中有一个既定的范式,就是:农民是分散的,不了解市场信息,因此需要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也需要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把农户和市场进行对接。
实际上,在所有合作社和“公司+农户”的实践中,几乎没有例外地出现了扶贫收益的外溢,以及外部力量对生产价值利润的过度获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扶贫“致贫”的原因之一。
“小云助贫”没有立即组织合作社,也没有去吸引公司资源,而是将小勇这样的河边村青年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支持他们进行村内景观建设、学习客房装修设计、参与农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希望在实践中发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组织形态和市场经营能力。
一般情况下,一旦引入外部公司资源,这些有能力的青年人只能变成公司的工人,所以“小云助贫”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逐渐以这些年轻人为主体组建河边村民自己的经营实体,发育市场公司与农民公司的合作模式,而不是简单的“公司+农户”的模式。
“小云助贫”希望河边村的青年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今后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力军,发挥这群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的积极性,也找到他们个人成功和实现梦想的位置。

小云教授和青年创业小组队员

河边青年创业小组

帮助农民建立自主性的组织

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看,贫困人口一方面很难直接从政府的支持中受益,另一方面又受到来自市场的盘剥。因此,如何既能引领政府的资源并且避免这一资源的异化,同时又能利用市场资源而排除市场过度占有价值链的份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云助贫”不做双向的代理,因为这样的代理在利益上有冲突;“小云助贫”努力与每一个行动者合作,将他们的良性预期转变成行动;“小云助贫”协助政府,利用志愿者的专业技术,做好规划,形成政府资源产生扶贫效益的条件。
“小云助贫”入驻地处深山的勐腊县瑶族村寨河边村,招聘志愿者进村,在政府大规模投入之前,花了半年的时间形成了河边村贫困综合治理规划,规划的核心是将政府的公共投入有效地转化为农户脱贫的财产和能力。“小云助贫”形成的贫困综合治理规划有力地协助了政府实现其良性预期,从而避免政府由于专业性组织资源不足而造成盲目投入的问题。这一如将基础设施的投入转变成可以有效发挥提高收入的景观休闲资源,作为农户未来可持续生计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小云助贫”协助农民将市场力量定位在营销环节,避免市场和资本力量的全价值链的介入。

“小云助贫”的规划志愿者们
“小云助贫”这样一个小型民间组织,正在积极发挥引领政府资源的独特作用。“小云助贫”一直在路上,在探索解决中国农村贫困的综合治理途径,更愿助力贫困群体实现“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大大梦想!

河边瑶寨部分村民
本文作者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2015年创立“勐腊小云助贫中心”,深入基层探索方案型公益助力中国农村减贫。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近期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