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都是高考流水线上的复制品,甚至对未来的设想也几乎一模一样——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做一个有用的人。但到了临近毕业的节骨眼,我发现大家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开始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心态和行动。比如
A最渴望安定,B骨子里极不安分,C志在远方,D的理想相当浪漫……人各有志,我们都不应被某种世间眼光和标准衡量评判,毕竟陈奕迅都有唱“人群是那么像羊群”。过自己的生活,你不必迎合所有人。
1
大家好,又到了周四见面的时间。
最近我频频听见好消息,好几位朋友投了几十份简历、经过重重笔试面试,都终于收到正式offer,这些先前一直担心失业的未来精英们,也终于可放下心头大石。
另外我那位热爱摄影的朋友几经争斗,挣脱了家里安排好“有前景”的既定路线,单枪匹马跑到广州租房实习。
换到第二份实习之后,她有了更多接触摄影师的学习机会。她跟我说:“我好像越来越清晰,也越接近自己以后想走的路了。”真是可喜可贺。
又聊起一些情侣,我也很羡慕。他们谈不上什么雄心壮志,但是感情稳定,未来将会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也已知会有彼此。细细经营一段感情,就像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之中开一家通透的简单书店,也不错。
还有:
想去大公司施展拳脚,拼出一番事业。
想去不同城市找一些古老的、不为人知的故事,记录下来。
和ta两个人过日子,就是最大理想。
在某个适当的时机,去他的安稳,放下一切去流浪。
我不想离家太远,在家那边做个公司职员就好。
我们面前似乎可以分化出无数条路,每个人有最适合的活法,不必再对某一条所谓康庄大道趋之若鹜。原来,每段人生都可以有千差万别的充实与精彩,令这个世界复杂得更耐人寻味。
2
我曾经最怕离群,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大流一旦有偏差,就以为迷路了很慌张。所以按部就班地读书考试,一直到了大学,不好不坏。这个过程竟然有种莫名的自我满足——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哪怕不是最好的,也起码不会出错。
直到我看见,在那条羊群汹涌的路上,有一些人不愿继续当羊,选择了中途离队,独自出走——出国读书、直接工作,或者环游世界、研究一些古怪玩意……看着这些擅自离队的人,我还曾天真地质疑他们是否能承受离队的风险和孤单情绪。
后来才发现,那些最有价值、最独特的作品、项目和成就,往往是这些敢于离队的少数人创造出来的。而多数人能够所知所见,尽是相似又平凡的东西。
或许我们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必须学会与大流保持五秒距离——留点空间安放你独有的个性,让思考尽情发散,别被框死在别人口中。
3
有位我很喜欢的朋友,她离群,但自由;她寡言,但眼睛会笑,透着光。姿态轻盈,似乎不会受困于任何事。高中之后她读医,我们时隔两年才重新见面。我问她,你以后除了医生,还想做什么?
她说,想做手工。她喜欢琢磨做手工饰品,需要极多的时间和耐心,听上去甚至与当下社会的快餐文化格格不入。
只是,在大家都为了光明未来冲破了头的时候,她还是不从众,不浮躁,也不介意别人的惊讶。像古着店里一枚精致的孤品胸针,时间在它身上自然会沉淀出价值。
这我又让想起日本宝塚歌剧前男役天海佑希,歌舞演技都实力拔群,作风潇洒率性,女生也分分钟被她帅成蚊香。
娱乐节目总爱炒作她迟迟未婚的事。她也毫不掩饰,淡淡丢下一句——我不会结婚的,不喜欢家里有人。要是真的有喜欢的人,那就让他住隔壁吧。
何时结婚,或者结婚与否,这种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决定的权力。我有时不解,都倡导自由恋爱多少年了,怎么身边还是会听到“以爱之名”被逼婚的故事?
有位女生M,几乎从交往到即将结婚都是被母亲“安排”好的,看似顺其自然,实则是母亲在暗地步步紧逼,以“交个朋友试试看吧——这小伙子挺好的——你也老大不小了,没人照顾你我们会担心……”等种种理由,让那位女生半推半就地准备步入婚姻殿堂。
我问:你喜欢他吗?喜欢到想要结婚的地步?
她犹豫了三秒。在三秒里我想,那些能够坚持自主选择生活的人,内心强大得让我钦佩。太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软肋,顺从了他人的想法,忘记初心却还浑然不知。
假使引申到任何事情,面对别人的好奇、质疑、嘲笑等各种目光,面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诱惑和压力,我们能不能早就决定好一个方向,做好心理准备一条路走到黑?
如果可以,在大家玩乐时候刻苦,在别人熟睡时候晨跑,在别人按部就班、毫无激情地上班时,组建团队投入创业热火朝天。
又或者,你能不为了逃避孤单和别人“热心”的追问,而轻率地对待感情……
4
敢于和别人走不同路的人最终肯定会有意外收获。他们不设限,不盲从世人眼中幸福和优秀的标准,也不轻易动摇。他们像生长在悬崖边的树木,树根紧抱巨石,曲折蔓延,呈现出绝处逢生的狂野姿态。
与可爱安逸,却狭隘脆弱的温室花朵相比,这样的“另一种姿态”,或许就是与多数人不同的、拥有更多可能性的、更广阔自由的生活方式。
曾经最害怕太离群,如今最害怕太合群。
但愿未来有天,你能既不离群索居,又拥有不盲从大流的定力,不被风言风语搅乱心神。或许可以再“贪心”一点,总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活法。
我们下周见。
或许你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