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In故事 | 看见世界 发现自己

前言
这是ZoomIn第2篇人物故事。
本期的主人公张宇,头上顶的光环不要太多:他是全上海最年轻的MOOC老师;科创领域的奖项,该拿的基本都拿了。外人看去,他只是一个行走的荣誉勋章。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他的迷之唠嗑能力,和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度。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撰稿:小包
7月3日上午,交大附中的高一新生正坐在学校的综合楼报告厅内,满怀期待地等候着一场科创讲座。主讲人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今年刚毕业的“学生老师”张宇。
将近8点,张宇穿着他惯常的粉色Polo衫,慢悠悠地推开了教室的大门。他左手拿着macbook,右手端着朋友从旧金山带回的马克杯,一脸老干部模样走到讲台前,然后放下东西,开始向新生介绍学校的科创中心。他的两只眼睛似乎永远也睁不开,说话的时候眼神也飘忽不定,似乎总也找不到焦点。外人看上去,像一只精瘦的流氓兔带着眼镜站在讲台前。
“张宇,1998年9月上海生人,共青团员。”统发稿的开头,他这样介绍自己。稿件下方按时间顺序罗列了他获得的荣誉: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小平奖),2015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15年12月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由上海市市长杨雄亲自颁发、现任“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唯一一名学生讲师,任教《STEM研究方法:说“黑”》系列课程、获头脑奥林匹克竞赛(OM)、青少年创意思维竞赛(DI)一等奖……
“因为是个人简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比较正式。”微信上,张宇头像的右上角亮起了小红点,数字从1到N有节奏地递进着。点开张宇的微信头像,西装革履的他正坐在桌前,左胸前佩戴着会反光的共青团团徽,右手边则摆着他的绛紫色保温瓶。摄影师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他正望向左边,那是上海市市长杨雄发言的方向。

头像
2015年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主动找上了张宇:杨浦区教育局需要他代表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做一次主题演讲。当时被邀请到的一共有4名学生,分别来自复旦附中,交大附中,控江中学和上理工附中。那次演讲后,张宇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顺理成章走上功名成就的道路。
2015年,因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教育领域的成就,张宇获得了2015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上台之前,张宇淡定地表示整个人“没什么感觉”。颁奖的时候,他看了看其他当选的人,才忽然意识到这个奖项的厉害之处:比如,一个34岁的博士生导师,发了140篇SCI论文,却只拿了提名奖。而和他同时拿到奖项的,是一个年仅21岁就发了10篇SCI论文的女博士。
发言结束后,市长杨雄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向每一位获奖同志,并与他们亲切问好。张宇也没闲着,拿起朋友的三进制计算机模型的底板,向市长要了一份签名,顺便合影留念。第一次接触,他对杨市长的印象非常好,“亲民、和善,聊起天来非常实诚,感觉和周围的人差不多。”结束后,他就把合影和签名裱了起来,放在办公桌旁。如果有朋友需要,他也会借去用一用。

与市长合影
想起自己与市长的这一段短暂际遇,张宇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见市长之前我觉得没什么,但见完后那一刹又有什么,之后又觉得没有什么。”
虽然外表看上去有些高冷,事实上,张宇几乎能和所有人都聊上天,不论是学生组织的领袖,还是体制中的媒体记者,只消两三句话的功夫,他就和别人熟络了。沪上有些名气的学生,张宇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仔细想想,“爱唠嗑”这个技能点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时候,张宇的嗓子总是很疼,主要是因为喜欢说话,并且不爱喝水。到现在,张宇已经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如此善于聊天了。想了半天,他得出一个结论:“大概是遗传我妈。”他的母亲在一家外资公司做了多年的销售。
高一时,张宇在DI竞赛中拿到冠军,《青年报》的记者刘昕璐当时对他做了一次采访。因为是第一次,张宇和记者聊得特别开心,讲话内容也特别真诚。
但很快,张宇发现参加采访这件事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他不能只为自己一个人说话,而是不得不以“优秀青年”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样的身份要求他在访谈时要有侧重点。有时候,为了配合记者朋友的工作,他也会帮忙磨一磨稿子。遇到关系特别好的记者,他还会无偿提供一些新闻素材。“熟了嘛,也就一个电话的事儿。至于有没有价值,那些记者自己会判断的。”
在那之后,张宇开始养成一个习惯:收集写到自己的报纸。整个高中,他几乎和沪上所有官方媒体都有过交流。“一共16家。”他报出了一个精确的数字。张宇有一张表格,记录了自己所有联络过的媒体朋友。可是,这样的习惯坚持了两年之后就放弃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收集不过来了。
“那时候我还比较青涩嘛,就觉得这些是可以炫耀的东西,但后来就发现报纸这东西没什么用,除了能糊墙上。”

报纸采访
因为长年浸泡在实验楼里,张宇很少与一般同学打交道,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说。一般情况下,在听到自己认识的同学获奖时,台下就会响起一片掌声。而当听到张宇的名字时,台下往往是一片沉默。相互问起来,“知道张宇吗?”“哦,好像9班那个,经常拿奖的。”“见过没?”“新闻上见过。”
面对同学们褒贬不一的评价,张宇基本不予理会,也没有机会理会。当然,他也有不少好朋友,不过大部分都比较年长。张宇常看朋友圈,那里就像一个评论聚合网站,朋友们总会发表辛辣的时评。而同龄的朋友,大家也只是就事论事。比如,他会和班上最好的朋友Z因为分配实验室资源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而剩下的时间里,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互相看一眼,笑笑。君子之交,特别淡如水。
“进了高中,就不会轻易与人深交,大部分人保持相敬如宾的关系。”刚满十八岁的张宇这么说。
很多人开始认识张宇就是通过交大附中的慕课平台。2016年,上海市慕课平台正式上线,来自上海“四大金刚”高中的24位知名教师都在这里上传了自己的教学视频。而张宇是个例外,他是唯一一名学生讲师。他的“说黑”课程有2000多人报名参与,是其他课程平均人数的两倍左右。除了在镜头前做老师,去年11月起,张宇开始在交大附中上课,并担任STEM实验中心的指导老师。

《说黑》课程截图
2015年9月,张宇在民办打虎山路第一小学里听完一堂科学素养课,隔周就自己跑上去讲课了。张宇上课,一般不希望学生走自己制定好的路线,而是根据与同学的互动情况随堂发挥,只要主题不偏就行。比如,他会在课堂上给同学分一些小东西:吸管、牙签、橡皮泥,让学生自由创意,搭出一座桥。
“其实这种课吧有一定套路。”张宇自认为上课并不困难。但是学会这个套路,必须要有一定基础。“我做过很多学生该做的东西,又同时琢磨。”车辆,结构,光学……科创的范围很广,张宇几乎都接触过。
“亲力亲为”是张宇认为能指导好学生的关键。在他心目中,一流人才是科学家,二流人才是工程师,之后便是其他工作人群。他把自己归到第三类:为促成科学家而努力的人。要做好第三类人,必须对教育报以热忱,对科研工作怀有敬意。然而现实中,很多老师都让他失望。

OM比赛作品——三轮全方位旋转电动行驶载具
“比如有些裁判型的老师,为了让团队拿奖,会给学生设定很高的标准,让他们拼命去达到。”在他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除了把学生训练成流水线上的机器,磨灭他们的创造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010年,有教练首创了受力最强的三根圆柱结构模型。从此之后,中国的学生人人都在竭力琢磨怎么做好这个圆柱。他们不远万里,特意跑到云南去挑木材,力求做到完美复制。今年的美国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上,一共有6个中国队参与竞赛,做的都是同款设计模型。美国裁判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一称,其中四个都是10.72克,相似程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当场就被判了零分。
“你说你这不是有毛病?!”提到这场竞赛上发生的窘境,张宇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怒火。竞赛的主旨本应该是体现创意思维的盛宴,是一群创客的狂欢节,而在中国,名次相对于内容则显得更为重要。
而对于体制外的老师,张宇的意见就更大了。很多老师明明资质不行,却还在捉襟见肘地上课。“对老师这个职位,没有理想就不要做。你要是想赚钱,你就明说。你可以去卖保险,你坑别人天经地义啊,你坑学生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了。

《简易非接触式色素检测成像法》课题答辩现场
除了在课堂上努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做课题时,张宇也竭力担任一个指导者而非命令者的角色。很多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空泛而难以解决的选题,比如:“如何设计出一架能在森林大火中引导小动物逃生的无人机?”这时,他会花心思和学生探讨,挖掘出他们究竟想在哪一个点深入钻研,在此基础上为他明确方向。更多时候,这些学生刚迈入科创领域,根本还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张宇就会指导他们说:“这挺正常呀,就像你面对一群美女,不知道哪个可以当自己的女朋友,先挑一个不讨厌的再说呗。”
张宇的好奇心是出了名的,科创的各个领域他都接触过。他的指导老师彭禹曾评价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很专注”,而他对自己则有很清晰的认知。“我这个人,就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因为新的事情好玩呀。我们这类人,放到原始社会是会死掉的。大家说那个果子不能吃,你非要咬一口,结果就被毒死了。
现在,不怕被毒死的张宇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他要去纽约大学念书了。熟悉了旧环境的他,对于马上要走出舒适区这件事还是有点忐忑不安。他笑言:“要去适应新套路了。”
几个月前,纽大上海新生在线下举行了一次聚会。聚会上,张宇再一次被新同学们评价为“老干部”。他想了想,觉得自己应该做出一些改变。“反正都要去美国了,还是年轻一点,开放一点比较好。”
临走前,他还不忘去人民大会堂拿“全国优秀科技青少年”奖。获奖的一共有8名同学,其中有5个是姑娘。张宇走到她们身边,与她们一一合影留念,还发了条朋友圈,并在旁边注明:Excited。

你也想成为我们的受访对象?
欢迎添加主页君微信

我们是谁
老师的辅导手记
我们的学生感受
想了解各个专业?
想了解各个学校?
ZoomIn是全国幸福感领先的留学DIY辅导机构。
ZoomIn不挑学生学术背景、不限学生申校数目、不只关注热门专业。在坚持诚实原则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沉淀,通过订制化的服务屡次为申请者摘获奇迹般的申请结果。
Wechat ID:thezooomin
Phone:021-64046560
Web:www.thezoomin.cn
Add:上海市黄浦区局门路427号1号楼404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