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In故事 | 看见世界 发现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这是ZoomIn始终坚信的一点。
中国留学党们总是被这样的词语包围:刷GPA、刷标化、刷各种时髦的课外活动。当一纸材料决定了学生的远大前程,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还能在浮躁的环境之下,用赤子之心守护自己稚嫩的理想吗?
「ZI故事」的成立正是基于此:我们渴望听到年轻群体的声音,听他们讲述自己成长路上的骄傲、热血、彷徨和焦虑。在多元价值尺度下,每一步的酸甜苦辣都是值得回味的,毕竟,没有它们,就没有现在的你。
这个系列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文章可能有点长,可能需要你的耐心。如果你和你身边的朋友愿意与我们聊聊自己的经历,也欢迎联系我们。
今天我们采访的小德,在STEM课程大行其道的时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最热衷的专业——性别研究。对TA而言,如果有什么事是不得不做的,恐怕就只有坚守理想,披荆斩棘,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里杀成一个武将。
祝小德未来能如愿成为一名博士。
—— ZoomIn 小包
撰稿:小包
坐标:上海
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天气晴,费城的气温依旧只有个位数。早上八点多,A大学的天空已经泛起白光,校园里却仍看不见学生的踪影。不多时,一辆宝蓝色的北京现代停在了该校的学生中心门口,小德穿着一件藏蓝色毛衣,外面裹着同样的黑色呢外套,和TA的两个朋友从车上下来,然后赶紧朝着眼前这幢红白相间的圆形建筑物走去。
就在两周前,小德收到了该学生中心发来的邮件,希望TA能在学校“2016女性、性别与性学生研究论坛”(Student Research on Women, Gender and Sexualities Conference 2016)上发表演说,演讲的主题是小德自己探索出的一套性别理论。在TA眼里,理想的性别应该是这样的:未来某一天,性别这个概念会瓦解,所有关于性别的讨论都消失了。世上再也没有男女之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你就是你自己的性别,是一个独一无二点,无法被任何词语定义和形容。
这套性别理论是小德大一写作课的期末论文主题,当时TA选择的课程主题是世界跨性别研究(Transgenderism Around the World),授课老师是一位人类学教授,那是小德第一次系统性地学习这一领域的知识。如果说其他学科是深入学习一门研究方法,性别研究则更像是用多种方法研究一个主题。在课堂之外,小德不仅读了性别学家的相关著作,也通过人类学家的眼睛,了解到世界上各个地域的人所呈现的性别多样性。在越来越深入的过程中,一个困扰小德多时的疑惑也渐渐浮出水面:人们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去描述一个人的性别吗?如果不能,又有怎样更好的方法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性别?

Gender Trouble by Judith Butler
出于对现有西方性别理论的不满足,小德开始摸索自己认为正确的性别理论。11月初,小德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文章,并经常和教授邮件沟通自己的想法。TA翻阅自己这一学期读过所有人类学作品,有时会因为想到一个论点而激动万分,有时也会因为找到一个可以引用的例子而感动不已。如果需要一个比喻,小德会将性别比作数学中N维空间里的一个点,要想描述这个点,我们可以借用无数个轴。而在性别研究领域,一个人出生后所有对TA产生影响的因素就是这些轴。显然,人类是无法穷尽这些因素的,因而我们看到的性别永远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论文写完后,小德感觉有点如释重负。“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小成就吧。”时常,TA会一遍又一遍重新阅读自己的文章,不是为了找什么错误,只是想感受自己这么久以来努力的成果。
第二学期伊始,小德偶然间收到了学校发来的邮件,说有这么一个在费城举行的性别研究论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小德将自己的论文投递出去,没想到就这么被选中了。“我当时高兴坏了!”小德激动地说。虽然并非任何高大上的学术论坛,但这对小德个人来说其实是莫大的认可,同时也加深了TA的学术兴趣。

Vested Interests, Cross-dressing & Cultural Anxietyby Marjorie Garber 
此刻,还没来得及吃早饭的小德已经站在讲台前,内心却感到出奇的淡定。台下坐着的三十多号人中,有费城的性别研究教授,也有其他对性别研究充满热情的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对于不太擅公开演讲的小德似乎显得有些漫长,但TA却越讲越起劲。一来是因为演讲内容都是小德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反复咀嚼和思考过的,二来,这个论坛聚集了很多像小德这样专业爱好非常小众的人,并且他们会以包容的心看待这类事情,这让小德觉得很有归属感。
演讲结束后,台下的评委开始挨个提问。一个微胖的金发女性问道:“虽然我很同意你的观点,但这个观点要如何才能运用到现实中呢?”在这之前,小德本以为自己最害怕这类需要随机应变的环节,可实际上,TA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提问者一边认真倾听,一边不断点头认可,似乎在TA身上看到了潜在的学术力量。
“我的理论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有点像共产主义吧,也许在短期之内实现,很难,但它就像是数学的极限一样,是社会无限逼近的状态。”
两年前,正式开始留学申请的小德从来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性别研究的不归路。当时,TA的申请的专业几乎都是和日本研究有关的,文书材料也全都围绕着这方面展开——初中时,小德因为打了一款名叫战国无双的游戏,从此陷入了日本战国史的大坑而无法自拔。TA最喜爱的人物是德川家康。“相比与其他急功近利、残忍狂放的武将,自己更喜欢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但又不缺谋略的人,德川家康的隐忍和沉稳就非常吸引我高中时,小德担任学校历史社的社长,开展了两次日本史的讲座。ED择校的时候,小德也选择了两所东亚研究数一数二的学校,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小德被这两所院校双双拒绝。

游戏《战国无双3》
“当时因为真的很着急,根本没考虑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把看起来差不多的学校都申请了一遍,反正用的文书都是一样的。”回忆起当时的申请状态,小德心中不免有一些遗憾。如果当初能过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内心诉求,认真得琢磨一下文书,也许结果会不太一样。来,一位朋友建议TA去申请一下B大学,小德也没多想,就采纳了她的意见。 没想到,这不经意间的顺手一伸,却成了小德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B大学是美国一所著名的女子学院。 提到女校,人们很容易把它和政治正确扯上关系,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女权主义、LGBTQ友好等词语,常会随着校内随处可见的彩虹旗在空中飘扬。
初来乍到的小德每天都被B大学自由而真诚的环境所惊喜着。比如,大部分同学在做自己介绍时,都会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代称(pronouns)。有的人是这样说的:“I use they/thempronouns(我用they、them的指代词)”同学们对pronouns的敏感度,让小德觉得很震撼。TA这才意识到,以前在书上读的“性别非两极化”的理论,原来是真真实实存在,并且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可的。

从把自己放在男性角色到强制归回女性角色,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小德长期处在痛苦艰难的摸索过程中。来到B大学之后,小德才算是在性别认同这条路上找到了明灯。走在校园里,小德会看见很多顶着男生头,但同时穿着粉色的连衣裙的人。此外,学校里还会有很多性别小论坛,里面的老师和同学会热情为大家科普LGBTQ的知识,并教大家怎么更友好地对待身边不同类型的人。
刚入学时,小德还是用TA用了十七年的she/her代称,而在越来越多的学习和交流中,TA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性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小德终于鼓起勇气,在facebook宣布自己终于可以放下十几年来she/her给TA带来的负担,并且选择使用they/them这样性别中性的代称。毫无疑问,小德收到了很多很多人的祝福。“You made a great step.”这份自我认同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几乎横亘了小德整个成长期。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要变成男生,后来我强制自己认同自己是女生,现在我大概懂了,我其实就像小时候那些人讥笑我的一样,我其实不男不女,其实是gender queer。”

其实,小德对性别研究的热忱度,已经无意识间从大一选修的课程中暴露了:日语课,小德以《论相扑和女性关系》为题做了期末演讲;艺术史,小德选择的是和女性主义相关的主题……在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课上,小德一开始选择了三个主题,没想到机缘巧合,被学校系统分配到《世界跨性别研究》上。小德笑谈:“这都是命。”授课的人类学教授曾在西安对一家LGBT组织展开fieldwork,这让小德很感兴趣。他第二学期开设了一门《中国酷儿研究》,小德也选了。这门课中,小德站在西方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乃至东亚同性恋群体的现状,并在期末的论文中重新思考了“T”这个群体在中国的意义。
“我看了很多与酷儿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但整个过程下来,我发现自己还是对性别更感兴趣。我在期末论文里探索了中国人将女同性恋分为T和P的原因。无论是T还是P,其实都只是同性恋里社会的一个性别标签。个体其实不应该被这样贴标签的,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家对于少数性别的不了解。

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自己,小德决定真正地选择性别研究专业。“在中国,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会把自己的性别两极化。而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处于中间带的,只是他们没有概念而已。”
这个选择,无论对小德还是B校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小德是该校第一个以性别研究作为主修专业的中国学生。
谈到未来,小德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性别研究方向的教授。TA的梦想很乌托邦:在乡间拥有一套大别墅,到点了去学校上课,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写论文。心情好的时候,也会邀请学生来自己家里做客,畅聊学术和人生。
比起TA那个风风火火,宛如社会活动家般的室友,文静的小德更享受埋头书海,做研究,写论文的过程。TA知道自己不是那种愿意拉大旗、上街游行的人,而是希望用更理性、更科学的态度,让人们明白性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实上,B校的异常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小德潜心学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50%读博率,workload全美前10,图书馆平时直到凌晨2点才关门……小德坦言,自己有时候做梦都会在写论文。学术的压力虽然会让小德感到心累,但TA读博的信念却坚定不移,“如果不想被人称作Sir或者Mr.或者Miss(这种有性别指示的代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凡人的称谓换成Dr.就可以了。”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所涉及的人物与学校均已化名。
欢迎添加主页君微信
说出你的故事
想知道我们是谁?
想看老师的辅导手记?
想看我们的学生感受?
想了解各个专业?
想了解各个学校?
ZoomIn是全国幸福感领先的留学DIY辅导机构。
ZoomIn不挑学生学术背景、不限学生申校数目、不只关注热门专业。在坚持诚实原则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沉淀,通过订制化的服务屡次为申请者摘获奇迹般的申请结果。
Wechat ID:thezooomin
Phone:021-64046560
Web:www.thezoomin.cn
Add:上海市黄浦区局门路427号1号楼404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