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穷人的原罪。贫穷养育贫穷,因为贫穷治下的环境、教育、见识乃至你能想到的所有资源,都因为贫穷而被限制,被固化,因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马太效应差不多就是这世间最冰冷的规则了。
当一个阶层的父母狼狈地通宵蹲在幼儿园门口的马扎上痛苦而忐忑地排队时,等待另一些孩子的是清洁的空气、高质量的纯外语教学、绿色有机的食物、非富即贵的同班同学,这是另一种人生起点。这一丁点儿都不科幻。
她叫郝景芳,是一位80后辣妈,理科女博士,
最近她出名了,不是因为她的专业,而因为她的小说。

2016年8月21日,第74届雨果奖正式揭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荣获2016雨果奖最佳中短篇,使她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女性,也是继2015年刘慈欣之后“第二个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人”。
自从获得了第四届雨果奖之后,这部小说就在网上大火起来了,小编我也是第一时间在网上下载了这部小说的电子版,一口气就给看完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小说。
简要给大家总结一下,《北京折叠》说了这么个故事:
22世纪的北京,空间被分为三层。
上层500万人口,大部分是富豪及社会精英阶层,生活24小时,随后被封入胶囊沉睡。城市折叠,变出另一个空间。
中层2500万人口,大多是白领,生活16小时。当他们睡下后,城市再次折叠,又出现一个空间。

下层5000万人是清洁工和个体户,属于社会最底层人员,生活8小时。
你也许看出来了,这是一套空间和时间的双隔离模式: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共享另外24小时。
小说主人公老刀为了给养女交幼儿园择校费,铤而走险给人送信,穿越了三个空间。在此期间他看到了上层的有夫之妇对中层小白领的玩弄,也被从下层奋斗到上层的好心人出手相救,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返回自己的第三空间。
其实《北京折叠》这部小说故事的起因及主要矛盾点就是老刀为了给养女交幼儿园的择校费,铤而走险偷偷潜入本不属于自己的空间,跑到第一空间去给人送信,以及在送信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人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现在在中国每个适龄上学孩子的父母,他们也同老刀一样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个好点的学校,也是倾其所有竭尽所能!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属于第几空间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而是我奋斗了18年,却依然舍不得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这就是《北京折叠》这部小说在现实社会中赤裸裸的投影,就像小说中老刀为了女儿糖糖上幼儿园的学费,甘愿冒着被捕的危险来到第一空间送密信,而第一空间那个阔太太给老刀的封口费一出手就是10万元。
面对10张1万元面额的纸币,老刀显得非常窘迫,他这辈子甚至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万元面额的纸币,而10万元只是那个女人一周的薪水,她还仅仅上半天班,拿的是半薪,工作只是为了不想呆在家里,“老公挣的钱足够多”。
这个投影是如此清晰,以至于大多数人读完《北京折叠》之后,可能都会默默对标一下,现实中的自己处于“这个世界”的第几空间?

根深蒂固的阶层划分
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刚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
这就是比赛最残酷的地方,还未起跑,胜负已分。社会正在撕裂,阶层正在固化,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描述的那样:城市阶层正在以物质力和行政资源调动力进行区分,分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将来虽然身处同一个城市,却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
小说中,所有矛盾的起点都在于老刀希望自己的女儿糖糖能够上一所第三空间中比较好的幼儿园,每个月学费要15000元。
这部科幻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几乎完全源于当下的北京:
“稍微好一点的幼儿园招生前两天,就有家长带着铺盖卷在幼儿园门口排队,两个家长轮着,一个吃喝拉撒,另一个坐在幼儿园门口等。就这么等上四十多个小时,还不一定能排进去。前面的名额早用钱买断了。”
老刀希望让女儿通过良好的教育,鲤鱼跳龙门,能够有朝一日从第三空间冲到第二空间——这简直就是最朴素的天下父母心了吧。
贫穷,是穷人的原罪。贫穷养育贫穷,因为贫穷治下的环境、教育、见识乃至你能想到的所有资源,都因为贫穷而被限制,被固化,因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马太效应差不多就是这世间最冰冷的规则了。
就像一篇文章中讲的那样:
顶级阶层的人生,或者说精英阶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了一个下限,差不到哪里去,他们最糟糕的时候,人生最低点的时候,也就是在山顶上摔个跟头,但也不会滚落到山脚下。
这道理残酷而森严:即使山顶上的草,也比平地里白杨站的高,因为它生下来就站在山顶了呀!

所有的孩子都平等接受教育了吗?其实不然
主人公老刀希望让女儿通过良好的教育,鲤鱼跳龙门,能够有朝一日从第三空间冲到第二空间——这简直就是最朴素的天下父母心了吧。
老刀养女想去北京好点的幼儿园每月的学费是15000元,这让老刀发了愁,作为一名垃圾处理工,单单只通过自己的双手工作挣钱是怎么样也支付不起巨额 的学费的,所以他才会铤而走险走捷径去挣得女儿的学费,其实在中国存在很多与老刀比较类似的情况,孩子上学学费及学区问题成为很多父母比较头疼的事情。
小编我是在中国西部某个省会城市长大,从上小学开始就会时常听到例如“择校费”、“学区划分”这类名词,他大概的意思是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划分好了学区,只有持有这个区域的户籍的适龄学生在可以在这个区域学校上学,外来人口的适龄子女是没有办法在这个区域的学校接受教育的,或者是你需要支付高额的择校费用才可以入学,除了择校费和学区划分外,还存在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异,及时是同一城市,经济发达区域与偏僻区域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质量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教了同样的学费,孩子享受的教育却是有差别的。
更别提城乡学校及教育水平的差距了,小编我大学大二暑假参加过一次义务支教活动,来到一个乡镇学校做支教老师,所看到和经历的事情真的非常让人难以接受,一个乡镇小学六个年级总的学生数没有超过150人,学校教学楼和校舍都是年久失修的危楼,仅有10个专职和兼职老师,这些老师的工资也都拖欠了大半个学期没发。所以老师离职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哪会有学习热情,所以这个真适龄学生辍学率达到60%,所以中国国内公立学校良莠不齐,不公平现象众多也是我国教育目前存在比较大的一个弊端。
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刚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
目前中国大部分孩子上的学校还是国家公立学校,家长们只能支付得起公立学校的费用。
但最近几年国内一线城市出现了国际学校,这些国际学校动辄每年需要25万元人民币的学费, 这费用足以让大部分家长惊呆了,就这还只是小学部,国际学校官方称还算便宜的,这还不包括校车费用和同样高昂的餐费。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北京或上海国际学校的学费,大部分学校的收费都能在互联网上查到。这些学校的招生简章大都明文规定:本校不招收中国国籍的学生。当然,这并不妨碍校内的孩子多半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

在这种学校,节假日放学时,你要是开个C或者3系,真的都不好意思往停车场里停。放学的时候,各种S和B打头的豪车陆续驶来,GMC或劳斯莱斯是最常见的“接孩子的车”,大部分是专职司机过来接,还有一小部分80后或90后的全职辣妈,开着红色或白色的Porsche,娉婷而夸张地用英语和孩子打着招呼。
这些国际学校有许多北京一流公立学校都闻所未闻的课外课(而对很多北京父母而言,能进入一所公立学校已经很艰难了)。学校中的教育方式,与大洋彼岸的美国或欧洲没什么不同,学校里全英文的交流环境,连保安也一口纽约腔儿。
这里的教师不用考虑孩子的升学率问题,因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心里都清楚:在这里念书的所有孩子,他们的人生道路与99%的中国孩子都不一样,他们大部分都会在初中就选择出国读书,最晚高中也会去美国或欧洲读书了,然后顺理成章地念一所常春藤大学,毕业后在大摩(MorganStanley)或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找一份50万起薪(美金)的工作。
坦白说,去世界顶级公司找工作还是这个阶层孩子中混的差的,更多的是选择进入家族企业历练准备接盘或再创业,还有一少部分孩子早已对金钱产生麻木且厌恶的感觉,他们的选择是在国外成立一个NGO或公益组织,每天穿梭于慈善酒会、艺术品拍卖会和基金会筹款晚宴中,挽救这个社会于水火之中。
当一个阶层的父母狼狈地通宵蹲在幼儿园门口的马扎上痛苦而忐忑地排队时,等待另一些孩子的是清洁的空气、高质量的纯外语教学、绿色有机的食物、非富即贵的同班同学,这是另一种人生起点。这一丁点儿都不科幻。
就不说所谓的教学质量和思维理念了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北京冬天雾霾是常态,当你的孩子在冬日北京令人难以忍受的雾霾下做广播体操的时候;另一个阶层的孩子或许在操场上也做同样的动作,但不同的是,这些孩子是在昂贵的防霾设备的保护下,校方一狠心将整个学校的操场的上方都建起了防霾帐篷,孩子们享受着顶级空气过滤设备滤清后的干净空气。

当年,就是这样一则新闻让国际学校进入普通人的视野。
这一点都不科幻,北京上海任何一所国际学校中,院墙隔绝的,就是两个阶层的巨大鸿沟,这深不见底的沟壑中,倒映着的是另一个中国。
柴静制作的抗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空气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对不起,这句话错了,平等只针对少数人!
如果不能改变“折叠的北京”,你就改变自己
《北京折叠》里讲的马太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已久,加上现在的信息通讯越来越发达,三个“空间”的真相便无处遁形,我们赤果果的看到每个“空间”的差距,和难以逾越的边界。
也许有人读完《北京折叠》会唏嘘不已,感叹这个世界不会好了。但是世界,总有相应的运行规则。不管怎么样,我们真真切切的只能活在这个“折叠的”城里。
阶层越来越森严,“空间”越来越难以冲破,但是难并不代表不能,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
就算不能冲破一个“空间”的界限,你也可以通过教育和自身奋斗,在同一阶层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如果你过得不够好,那真的要问问自己,你足够努力吗?
移民帮综合整理,转载须注明,参考微信号思维补丁,家长微课堂,商务范等。

版权
声明:除了原创类稿件,其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请第一时间在公众号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声明,如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