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朝华出版社
撰文/史诗娆
前言/FS-Summer
历经一年,这本书终于出版了。
做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记录最真实的美高学生声音:14岁就选择远赴重洋独自成长的少年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但一本没有留学申请指南,专家指导规划,学霸人生故事和”富二代海外求学“噱头的书,市场真的会认可吗?在一次次的犹豫和拉锯中,也感谢出版社的支持,这本书得以面世。
FS从不鼓吹去读美高有多好,每个家庭都有适合的选择。读美高,除却金钱的投入,更是一个家庭不可回头的抉择:父母不放心孩子这么小在美国大熔炉里独自成长,孩子期待着前路却也担心这一路文的跌跌撞撞………
幸运的是,大部分美高家庭都欣喜看到孩子短短时间内的变化:懂得体谅父母,理解他人,和认清自我,并开始为未来规划。
但同时,这些少年也承受着更多压力和孤独:放弃了国内的优渥条件,一个人学着长大(生病自己看医生,学习压力不比国内小,还要兼顾社团体育艺术,部分还有和寄宿家庭相爱相杀等),怕父母担心,懂得报喜不报忧(11点就会跟家人说睡了,其实都要熬到凌晨三点写作业)……
成长,就这样慢慢到来。
这次,我们就将笔交给了他们,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和思愁,同时这本书也收录几篇父母的文章,写出送孩子出国读高中背后纠结的心绪。
下文是出版社撰写的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如果你愿意买一本,看看这个群体的真实故事,我保证,你一定不会失望。

2015年的夏季,我接到FindingSchool国内负责人Summer的电话,说话一如既往的简洁干脆。
FindingSchool是个很有“范儿”的网站,它创建于波士顿,创始人是个于十八年前便生活在美国教育之都的哈佛硕士。我之前但凡做些涉及到留学内容的图书便总想和他们合作,原因无他,只因这个恨不得收录了全美所有公私立高中信息和数据的网站,始终致力于做一个真实而免费的窗口。
这次简短的谈话中,Summer代表FS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想出本书,是由很多未成年的留学生来写,你有没有兴趣?
而当我们真的决定出版这本书,已经是第二年年初的事了。
在这不算漫长的小半年里,拿着学生们长长短短的稿件,我们只是试图弄明白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将笔交给他们吗?
在这个高校留学已经司空见惯的时代,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攀升,国际视野的不断拓宽,低龄留学生早已不再是小众群体。
追求核心素养的社会背景下,更多的家庭开始选择将十三四岁的孩子送往国外接受教育,而美国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国家。对此我们似乎不难理解,也逐渐开始屡见不鲜,仿佛低龄留美已经变为众人熟知的现象。当我们有钱、有合格成绩时,实现低龄留美似乎只不过是为一个选择做的决定而已。
可实际上,对于孩子独立留美求学的真实境况,我们真的清楚么?这真的是可以用金钱、成绩就得以衡量与概括的吗?而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于留美高中的境况,我们是否了解?需要了解吗?如果需要了解,是否应该让这些远渡重洋的孩子们自己来完成呢?
显而易见,除了他们,谁还能更有资格
FindingSchool
创始人张溪
“学校坐落在一片大约2000英亩(1英亩约等于4047平方米)的丛林里,红砖楼、绿茵地,各类教学和体育设施齐全,和我想象中的中学太不一样。尤其是当我了解到这所学校只有约500名学生却有100多位老师的时候,只能惊叹于美国人均教育资源的丰富。”
就读于新泽西州
16岁的Karen
“通宵达旦的派对?残酷血腥的校园暴力?丑小鸭变天鹅的励志青春?无所事事地荒废时光?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美高并没有那么戏剧性。大部分美国高中都拥有优美的校园,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就读于马萨诸塞州
18岁的Effie
“女校常被认为是非常传统的学校,以前被用来培养社会上层的淑女,如今已经过时了。也有人认为女生在青春期和男生隔绝可能会成为同性恋。这些评论 都让我很担心自己的女校生活。然而来到女校后,我发现这些都是偏见。”
就读于麻省西部
14岁的Tina
“我第一年来美国的时候,英语很不好,听不懂也不会说,所以无论跟谁说英文都没自信。于是“躲”在自己的中国同学圈子里玩。就在对融入美国校园感到困惑的时候,Dorm parent(宿舍监护人)Mrs.Choo出现了。她问我要不要参加她的Diversity Meeting(多元化会议)。”
如果应该有一个足以传播申高家庭真实生活的渠道,那它必然是建立在这些只言片语上,因此如果我们想让美高学生的真实经验为大众所知,就需要将这些只言片语聚集起来,这些来自正在美国上高中,或者结束了美国高中生活的孩子们的心路历程。
所以,必然的,我们应该将笔交给他们。
既然如此,第二个问题,我们如何将笔交给他们?
作为一个事无巨细的亲身经历合集,亲身经历好说,但如何去定义事无巨细呢?我们已不是这个年纪的孩子,也未曾独自一人生活在金发碧眼的国度,那我们凭什么去定义哪些内容更重要而哪些又要简略书写?
Findingschool的创始初衷给了我们启发。
创始人张溪说,将年岁尚小的孩子送去大洋彼岸,接受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教育,不能不说是一条非常艰辛的路,也是一条很难回头的路。所以,身处在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波士顿,他想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国的家庭更好地了解美国的低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美国学校接触中国家庭打开一个窗口。
在商业和公益的博弈下,纵观市场,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传播申高家庭声音的顺畅渠道,让美高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为大众所知。所以我们不鼓吹去美国读中学有多好,也不承诺任何人去了都可以适应。我们只想将真实的美高生活的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本书应该因此而面世。
我深以为然。
FindingSchool开始以自身平台为阵地,收集众多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文章,而他们抛出的问题只有一个,身处大洋彼岸,你们想对国内的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
“Jim,你怎么出国了?为什么要出国?”很多人都曾这样问我,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而现在,我已站在这片神秘而充满未知的土地上,回首过去的一年,有太多的艰难和泪水,也有数不尽的感悟和收获。
……
无论成败与否,高申是个难得的机会,自己会变得更加坚强,结识更多精英。我虽然依旧是一名学渣,但是,随着高申的结束,我对很多事物已经有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看法。
……
美国学习方式如何肯定是即将出国的同学们的一大困惑:独自一人在美国,我该怎样学习,和在中国学习又有什么不同?
……
作为一个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了快一年的学姐,总会有人问我,去美高之前需要学些什么。我觉得一个人漂洋过海来美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会适应和独立。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是很难在美高快乐生活的。
……
初次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世界,我满怀激动,但更多的是担心。担心自己不能交到外国朋友、不能和寄宿家庭好好相处、不能和老师沟通。但一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当初的种种担心都不见了,我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准备去和已经在美高的同学们。
……
大多数美高同学可能都有过交不到美国朋友的经历,甚至 会因此怀疑出国的价值。接下来,我会分享我与几个美国同学的故事,希望能给那些正在“融入”路上的同学一些鼓励和帮助。
……
不去控制内容,也不要求写作方向,我们希望能看见最真实的故事,最迫切的告诫与最自然的反馈,而这种期待,将回答我们最后一个问题。
最终,他们会还给我们什么?
篇篇幅幅,这些14岁便远渡重洋,在荣光之下面对了孤独、坎坷,收获了友谊、荣誉的少年人,面对后辈只有赤诚与真挚。他们在文字中分享过去的自己,安抚同路的你们,提供实际的建议,给予切身的忠告,汇集到我们手中,是他们绽放在彼岸的梦想之花。
《花开彼岸:我们在美国读中学》
FindingSchool编
 第一本由留美学生自己编写的书。
全书共七个章节,分别从赴美申请、学校生活、课业美育、人际交流、心路历程等角度,选择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35篇留美学生的文章,对希望了解留美申高的家庭来说有很强的参考指导价值。不仅普及美高生活的真实状况,也在分享美高家庭的笑泪与成长,不管您最终是否决定去美国读中学,此书都会对您有所帮助。
FindingSchool.net是查询美国私立初高中数据和信息共享的第一中文网站,收录全美 300 多所私立寄宿和一万多所走读学校的数据与独家点评,向人们传递最真实的低龄留学声音。网站创建的目的旨在消除中美信息的不对称,搭建美国私立学校和中国家庭之间的桥梁。
创始人张溪是北京大学学士和哈佛大学硕士,2010年于波士顿创建FindingSchool网站,为有意于低龄留学北美的家庭提供最新最全且中立客观的北美私立学校信息,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为中国家庭打开一扇了解海外低龄教育的大门。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