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根儿离婚了!”“还公开被人戴绿帽子!”
这个周末朋友圈又炸锅了
好像奥运都没有什么人在关心了
贵圈水深
王宝强爆出洪荒之力了

一整个周末微博热搜榜是这样的

这个传爆了朋友圈的所谓内幕,事件的起末概括下来是这样的:
前妻马蓉和经纪人宋喆爆出婚外情,14号凌晨在新浪微博,王宝强怒爆出离婚声明,爆出家丑,前妻马蓉和宋喆被逼着悍跳,半路还杀出经纪人王永飞来为马蓉掰票
“内幕”,“新内幕”,“最新内幕”每分钟不断刷新……
从王宝强与马蓉开始认识,到综艺节目中秀恩爱,和火车上与宋喆动作亲密,各种蛛丝马迹都被扒了出来
今天早上居然爆出宋喆被抓……被抓……抓……

还有爆料王宝强的孩子竟然是马蓉与宋喆所生?!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下炸了锅,键盘侠和柯南们正以乍舌般的速度攻占此事件主角所经之处。各类商家借此机会开始带“宝”带“强”的借势营销大战……
可我们今天不黑也不粉此事件女主角,
那你干啥来了?
且不说王宝强这件事处理地得不得当,会给未成年的孩子及父母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舆论丝毫没有孩子们手下留情。马蓉与王宝强的“作秀爱情”必然成为消费品,中国式婚姻为何如此脆弱?


当爱情走向婚姻的时候,爱情变得“接地气儿”,再也不是一场“作秀”。女人总觉得嫁个有钱男人就能幸福,男人觉得娶个老婆生个娃就能有美好人生,其实只是噩梦的开端,圈起婚姻的坟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缺乏安全感的中国人的婚姻还绑在传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影响上,安全感,也就是物质。经济没有保障,爱情就没有保障,商品经济的价值观念渗入婚姻家庭。先“立业”,后“成家”成为社会主流声音,房,车,成为婚姻的“保障”。当“门当户对”不成立时,“抱大腿”的现象一边被唾弃,却一边成为许多人的“发家致富”的“捷径”。以“财富”为衡量幸福,绑架“爱情”的砝码使中国社会的婚姻观日渐趋于病态。娱乐圈也有许多病态观念与娱乐产业结合的产物供人消费。
马克思形态婚姻观:“物质决定意识”
其实,剖析这种爱情“唯物”的思想还需追溯回古代。在中古的艺术文化中,对爱情的描述追求的是,凄美,哀怨,委婉。这种美感表现的形式基本都是“不得善终”。白娘子,织女,林黛玉,最后都是悲情结尾。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地位很低。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甚至当今中国社会中,还存在这一现象的变向余留。在中国人文化的根基里,就毫不避讳地表现出对爱情的不重视,使得中国人对爱情往往非常内敛含蓄和压抑。久而久之,在“安全感”为首的"hard"中国社会模式中,爱情也可以为物质妥协。

(截图截取自电视剧,请勿入戏太深~)
中国式婚姻大多是繁殖式婚姻。认为即使双方缺乏一定的感情基础,也能“日久生情”。但究竟是“日久生情”,还是“温水青蛙”。中国式婚姻提到离婚,仿佛就是人生的失败。使得许多夫妻在不美满的婚姻里将就。
美国式婚姻的精髓在哪里?
财富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在美国,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人人独立,稳定的民主制度,使美国人自信而乐观。对美国夫妻来说,房子,车子,家产,存折都与爱情无关,即使婚后,两人各赚各的,各花各的也是大有人在。只要两人情投意合,想结婚,租个公寓就结了。一旦进入婚姻,一般双方都很珍惜,都努力经营,但又保持相对独立。一起用心经营来的婚姻,不会存在谁依靠谁的情况,夫妻平等自由,财产收入稳定,子女教育良好。等到子女成年,放手让子女们自己独立生活,各自成家立业,子女也不会过多依赖父母,父母更不会干涉子女选择。
自由而宽容的社会
美国人选择进入婚姻的前提条件是两人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爱情。美国人并不会因为年龄而结婚,也不会觉得非要结婚,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一个人也挺好。在美国没有“剩女”,带着孩子的单身妈妈也不会受人非议。美国自由的社会环境对人非常宽容,每一个人都尊重自己和对方的选择。尤其婚姻这种私事,更不会多加评论和干涉。
浓重的家庭观念
美国式的婚姻中,家庭观念非常浓重。没有特殊的要紧事,美国人下了班就一定会回家,婚后会以家庭为单位安排活动,周末也会全家一起出去游玩。美国人家庭里一个很典型的特点是,他们喜欢在各个地方挂/放满家庭成员的照片,记录了家庭里每一个成员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成长点滴。大多数美国人都非常顾家,一个前五百强公司的CEO,回到了家也是丈夫和父亲的角色。美国人会花更多的是时间上在家庭上,彼此尊重,彼此关爱。

婚姻的小船沉了以后再看到这张照片心里也是呵呵呵呵了

❤  
想要了解更多投资移民信息和最新动态,请点最上方蓝字加关注或者长按二维码关注。

美国EB5运通区域中心
微信号:EB5Express

分享到朋友圈丨点右上角
···
分享

投资移民项目信息搜索丨进入公众号回复1:进入法拉盛项目,回复2:进入八大道项目
如何关注
①复制"微信号或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以下公众号的名字,即可找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