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
一旦做出了选择,
就接受他吧。
今日配乐 | Kate Havnevik - Think Again
来源:友心人(ID:yosumn)
授权 TalentGuide 发布
如果你是这样的:从菜单上50选1可能要半小时;早上出门,把衣服从衣柜拿出来排列组合比在身上,然后又一件件放回去;回到公司想着今天要做的一堆事情,过了10分钟都决定不了先从哪一件入手;午饭时间点开外卖APP,刷了半小时还是不知道点哪家好;周末想看《盗墓笔记》,看到豆瓣评分4.9又犹豫了;小学同学聚会,在开始前半小时还在考虑要不要出席……
那么非常欢迎你加入“纠结星人俱乐部”。
写在前面
讲真,这篇以“纠结”为主题的科普文,真的写得我无比纠结。就是那种,即使有洪荒之力都无处释放的感觉。
一开始编辑给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是一脸懵比的。快速扫描了一下大脑中硕果仅存的心理学知识,嗯,大学老师貌似没有教过。再认真回想一下用“纠结”表达情绪的场景,嗯,五花八门。而最可怕的是,我连“纠结”的英文是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才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坑之中。
接下来我开始尽拖延之能事,初稿拖,初稿拖,初稿拖完二稿拖,一直拖到所有的热点梗都变成了不再是热点……
1你是不是也这样纠结?
在“度娘的词典”里,“纠结”是这样定义的:
使陷入困惑或混乱状态。可以形容人的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的纷乱状态;也指一下想起很多不好的事情,心里感觉到浮躁烦闷;在俗语中也可表示“闹心”的意思。
然而“纠结”也是一种跨文化的情绪,因此,我还是很努力地在英文的世界里找到了它的表达(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
Ambivalence:
内心矛盾的,是一种“内心对某样事物同时存在两种甚至多种互相冲突的反应、想法或感受”的情绪状态。当我们对事情感到不确定、犹豫不决,尤其是当你对某个人、某件事物同时包含正面和负面的态度时,很有可能会出现“矛盾纠结”的情绪状态。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一样事物要给你带来产生这样的“纠结”感受,必须包含两种成分:客观矛盾和主观矛盾(没错,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后的另一对“孖兄弟”)。
客观矛盾(Objective Ambivalence)是指,这个事物自带“让你欢喜让你忧”的双重属性。比如想买台Macbook,身边的人都说它好用,但是价钱又超出了你的可承受范围,此时“买Macbook”这件事就具备“客观矛盾”特性。
主观矛盾(Subjective     Ambivalence)是指,事物的两面信息同时出现在你的心头,份量相衡,给你带来心理上的冲突感(对,就是那可恶的“两个小人”),主观矛盾更多的是指你的心理感受。
要想构成“纠结”的体验,这两种成分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客观矛盾”成分,那么就构不成这种“纠结”的状态;如果缺少了“主观矛盾”的成分,那么事物的属性再怎么冲突也不会对我们的心态有什么影响
2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纠结”?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团队Harreveld等人曾经在2009年发表的研究探讨矛盾感的源头。他们利用皮电测量技术测量大学生们在面对矛盾纠结情境不同的环节时的情绪生理唤起程度,发现矛盾纠结情境的确会诱发负面的情绪反应。
而有趣的是,人们只有在被硬性要求对矛盾议题进行明确表态时,才有明显的情绪生理唤起。也就是说,让我们感到纠结矛盾最严重的时候,往往是必须要做决定之时(比如编辑来“关心”我什么时候能够交稿)。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纠结矛盾的情绪呢?
1)对情况的不确定
Harreveld等人的研究也同时发现,需要对争议话题明确表态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对所表态的选项的确定程度更低,而选择所带来情绪生理唤起也完全是由这种不确定感引起的。因此,我们之所以纠结/矛盾/犹豫不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情况掌握得不够,对选择任何一方都没有信心。
举个栗子,某位友心人会员也曾问过:“为什么那些企业家做重大决策都可以如此坚决果断,关键是他们的决策很多时候又都是对的?而像我们,连买什么样的手机都如此地纠结许久?”
也许就是因为企业家一生都在钻研自己的经商领域,对决策的情况相对熟悉,才不会那么“方”吧。
2)害怕吃后悔药
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人们一旦做出一种决定,就会立刻把注意力投放在已选选项的不好方面,以及放弃选项的好的方面,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对选择的“后悔”。也就是说,行动会比不行动更容易出现“后悔”的状况。
这跟我们看待事物的“负面偏差”是一致的。我们总是对自己“选错了的事情”印象比较深,而忽视那些“选对了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决策,甚至觉得事情永远和自己的想法相反(比如,自己没看的奥运比赛的中国队都赢了),使得在决策上更加踌躇不前。
无论是对情况的不确定,还是“认知不协调”,都会导致回避、拖延等消极应对策略(比如宁愿刷几遍里约奥运开幕式都不动笔写文章),直到下定决心痛定思痛,或者环境所迫不得不去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3如何破解这种纠结的心理?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纠结(+选择困难)星人”,到底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烦人的纠结心理呢?
1)觉察自己的纠结
我们常常不习惯觉察自己的情绪,然而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绪,清晰地觉察它,永远是应对和改变它的第一步。知道自己处于纠结的状态中,知道自己在为什么事情纠结,知道自己纠结的点是什么……
我到底在纠结什么,纠结什么,什么......
用“正念”的方法也许能帮到你。
2)相信deadline的生产力
这件事情有多重要或紧急,必须现在就开始思考吗?大部分的人对于纠结矛盾的事件都有天然的回避和拖延心理。
Nohlen等人2015年研究表明,当面对矛盾议题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完成无意义的分心任务(画出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图),而非能够帮助梳理矛盾议题的任务(写出议题的正反信息)。
如果事情并非重要或紧急的,那么不妨先安心地把事情放在一边,不要去想它,先做其他事情,等时候到了再想吧。大脑很神奇,常常会你在做别的事情时灵光一现,找到答案。
3) 不要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Nohlen等人的研究同时也表明,很多人在面对纠结矛盾的问题时,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Emotion-focused coping approach),而非理性地去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coping approach)。
当我们脑海中拼命只想着“这件事让我很烦燥”“这件事我不喜欢”“这个问题让我很困扰”,而不从问题本身出发去思考解决办法,这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纠结”。有可能只需要稍微思考一下,或者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能“拨开云雾见明月”了。尽量抛开情绪的影响,也许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4)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式
丹尼尔的《思考,快于慢》中提到过人类认知加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快车道”的自动化“启发式加工”(Heuristic processing),直觉决策不费脑子,但是容易出错;另一种是“慢车道”的“系统化加工”(Systematic processing),深度分析需要耗费脑容量,但比较保险稳妥。
让人纠结的事情有很多种,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花很大力气去解决如果只是像文章开头列出的生活小事,不怎么重要,所费无几,那么不妨相信自己的直觉思维,即便决定做错了也不需要承担很大的后果。更有甚者,交给“选择困难终结者神器”——硬币!
如果事情非常重要,选错了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是像我这种直觉一般都会错的人),那么就必须启动系统加工了。但是对于大部分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进行非常全面的系统加工,因为那样效率太低了。我们可以进行带有“选择性偏见”的系统加工。
以买电脑为例,先将我们想到的评判维度列举出来,比如品牌、价格、处理速度、便携性、硬盘大小、外观好看、别人推荐度……然后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这些维度的重要性赋予权重(在计分时需要乘上权重系数),然后收集相关资料,把“候选者”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量化成数值评分(比如1~5)填充上去,最后加总一下自然就很清晰知道该选谁了。
5)后悔无益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吗?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接受他吧。你可以总结问题,为下一次的选择积累经验,但是不要过分沉浸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怪圈中。
4纠结必然是一种不好的事情吗?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纠结”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的确,很多的研究都支撑这一点,比如前面提到Harreveld等人的研究。最近也有肌电图研究表明:主观纠结矛盾感越重的人,颧部肌肉的活跃度就越低。这部分肌肉与控制微笑表情展现有关,也是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纠结矛盾的负面性。
然而仍有一部分的研究在收集被试的“主观矛盾感受”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比如在探讨某些争议性议题时,有些人会渴望展现出这种矛盾感,因为这会给人“公平”和“博学”的印象。
像我们热爱的辩论节目,不也正式展现着这种“矛盾的光辉”吗?
关 于 本 文
  • 来源:友心人,心理学平台友心人,你懂心理学的好朋友。
  • 公众号:友心人(ID:yosumn)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友心人』
精 选 文 章 推 送 门
一站式青年人才成长社群
- keep learning , 唯有成长不可阻挡 -
图文编辑 | 小怂
责任编辑 | 软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