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作者:李笑来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在《如何做好一场分享》中,我提到可以提前写好逐字稿。现在的这篇就是“逐字稿”的实例。一般来说,直接现场面对观众的讲演,我都是不写逐字稿的,因为现场会有很多突发事件,于是,我的办法是记住大纲,而每个小论点,我都会提前准备很多版本的论据,到时候想到哪个用哪个,或者根据现场的情况选择一个最恰当的……但是,如果是网络上分享,我就会写逐字稿,因为现场不会有什么意外,直接说一遍就可以了。下面的文稿中有大量的符号:【】,那是用来提醒自己该翻 PPT 了的标记。
这套《以理服己》的课程,是 2012 年的时候去创新工场,认识了他们投的一个项目(多贝网)的创始人,觉得他们产品不错;为了支持他们,专门准备了一下在那上面开讲的一个课程。
而“以理服己”,而不是“以理服人”,这背后的方法论,也是正在预售的《七年就是一辈子》里会反复提及的…… 这一讲里的最后一段话,值得我这两天找个功夫认真展开写清楚。
正文

这个课程为什么叫“以理服己”呢?为什么不叫“以理服人”呢?因为“以理服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至于“为什么以理服人不可能?” 是下节课的内容。
然而,不管“以理服人“可不可能,我们都一定要“以理服己”,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的思考决定他的选择,他的选择会进一步触发他的行动,而一个人的命运,就是由他的行动构成的。
做人当然要“明事理”。不过,我们学习思考,让自己能够想明白,并不是为了,至少并不仅仅是为了说服他人,或者与他人争论。相比来看,更重要的是为了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选择会触发行动,行动构成命运。人不能那自己的命运开玩笑。思考决定命运的例子很多,可大可小。
我们先看看第一个例子。【】
有人想要创业。而他创业的理由是,他有个“新鲜主意”,然后,他这样推理:
哇!市场上还没有人这么做!这样看来,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这样的想法,当然会触发此人的行动。可是,他真的成功的概率有多高呢?
概率并不高。为什么?因为他漏掉了一些东西。【】
“市场上还没有人这么做!”——这是他看到的现象。可问题在于,这个现象可能有若干个解释。并不见得真的是因为“哇,我这么天赋异禀,冰雪聪颖,所以,只有我才想得到!”
“市场上还没有人这么做!”——这个现象之所以存在,也可能是因为:【】
  • 现在其实就有人在这么做……可是你并不知道!
  • 之前有很多人都这么做过,现在都死了……
换言之,此人的思考有漏洞,因此他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从这个阶段来看,他能够成功的概率估计只有大约 1/3。可又恰恰是因为他的思考有漏洞,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面临重要抉择,然后动不动就被乘以 1/3,最终,成功的概率,很可能趋近于零……可谓“出师未捷身先半死”,最终真死了,对他自己来讲,奋斗了一辈子,最终竟然混了个 “死因不详”。
第二个例子,是我自己的例子。【】这个例子,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那本书里提到过。人们在决定是否学一样东西的时候,往往要问自己,“学它有什么用?”这种思考是非常理性的,推理如下:
如果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那我去学它有什么用呢?浪费我的时间,我的精力。浪费生命不可怕,浪费青春,那怎么可以!?
(这话听着很耳熟?智慧的人各不相同,缺乏智慧的人,其实都一个样子……)
二十多年前,我学 BASIC 编程语言的时候,我可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要用那一点知识再学一个 python,写文本分析处理脚本,然后可以很方便地统计词频,用统计出来的结果,编了一本具有革命意义的词汇书,《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
在这个文理分科的社会里,作为一个写英语词汇书的人,怎么可能有统计观念?因为我在大学的时候,学的并不是英语专业,学的是会计。所以,大一的时候学过统计。而当时认真学统计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想到十多年后要写一本基于统计结果的词汇书,是因为那位统计老师太漂亮了,我很想在大伙拼命围着提问的时候,鹤立鸡群……当然,当年我也确实做到了。
换言之,当年我在学那些东西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们最终真正的用处,我的意思是说,对我来讲真正有用的用处,我无法想象那点今天看来是“常识”的东西,要在十多年、二十多年之后发力,或者说,“很给力!”
【】在第一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同样的结论,可能竟然基于两个完全相反的理由。那么,在这第二个例子里,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理由,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理论
我个人是个好奇心旺盛的人,喜欢学新鲜玩意,学的时候,理由往往是,“谁知道学它有什么用?”可与此同时,我知道有很多人选择不去学的理由其实跟我一模一样:“谁知道学它有什么用!”
思考能力的差异,往往是个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根源。不仅个人如此,群体也一样,并且差异更为惊人。别不相信,我们再说一个例子:【】
1945年8月17日。这是个什么日子?
这一天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天。那天发生了很多事情。那一天,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为什么它能独立啊?欧洲之前被德国人折腾得天翻地覆,荷兰人忙不过来了。
也是在这一天,溥仪在沈阳被捕,是苏联红军抓的。
其实,这些天苏联红军一刻都没闲着。另外一支苏联红军部队,涌入朝鲜半岛。美国人慌了,匆忙做决定,然后与苏军谈判。就是在 1945 年 8 月 17 日这一天,美苏谈判,最终的结果是,将北纬三十八度作为分界,从此之后,三八线以南是大韩民国,三八线以北是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于是,这条长达 600 公里的三八线以北最终成为未来六十多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里,地球上最阴暗的角落——没有“之一”。
【】可在那一天,1945 年 8 月 17 日,谁能想象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三八线以北将要发生的事情,居然是早已被预见的?!
谁预见到了?这个人叫乔治奥威尔。就是在这一天,奥威尔的小说,Animal Farm(动物农庄),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终于得以出版。这本书,后来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寓言。
小说很精彩。说,
在英国,有个庄园,主人叫Jones,是个酒鬼,穷尽各种手段压榨庄园里的动物。有一天,有一头名字叫Old Major“老少校”的老猪,趁琼斯不在,把大伙召集起来开了个会。大伙都到场了,老猪颤颤巍巍爬上草堆,开口了:“I had a dream……”
老猪的讲演还没完,琼斯就回来了,大伙慌忙散去。几天后,老猪去世了。其实大伙没大听懂老少校到底要说什么,可奇怪的是,大伙总是能够想起来老猪的讲演。再后来,有两头猪,一个叫 Snowball 雪球,一个叫 Napoleon 拿破仑,带着大伙起义了!把琼斯赶跑,占领了庄园,建立了动物共和国!
猪最智商最高,所以是领导阶层,甚至学会了写字。故事里有一匹马,叫鲍克斯(Boxer),作为力气很大智商很差的马,它很苦恼,总是学到第六个字母就忘了第五个是什么,后来想明白了,算了,自己笨,就不要想了,也许这样是最稳妥的:【】只要是拿破仑同志说的,就是正确的!
猪们制定了“七戒”,刷在墙上。这里面每一条都是,光说出来本身就很激动人心。比如最后一条:“所有的动物生而平等”。
后来,猪发现酒这个东西特别好喝。可问题是,这明显是稀缺资源,大伙都喝,那肯定不够用……于是,它们决定,只有猪才能喝酒。可问题是,之前已经刷在墙上了:“所有的动物生而平等”……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头猪醉醺醺地爬上梯子,在那句话后面又写了几个字。第二天,有一些动物注意到了,墙上写的是:【】“所有的动物生而平等,但是有一些动物比其它动物更平等”……
《动物农庄》这本书,在国内曾经是禁书。就算是在英国,最初的时候,也是辗转了若干个出版社之后才得以出版。这本书最初成稿是 1943 年,正是出版已经是 4 年多以后的事情了,足见出版之困难。直到 60 年后,2009 年 6 月之前,绝大多数的版本中,都没有乔治奥威尔当年为此书写的“前言”——这个前言的标题是“出版的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Press)。在这篇文章中,奥威尔辛辣地抨击了英国出版界的“自我审查”——何止英国如此,全世界都一个德行。当然,还是有轻重差异的。
现在,国内连新浪读书上,都有动物农庄的完整版了(当然,那篇前言还是没有的)。大伙真的应该去读读这本书,必然启发无数,感慨万千。
注意,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在等到现今地球上的另外一个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是 3 年多以后的事情了。
有个古老的段子说,有只老鼠,带着一群孩子出门逛街,迎面看到一只猫,鼠娃们吓坏了,老鼠很淡定,冲着那猫汪汪大喊了几声,猫听到狗叫声,吓坏了,扭头就跑。老鼠回头对孩子们说,看吧,这就是学一门外语的好处。
学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确实是有好处的。倒不是为了吓人,是为了获取自由。不懂英文,很多东西就真的看不到。当年 Animal Farm 是禁书,还好我读得懂英文,所以,禁得了一些人,但禁不到我。即便到了今天,我也常常庆幸,幸亏我读得懂英文。
大家看到了,思考能力有多么重要。
【】可有个问题。大家都受过教育。在现代社会里,被教育,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所以,即便在我们国家,也有“九年义务教育”(本质上怎么样姑且不论,起码形式上还是有的……)
那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学校里并未学会思考呢?
这真是个诡异的现象,因为教育本身,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思考。而教育者抑或被教育者,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往往也是这样坚信的。
但最终,教育好像从来就没做到教会大多数学生思考。所谓教育做到的,古今中外都一样,【】往往只不过是让学生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思考。
我常常慨叹,“不知道”并不可怕,因为那可能是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求知的动力。【】可很多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不知道”,这很可怕——因为这种情况无解,就好像单个方程式里面竟然有两个未知数一样,无解。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做“反智”,我不是很清楚这个词的具体定义,望文生义的话,这词大概是在描述一种情况:就是“反对智慧”,通俗点讲,就是傻屄臭牛屄。应该是这样,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
其实啊,骨子里不知不觉反智的,更主要的是绝大多数所谓教育机构。他们才是真正反智的。然而,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他们真心认为那些他们教不出来,或者教错的学生才是反智的。再进一步,其实,这是一场大伙你情我愿的阴谋。大伙都是同谋,然后各自假装不知道,最终如若被发现了,还要假装不情愿。
大家在学校里学不会正确思考,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老师不愿意教思考课程。理由很简单,思考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第一个阶段就不再盲从。于是,在这种课堂上,老师没办法说一不二,没办法一言九鼎,没办法随便讲点什么都掷地有声。而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也会犯傻,于是,不再有至尊无上地位的老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谁都喜欢被尊敬,谁都害怕被鄙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别说讲专门的思考课程了,哪怕在自己的课程上提一提独立思考的话题,很多老师都是不情愿的。很多时候,那些老师不是不懂。相反,他们该懂的都懂。不要觉得别人都傻。其实大多数时候,他们只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都精着呢。并且,你还要明白,我们国家盛产这种人。
我为什么愿意讲?
我也很认真地问过自己。关键在于我也没什么负担,又不收钱,又不打分。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有一个动机。这个动机就是:【】实在看不下去了。至于我看什么实在看不下去了?希望你已经懂了。现在不懂也没关系,早晚会懂的。永远不懂也没问题,有些人就是那样的,不能怪他们,孩子是好孩子,命苦而已。
大多数人明明在学校里根本就没学会正确思考,甚至没学会正常思考,却又死活不承认。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不觉得自己不会思考。注意,会思考与会正确思考,这之间有巨大的差别。“会思考”本身,不是什么资本,因为那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好像我们只要正常就肯定会走路、只要正常就最终能够说话一样。
我们家的小狗也会思考。如果我进门吹着口哨,它就飞奔过来要尾巴……如果我进门的时候没带好气,它就从飞奔的状态进急刹车,然后远远地站着,然后,盯着我,试探性地轻轻摇尾巴,观察我的反应……
曾经,人们以为只有人类才会使用工具,后来发现猴子也会,最近科学家发现,鱼也会!【】这张图片里,是一条象牙鱼用石头敲开蛤蜊的过程。
甚至,200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群科学家们发现有些鱼甚至精通推演逻辑!【】他们有篇论文,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 Nature《自然》上,他们研究过非洲的一种鱼,它们跟其它的鱼一样,往往要通过打斗,确立自己在鱼群中的地位。一条鱼被另外一条鱼打败之后,那些比被打败的鱼更小的鱼,就自动服了,不再去挑战那条刚刚战胜的鱼。显然,这些鱼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如果 A 大于 B,而 B 大于 C,那么,A 一定大于 C!
连鱼都会的东西,我们人会了,也没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不是么?
人人都会思考,但,我会正确思考么?——这是我在26岁的某一天问自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郁闷了一整个夏天。答案是,不会。如果我会正确思考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天上午,我听一哥们侃侃而谈,我觉得哇~好有道理啊!
同一天下午,我听到另外一个哥们侃侃而谈,然后当场觉得,哇,好有道理啊!
带着震撼,晚上回到家,辗转反侧,突然发现,嗯?不对,这俩哥们讲的竟然是相反的理论,可他们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啊!怎么回事!
后来我读动物农庄,奥威尔笔下为猪和狗下蛋吃的鸡和鸭就是这样,听谁说什么都觉得特别有道理……我就觉得自己跟那些鸡鸭什么的很像……然后就很难过,很自卑……后来就痛定思痛,跑到图书馆里开始翻书。——那是 1998 年。
【】翻了很多书,有一本书很合我的胃口。叫,Beyond Feelings,1975 年第一版,我当时读的是 1995 年的第 5 版。反复读了很多遍,算作是我个人的“启蒙教材”了。现在 Amazon 上卖的已经是 2011 年第 9 版了。这本书对我太重要了,读过好几遍之后还是担心自己有所遗漏,为了让自己放心,我比较变态,把这本书用电脑敲了一遍。
许多年后,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名字叫《超越感觉》。不过,一如既往,翻译得非常差,基本上毁了这本书。
随便举一个例子:【】
To provide all that information would be quite a chore.
竟然被翻译成:
提供所有的这些信息相当地会是家务杂事。
好书只能去读原版。国内的翻译本太不靠谱了,越是好书越不靠谱。【】商务印书馆够档次了吧?有一次,有读者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提到弥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的书,《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这位读者说,弗里德曼说了:“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要交给中央银行。”
我当场被吓倒了,老爷子什么时候改变看法了?!
改变看法并不奇怪,人么,总是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的,可是,这种 180 度大转弯,什么时候发生的?!我赶紧跑去翻原文,Google Books 里有,原文是这样的:
Money is much too serious a matter to be left to central bankers.
一个 too…to 的结构,被弄反了。
老爷子说的,直译的话,是,“货币这东西太严肃了,乃至于绝对不能交给那些办中央银行的人。”注意,原文是“banker”,而不是“bank”。意译的话,就是“货币是不能开玩笑的,绝对不能交给办中央银行的那帮家伙。”
讲这这一段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基本的道理:【】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是不对的。无论什么,你都可以听着,但,在相信之前,一定要由自己来判断其根据。有根据,就信,没根据,就不信。而反过来,胡说八道是每个人的天性,也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但,讲话最好有根据,有根有据,可谓之言论,没有根据的,都是扯淡,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事儿要自己做,自己的决定,怎么可以交给别人?既然我们要自己决定,就得“以理服己”。为了能够学会正确思考,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是会思考,但我们不见得会正确思考,即便我们做出了努力,也依然时时处于“待改进”、“待改善”状态。这是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一切无从谈起。
另外,要牢牢记住另外一个事实:
那些不善思考,甚至不思考的人,都是可怜人,跟以前的你一样可怜。
因为别人不会思考而鄙视他们,是不太恰当的;因为看到别人不会思考而自我感觉优越,首先是没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一不小心,你就会成为自己的牺牲品,因为这样你就很可能一不小心忘了,你自己的思考能力永远是有待改进的,有待改善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局限。苏格拉底再聪明,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三段论的重要;亚里士多德再聪明,也不知道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以为那不过是在扯淡。所以,嘲笑别人是不合适的,因为很可能自己会因此停滞不前。要善待别人,更要善待自己。这是个很朴素的道理。
【】学习思考,是为了以理服人,还是为了以理服己,这本身就是个选择。选择权在你。
稍微总结一下:
  • 什么最可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 连鱼都会思考,所以“会思考”本身不应该是洋洋自得的理由。要学会的是正确思考。
  • 最好直接去读原版书。
  • 说话、做事,都要有根有据。
  • 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思考,自己的思考能力永远有待改善,这是起点。
  • 以理服人,其实不可能,这是以后要展开说明的话题。
  • 以理服己,是一种选择,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
社交
”,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
利息
”,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进入订阅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查看详情……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视频版……(PC/Web 可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