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跃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
1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日前与一位长者聊起一个话题,西湖大学、零一学院、清华钱班等算不算教育创新的好案例?我说先得对齐“教育创新”这个概念。如果是指教育的目标、内容或形式,在所处的时代环境里突破了常规,那这些案例似乎并不算。
它们的培养目标似乎仍在于回答“钱学森之问”,要的是时代主流呼唤的结果——面向“强国”和“赶超”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它们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跨学科、主题式、导师制等——似乎已经是多年来体制内外(更遑论国际)谈到教育创新时的“标准话术”或常规动作,放在今天,这样的理念和配置本身已经不太具有创新性了。
如果要简单概括,它们做的是“创新教育”,不是“教育创新”。更准确一些,是“面向创新成果的教育”,本质上似乎还是(科技创新类)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2 创新从哪里来
首先得厘清,这里谈的“创新”是什么。如果是针对一个确定的、具体的、(往往是)某学科或专业领域内的复杂命题,不妨称之为“工程性问题”,需要攻坚克难、寻找解决方案,我们目前的主流教育“产品”,在特定的环境和机遇下,是有可能做出一些成绩的。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是开放性的、不确定的、具体目标本身都需要不断探索和矫正的命题,不妨称之为“科学性问题”,或者“从零到一的创新”,则似乎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可以大力出奇迹。这样的创新成果和对应的创新人才,只能涌现,不能规划和培养。
因为这样的人必须有自由、开放的心灵,有某种超人的敏感或敏锐,有“不在意别人怎么说”、甚至不在意结果的热爱、坚持和勇气。这样的人,往往是大家眼里的怪人、另类,很容易长期不被环境所欣赏和看重。这样的人能够存在和发展,TA的自由天性必须能够“幸存”,TA的一意坚持必须得到环境的“包容”。就像自然界的野花野草,在多样的土壤和气候里自由生长。
想到即将到来的新AI时代,忽然想起一句诗,“拔剑四顾心茫然”。
3 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人”本身,而我们的主流教育中,“人”(孩子们)似乎只是实现目标的要素或工具。取决于从什么角度看,这里的“目标”并不唯一——可能是家长心目中的成材(或仅仅是适应社会)标准,可能是集体需要的某种能力…… 这些目标的共性,是时代、社会的理念和特点的反映——现实、功利、速度、效率。
“人”与“人才”也不能划等号。“人”就是人本身,是身心健康的、富有情感的、鲜活的、真实的、好奇的、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和自己的意义,并能自然地享受这个过程中的快乐与喜悦的生命。如果要具像化这种状态,只要想想0-6个月的婴儿。有时候,这些“生命本色”在更大一些的孩子身上、甚至成年人和老年人身上也看得到,取决于婴儿的成长环境对这些本色的压制程度、个体生命本身的抵抗力、成年后的个体有没有机会让这些本色重新苏醒和绽放。
人的天性被压制,其实是现代社会(工业化、专业化、数字化)对人类的普遍“异化”。只是在有的地方,这种异化的程度极为沉重而主流意识偏偏视而不见、装聋作哑或无奈地默默承受着。
4 教育的底线和上线
教育的底线,应该是呵护儿童的天性,尽量减少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戕害。如果用大家熟悉的“1和0”的说法,没有这个“1”,所有教育的其它功能(例如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等)都是无意义的“0”。严格来说,没有了这个“1”,那些“其它功能”可能还不如“0”,因为它们往往会给孩子们造成“负作用”。
教育的上线(或者说,挑高的目标),应该是“启迪儿童的生命”,包括开阔其眼界,焕发其美感,辅佐其兴趣,激励其志向……
要让“启迪生命的教育”普遍发生,离不开自由、宽松、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但从个体层面,一位好老师或好家长的言传身教已经足以点亮年幼或年轻的生命。由此想到教育公益界的教师奖的评选,或许可以更旗帜鲜明地重点考察:候选人是否长期做到了守好底线和追求上线?
5 微光时代的教育创新
目前国内的教育创新,大致可分为“办学”和“局部”两大类。前者力图提供显著区别于常规教育方式的整体解决方案,如美丽小学、田字格学校、爱哲学校、一土学校、先锋/悦谷学习社区、好奇学习社区、华德福学校等。后者则在阅读、美育、乡土/自然、项目制/主题式学习、游戏化学习、主体意识、审辨式思维等环节或角度,力图缓解和减少常规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影响,或力图帮助成年人焕发生命活力、恢复生命天性,如实务学堂、云胡书坊、泉蒙阅读、大哉问儿童哲学课堂、群岛大学生态里的教育创新群体、一校一梦想、春禾项目制学习、未来教室、梦想教室等,还有数不胜数的在常规学校砥砺创新的校长老师们,他们遍布全国,就像无垠夜空里或明或暗的星星,就像广袤沙漠和戈壁里大大小小的丛草和胡杨。

2023年3月,长沙,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教育公益人双年会上,朱建刚先生提出一个概念,目前是教育公益的“微光时代”。深以为然。这也是教育创新的微光时代。
微光时代的教育创新,或应以局部创新为主要着力形式,就从教育者身边、手边做起,从凡是我们能意识到的、对儿童/人的天性造成压制的可行动环节做起,让一点点微小的光持续地闪烁下去。
这里说的“教育者”并不是专指教育公益人和社会教育创新者,而是所有有机会影响他人、特别是儿童的人——父母就从家庭生活做起,教师就从讲台和教室做起,校长就从学校的可行动环节做起,企业管理者就从企业内部做起,艺术家就从真实与人性做起……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求炬火,但发微光。
(后记:这里所梳理和记录的,除个别之处外,来自我与长者两个人的互动和碰撞,是那个非常令人享受的交流留下的念想。)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预约”直播
与我们一同探索教育创新的无限可能!
2024·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
以“为未来做准备的教育创新”为主题,
将于7月18-20日·成都 盛大召开
期待届时与各位同仁共话教育创新的未来!
  什么是LIFE教育创新?  
LIFE教育创新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4年发起。这是一个集研究、倡导和行动于一体的项目。
LIFE有三层含义,生命、生活和终身。寓意着教育应:促进生命成长、与真实生活联结,并培养终生学习者。
LIFE持续研究和传播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创新实践,为关注教育创新的中外跨界人士提供导航;通过发起、参与教育公共话题的讨论,凝聚社会各界对理想教育的共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