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周五继续跟老贾直播,轻松聊天读懂米塞斯《人的行动》。前面六章的基础部分过去了,进入第七章难度会缓和一些。欢迎预约。
周天下午在北京一个线下书店做活动,主题是奥地利学派与主流经济学的思想碰撞,欢迎北京的朋友到场交流,可以识别下面的小程序报名,无法到场的话,也可以预约看线上直播。
真正的市场,没有什么产能过剩
(本文首发南方周末)
文丨张是之
今年产能过剩的问题成为了很多人讨论的话题,耶伦此前在访华时表示,此行重点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她认为这些问题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生产商构成了威胁。
德国总理朔尔茨4月16日在同济大学演讲时也表示,“在某个时候,德国和欧洲也会有中国汽车。唯一必须明确的一件事是,竞争必须是公平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有倾销,不能有产能过剩,而且不能侵害产权。”
4月17日,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称,他们发现中国“全面产能过剩”,无论是化学品、金属还是电动车领域,“接触的公司几乎没有不面对这个问题的”,而这些过剩的产能将在未来几年内冲击市场。
大家都在说“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可能很少有人对“产能过剩”这个概念本身做一个准确的辨析。大多数人对“产能过剩”的概念,停留在企业过度投资,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的现象上。这个理解不能说错,但仅仅停留在了表面。
对“产能过剩”的这种理解,来自于传统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对价格形成的解释是基于均衡理论的,也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生在一个均衡的价格水平上,而所谓的均衡价格就是需求量正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反映在最常见供需关系示意图中,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所对应的价格,也叫作市场出清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过剩或短缺。而如果供给偏离了那个均衡点,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过剩”。很明显,传统经济学在这里有一个隐含的“总量思维”,使用的是交易双方之外的“上帝视角”,所以才会用一种观察物理实验一样的视角来观察人们的交易行为,进而认为人们的交易行为就像物理实验那样有一个均衡状态的存在。也正是这种物理观察的思路,使得传统经济学充满了错误和误解。
传统经济学的均衡模型,忽视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在真实的市场生产和交易中,无论是生产方,还是交易方,他们都不会使用这种“总量思维”和“上帝视角”,而是使用的“边际思维”。简单说就是,他们都会考察每一个具体的投资生产经营行为,考察具体的成本,以及会不会盈利,以此来评估投资生产行为是不是合算。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真实的市场,生产者会根据预期来排产,会做成本收益的基本核算,有盈利有的赚才会投产。当然,这个核算并不是说保证一定会赚钱,而是说,即便是有的企业家投资错误产生了亏损,只能说明他不适合生产这个产品,不能在这个产品上盈利和生存,他需要把这部分市场和资源让给其他更适合的人来开发。
这是一个市场正常的淘汰过程,虽然也是“优胜劣汰”,但其背后的根本逻辑,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真正的逻辑是,消费者用钞票进行选择,选择出他们认为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这个选择反映在生产端,要求生产者具备更好的质量品控能力、上下游产业链的控制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控制能力。
而这些,都是各个企业和企业家综合竞争力的比拼,是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生存下来的必备技能。这种竞争之下的结果,有的人退出某个行业,有的人在这个行业深耕做大,也许会出现短时间某个行业范围内的需求误判,出现短暂的滞销,但决不会出现大面积的“产能过剩”。
正如常常被认为是美国总统林肯说的一句话,“你可以短期欺骗所有人,也可以长期欺骗部分人,但不可能长期欺骗所有人。”真正的市场,不可能出现长期大面积多个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如果真的出现了所谓的“产能过剩”,一定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之外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产业补贴政策。产业补贴的本质,是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把一部分税金配置给一部分企业,从而实现对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配置不同于企业自行完成的经济核算,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并不完全以是否能够盈利为目标。
带来的结果便是,很容出现“大干快上”的局面。于企业,补贴相当于白赚;于地方政府,企业建起来投产本身就是政绩。所以出现假买假卖、套取补贴的现象并不奇怪,过几年投产产能上来了,也就必然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了。但从建设到投产,中间有时间差,等“产能过剩”的问题出现,当初“大干快上”的决策者,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岗位,甚至是升迁。
“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比如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本质上就是货币放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利率的降低,企业和个人获得贷款的成本下降,于是鼓励了更多的投资行为。
这个行为本质上是扭曲了价格机制,原本长期看无法赚钱盈利的行业,在货币超发和低利率的误导下,开始变得有利可图。企业和投资者可能会基于当前的低利率和积极的经济预测,预期未来市场需求将增长,从而进行大规模的产能扩张。
于是,更多的资源被吸引过来,进而导致资产价格和某些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会进一步误导企业对真实市场需求的判断,从而进行过度投资。如果市场需求没有如预期那样增长,或者增长速度跟不上投资和产能扩张的速度,就会导致产能过剩。这个逻辑和过程,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是一样的。
不过也要看到,对于电动车行业来说,除了上述原因造成的“产能过剩”之外,中国电动车在国内外开始拿下越来越多的市场,并不完全是“补贴”补出来的。激烈竞争之下,中国汽车企业准确把握住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消费者需求在变,传统油车却没有跟上消费者的变化,被消费者抛弃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比如最常见的汽车改款,对于传统油车来说,中期改款通常发生在车型发布后的几年内,大约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半时间,而大改款则可能是每6到8年进行一次。这中间,产品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来的卖,不会有什么大的改进。以前市场选择少,更多人认可合资品牌的车,这些车即使不做什么大的改进,也不妨碍卖的很好,几乎是躺赚。
但是时代变了,现在国内造电动车的车企,恨不得一年推一款新车。即便是原有车型的改款,那也是在及时跟进消费者的建议和诉求,迅速做出调整,一年的改进就比原来传统油车的中期改款还要多。这些实打实的进步,并不完全是补贴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市场竞争本身。
简单总结一下,“产能过剩”的问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不会出现。之所以出现,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产业补贴政策,二是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这两个原因都不是市场行为,都是行政行为,逻辑上必然有害且应该避免。市场竞争会迫使企业为了消费者而创新,而创新才是一家企业基业长青真正的王牌。中国企业家有这个创新的能力,应该鼓励他们参与竞争,而不是鼓励他们争取补贴。
2024年05月21日,本文首发南方周末,略有改动。
————
今天给朋友做个小广告,原来一个做书的朋友,现在改行创业做茶叶了,以前一直有合作过,所以现在帮他推一下。如果你碰巧也喜欢喝茶,可以试试他家的,买不买随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