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寻求亲密关系方面议题的不在少数,有的是难以与异性建立关系、有的是在亲密关系中总是非常焦虑、有的是婚姻中的出轨和被出轨……
简单心理Uni统计了来访者关于亲密关系议题的困扰,其中排名前五的困扰依次是:伴侣沟通/冲突,安全感低、失恋带来的困扰、感情变故/出轨相关心理困扰和大龄单身带来的心理困扰。
图/《2021-2022年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这些各种各样的情感困惑和困境,背后深层原因,或多或少都指向每个人婴儿期和儿童期与养育者互动形成的的依恋模式。
案 例
有一个来访者因为苦恼的亲密关系而来咨询,她跟咨询师是这么说的:
我有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男友。
他常常在我想更接近他的时候选择逃避,比如邀他回家玩,他不想;想带我的朋友见他,他会说:『那是你的朋友,我又不熟。』
他总说谈恋爱也要有足够多的个人空间,不要介入彼此的生活和朋友圈里,为此我感到很为难。
但是,有时候他对我也挺好,尤其是工作上,他什么事都肯帮我,可是当我很用心地说感谢他,试图跟他亲近时,他马上就会变得很奇怪,然后开始转移话题,搞得不欢而散!
『既然你那么喜欢独立,又为什么要和我谈恋爱?』我问他。
『我觉得我们俩还蛮合适的啊,我挺照顾你的,不是吗?』我认为他这是答非所问。
请问我该怎么办?
案例中男士的行为表现,在依恋理论看来,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的体现。
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感到很不舒服,他们不愿意依赖他人,也不愿意表露感情。
这或许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接受到的“不安全”依恋模式有关,每个人天生都是需要被爱和关心的,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忽视,在需要的时候得不到关爱,人们就会逐渐形成『我不需要别人』的信念,以此来自我保护,因为他们害怕表现出需要时会再次受到忽视和伤害。
也就是说,回避型依恋的人并不是不需要爱,而是他们不具备信任爱的能力。
原价1199元
,前10名秒杀直降500元

加赠一门线上读书会
👇立刻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抢购👇
01
依恋模式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依恋理论是由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
提出。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
而婴儿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奠定了其成年后的依恋策略和人际关系、自我观和他人观等一系列行为模型。
图源/unsplash
研究表明,伴侣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幼年期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 当对方在附近并且有反应时,双方都会感到安全 ;
  • 都存在亲密的身体接触互动 ;
  • 当对方无法接近时,双方都会感到不安全 ;
  • 彼此分享,表现出对彼此的迷恋和关注 ;
  • 都参与“婴儿谈话”,比如宝宝、宝贝等等。
因此,个体在童年早期与父母的互动中所产生的依恋模式,直接影响个体对父母的期待、对自己的态度和潜意识中的信念。这种影响会逐步延伸到个体对未来伴侣、工作关系以及其他互动中(尤其是在面对压力时)
举个例子:
如果在过往与父母的互动中,当你感到沮丧时,父母在情绪上是关心支持你的,那么你会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今后你再次体验到沮丧时,便会产生“我的父母会关心支持我、我是被重视并值得被爱的”这样的期待和信念。
那么在以后与伴侣的关系中便会同样产生“如果我感到沮丧,那么我的伴侣能够支持我”的期待、信念。
如果父母总是忽视、拒绝、否定你的需求,你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你会有自己是”不被允许“、“不被爱”或者“不值得被爱”的信念,这样的信念延伸到关系里便会导致:如果伴侣并没有达成你的期待时,你就会感到不安。
相似的情景还会体现在学习、工作等关系中:
  • 在学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成绩会好,因为学习也是一种探索性的行为。他不需要将精力花在确认安全上。而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会不断制造麻烦以吸引老师、同学或家长的关注;
  • 在工作中,领导可能被当做依恋对象,安全型的依恋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积极寻求帮助,不安全型依恋的人会选择“死扛”或“暴跳如雷”。
👇立刻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抢购👇
02
咨询师如何应对来访的依恋课题?
经过50年的发展,如今依恋理论毫无疑问地已经成为社会和行为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
依恋理论提出后其涵盖的研究范围迅速扩大,包括:
  • 安全和不安全相关的依恋心理表征

  • 依恋对临床干预的影响
  • 早期依恋对人格和关系功能的塑造

临床咨询师要识别患者的依恋结构,并探究这些依恋是如何与疾病症状、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和咨询过程相联系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识别和理解来访者的依恋样式和经历,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

2. 探索来访者的早期亲密关系经历,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和亲密关系中的难题。

3. 帮助来访者发展更健康的亲密关系行为和技能,以改善来访者的亲密关系和情感健康。

4. 通过建立安全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改善自我价值感和情感调节能力,以提高来访者的情感健康。
咨询师在实际面对来访的依恋课题时,需要注意两点:
 安全的咨访关系有助于安全依恋的重建 
依恋理论创始人John Bowlby认为: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与母亲相似,需要为来访者营造一个安全的基地,所以依恋理论是得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需要掌握的必备理论。
来访依恋咨询师,将咨询师理想化成为一个更加智慧的人,咨询师允许来访理想化,其目的是建立来访内在安全感的部分。
心理咨询师要学会洞察来访者的依恋模式,帮助来访重建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发挥潜能自由地去爱、感受和反思,极大降低脱落率。
 咨询师克服自身依恋课题也很重要 
依恋理论几乎适用所有心理咨询领域,不管在学术理论还是临床咨询中依恋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心理学流派都需要整合依恋理论,而在现实中小至“亲密关系”“手机成瘾”,大至“咨访关系”,都与依恋的形成有密切相关性。
但是咨询师也是活生生的人,在自我成长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会因为自身依恋模式再度陷入过往创伤性体验中,而不自知。
  • 咨询师如何克服自身依恋模式带来的影响?
  • 如何营造出健康的依恋关系?
  • 如何帮助来访解决其自身因依恋模式而带来的影响?
这些问题是难点也是挑战!
简单心理Uni特邀美国APA团体咨询分会主席Cheri L. Marmarosh博士推出了《依恋理论临床实践》专题课。
涵盖前沿理论+应用场景+测评工具+临床案例多个角度,打造超完备的课程体系,帮助你快速掌握依恋理论的核心知识点。
👇立刻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抢购👇
03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这门课可以说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存,专业但不过分严肃”的系统课程!
本课程将从依恋理论的起源,到前沿的实证研究,帮你透彻理解依恋在个人成长、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也通过分析依恋在咨访关系、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帮你更好的理解心理咨询为何能够促成个体的改变。
为了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为咨询师们提供专业的理论及技能支持,老师还将介绍实用的测评工具,帮助你高效准确的识别问题、提升觉察,有效的促进来访者的改变。
课程学什么?
这门课程共包括三大教学目标及五大教学模块,带你系统入门。
目标一:如何应用依恋理论来评估来访者,如何使用依恋来帮助诊断有依恋困难的来访者,以及如何帮助咨询师为干预这样的来访做准备;
目标二:将依恋理论运用于个体、伴侣、甚至团体心理咨询中;
目标三:
帮助咨询师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以及它如何影响你和来访的心理咨询工作。

五大教学模块分别为:

模块一:聚焦依恋理论。由依恋相关的研究带入成人依恋,并描述成人依恋的类型和重要作用。
模块二:依恋风格的测试。如何在心理咨询中如何选择不同的依恋测试量表?如何通过对这些量表解读来评估成人依恋?
模块三:依恋理论如何作用于个体咨询和伴侣咨询。
模块四:对不安全依恋和相关障碍的干预措施。
模块五:团体咨询中的依恋。
由此可以,这门课覆盖比较全面,从个体到团体,从理论到方法,再到相关工具,都囊括其中。

👇上下滑动查看课程大纲👇
Cheri L. Marmarosh博士倾囊相授
权威一直是我们确定授课教师人选的重要标准!
Cheri L. Marmarosh博士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专业心理学课程中担任全职教授已有17余年,期间一直从事研究依恋与压迫的应对、咨询同盟关系的破裂及修复、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她也十分关注团体和个体心理咨询如何促进改变,以及依恋在其中的应用。其编著出版的图书《团体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已有中文版),作为依恋领域的专业书籍除了获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推荐外,也被国内一众大咖强烈推荐。
可以说,Cheri L. Marmarosh博士是依恋领域中的佼佼者。跟随Cheri L. Marmarosh博士学习,绝对能够保证你学到的知识前沿权威。
课程服务还包括哪些?
  • 课后作业+助教答疑,保证你的学习效果
  • 班级式社群,专属学习讨论区,组队进步让你的学习不再孤单
  • 双语视频+中文文稿+中文音频,支持你的学习进度
  • 结业证书,记录你的学习时光
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十分真诚的期待这门课程能够帮助你在工作或生活中打开另一个视角,照亮每一个角落。
依恋理论临床实践专题课
前美国心理学会APA团体咨询分会主席亲授
前沿理论+多场景应用+测评工具+案例解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