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4月中旬以来,港股和中概股经历了长达一个月的上涨,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30%,从谷底反弹接近一倍的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众所周知,资本市场具备所谓的“反身性”,股价会影响大家对基本面的认识。在我的朋友圈和加入的微信群,无数人在提出同一个问题:“现在是一个新的大牛市的开始吗?”最好是2020年重来一次;如果不行的话,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重来一次也可以。
按照时髦的说法,“悲观者经常正确,但乐观者最终获胜”。我必须补充一句,“活着的乐观者最终获胜”,因为众所周知,死人是不可能获胜的。面对连续一个月的反转,有些人想起了2020年,有些人则想起了更早的2017年——那都是旧日的好时光,谁不希望它们重来啊!不过,我想起的却是2021年;准确的说,是2021年的夏天。
2021年7月,我在上海参加ChinaJoy活动,与诸多游戏公司的朋友喝咖啡、逛展、喝酒,顺便还参观了东方明珠电视塔。说来惭愧,我曾在上海工作两年多,却从未登上过东方明珠;研究游戏行业多年,那却是第一次去ChinaJoy内场参观。当时我们都很乐观,非常非常乐观。大家认为,游戏行业乃至整个消费互联网行业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中国游戏前途无量,中国文化产业也前途无量。《原神》吹响了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号角,上海的新兴游戏巨头都在筹划出海大作,互联网巨头孜孜不倦地寻找接受投资的游戏公司。在此之前的半年内,腾讯、字节跳动和B站三家加起来投资了大约70家游戏公司!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咖啡厅和酒吧的桌子上,我们聊到了互动叙事,这是游戏与影视融合的赛道;还有广播剧,因为音频娱乐可能是互联网最后的流量洼地;以及元宇宙,那年最热门的创业话题。如果说当时有什么遗憾,那就是ChinaJoy主会场严格限制人流量,必须凭24小时核酸进入,而且一切大型表演活动均被取消。不过,这也算不上什么,毕竟主会场是给外行看热闹用的,专业人士只会混迹周边的会议、论坛。
那次我跑了两个大型论坛,一个有四五百人参加,另一个有二三百人参加;现场几乎无人戴口罩,也没人提醒大家戴。在宽敞豪华的场地里,遍布着点心、零食、咖啡、鸡尾酒,创业者、投资人和互联网巨头的代表欢聚一堂,举杯相约:从胜利走向胜利!就连中概股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也抵达了一个阶段性的平台期,似乎随时可以展开波澜壮阔的反攻。大家的一致观点是,2021年上半年中概股的下跌只是暂时的,每一次下跌都是买入的机会,跟2020年初那次著名的下跌一样。
在从上海回北京的高铁上,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电子海洛因竟然成长为千亿产值行业”的文章。炒股的朋友面面相觑,在所有微信群发疯一般地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炒股的游戏行业的朋友普遍选择保持沉默,告诉我“静观其变”。下午晚些时候,那篇文章被撤稿了,由此引发了社交媒体的又一轮狂欢——果然,一切都会变好的,根本不会有什么曲折。马照跑,股找炒,接着奏乐,接着舞!短暂的悲观插曲,再次验证了乐观者是多么正确。
在那天抄底游戏股成功之后,一位职业投资人朋友意气昂昂地对我说:“2022年,一切都会好起来,年底我要去卡塔尔看世界杯。”我提醒他:“卡塔尔好像很贵,看世界杯不容易。”他更加意气昂昂地说:“没事,明年我会赚到足够的钱。”
这种发自内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感动了我,让我也有了乐观的理由。我跟大家一样相信,经济发展无论如何是第一位的,要发展经济就不可能离开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比水电煤还重要的基础设施,推动着消费内需,创造着高端就业。即便互联网平台可能已经成长到了瓶颈期,可是我们还有游戏,还有流媒体,还有各种各样的泛娱乐内容,以及方兴未艾的Web3(包括元宇宙)。它们都将创造无数的财富神话,推出自己的百亿、千亿市值公司,并且反哺信息科技基础研发的进步。
在互联网之外,新国货、线下消费是那年的热门名词,连锁咖啡馆和中式点心店的估值可以轻松突破单店1亿元,新茶饮和小酒馆的代表已经在港股上市。从上海回来之后,我一口气拜访了三家线下VR场馆,它们要么刚拿到了融资,要么干脆就在策划上市。在其中一家场馆现场体验时,我看到附近的一家新消费创业公司在这里搞团结,几十个年轻人的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讨论着若干年内公司上市、买房买车、走上人生巅峰的美好愿景。
一个月之后,游戏版号没有核发。半年后,字节跳动成为了第一家解散投资团队的互联网公司。一年多以后,我的那位投资人朋友没有看成世界杯。新国货和线下消费迅速从颠覆跌入谷底,再也没有恢复到2021年的那种众星捧月的状态。至于元宇宙和Web3更是昙花一现,2023年以后已经很少有人提及。
又过了一段时间,游戏版号恢复核发了(尽管2023年底又出了一个大型插曲)。现在AI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风险投资活动大幅收缩,真正拿到大笔资本的AI公司少之又少。
人类的记忆非常短暂。据说鱼只记得七秒之内的事情,而人类要好一点,可能还记得七年之内的事情。所以,我们总会认为,七年之内的规律就是人类历史永恒不变的规律。每当有人提出质疑,我们就会自信心满满地说:“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一点点曲折算不了什么!”唉,我们这些渺小的凡人,是谁给的我们自信啊!
我还勉强记得十到十二年之前的事情。彼时彼刻,如果有人说互联网巨头能有1万亿人民币的市值,肯定回被人送进疯人院;即便1000亿人民币市值也是非常难得的。你相信吗?在A股市场呼风唤雨的乐视网,在巅峰期也只有1600亿人民币市值。(信不信由你,当时A股市场的主流观点是乐视网比腾讯、阿里、百度、京东之流更加优秀,更能代表新经济的未来。)
后来有一段时间,随便什么公司,只要沾上了新概念、有一些稳定的用户群,就可以挑战千亿市值。万亿巨头的候选人到处都是。人们甚至已经不再讨论估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为了市场的主流观点。人们张口闭口就说:“未来属于乐观者!”唉,难道他们真的不清楚,我们全部是悲观者的后裔吗?果然,从2020年开始,乐观者不得不屈服于宏伟的市场力量,学着悲观度日。
但是现在似乎到了重新乐观的时候了。有些人认为,2024年即便不是“2020年重来”,至少也能够提供与2017年或2019年下半年类似的回报。如果以2021年初的最高点为参照物,现在绝大部分互联网巨头的股价都打了很大的折扣,由此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进入时机——这也是过去一个月港股和中概股大涨的主要推动力。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个“进入时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
问题在于,中概互联网巨头在过去十多年的崛起,依赖于如下几种宏观力量:全球经济的和平健康气氛;货币供应的充足和资本市场的温和环境;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与活力。这些因素要凑齐,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我们对二十年前的人说这些,他们会觉得我们来自一个梦中世界。
如果一切都结束了,如果一个新的轮回即将开始,那么请记住:人类社会根本不存在什么一以贯之的“正常状态”。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只存在了七年,或者十七年,或者二十七年。世界运行的规律不是渐进的,而是经常突然扭转。如果我们在夏天结束时,一厢情愿地认为“天气很快又会变热的”,为此拒绝御寒、继续买冷饮,那我们就真是最大的傻瓜了。
没错,夏天总有一天会再次到来,可是要过多久呢?我不知道,但很可能不是明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