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芒来
编辑 | 飞鱼
责编 | 陈沉沉
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剧终,豆瓣评分一度高居9.1。
口碑为什么这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它讲透了中年女性婚姻痛苦的底层逻辑:生命力被压制住了。
故事中的主角简庆芬,感觉自己的能量被琐碎的婚姻生活“吸走”了。
于是她通过窥看Rebecca的社交平台,从“前情敌”那里补充一些生命力。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中年妇女给自己的平淡生活寻找小刺激。
但从自我成长的角度,这在简庆芬的心理世界开启了一场改变之旅:
从失去生命力,转变为找回一些力量,再转变为打破压制自己的东西,走在活出更多生命力的路上。
简庆芬是那种对人生没有太多「自我想法」的人。
性格没锋芒——
对谁都一副笑脸,善于察言观色,却被新同事轻视、嘲笑;
工作没热情——
相比充满上进心的优秀哥哥,她活成了反面,上班只是为了不跟社会脱节。
生活没太多追求——
平时买买衣服、逛逛街,觉得婚姻是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
总的来说,这样的她,本就不善于活出自我。
投入到感情里,自然也容易做出一些让自己压抑、委屈的决定。
比如——
暗恋上司何瑞之,并在机缘巧合下帮了何妈妈。
何妈妈很喜欢她,何瑞之和女友Rebecca闹分手,何妈妈趁Rebecca搬出自己家时,叫简庆芬搬到自己家,与何瑞之同吃同住。
简庆芬于是搬到何家,为了讨好对方,包揽所有家务,被同事嘲笑“像菲佣”。
这种「压抑自己」的状态,也为接下来她在婚姻生活中失去生命力埋下伏笔。
的要求下,何瑞之跳过恋爱,直接向简庆芬求婚。
结婚之后的她,并没有过上想象中幸福的生活。
她不断压制住真实的想法、迎合身边人的期待,带上了讨好的面具。
比如——
婆婆自作主张插手育儿,打破他们家的规矩;
简庆芬很生气,却告诉自己:“我要感谢这位老太太,她彻底点燃了我的斗志”。
丈夫手机里留着前女友的电话,却骗她说不记得这个号码的主人;
她很怀疑,却告诉自己:“希望是我想太多了,那不是Rebecca。”
琐碎的家务、繁重的育儿、冷漠的丈夫……把简庆芬熬成一个苦闷庸碌的中年妇女。
这也是很多女性在婚姻中都经历过的阶段。
当你压抑自己的生命力,总想着“忍忍就算了”,结果忍成习惯;
哪怕不想再忍,也不知道该怎么打破现状。
结婚第十个年头,简庆芬想重拾快乐。
而最直接的办法是:停止压抑、摘下面具、活出生命力。
这个过程,她需要重构与身边人的关系。
此时会出现一个问题——
很多家庭的和谐稳定,来自妻子常年压抑自己,不断付出情绪劳动滋养全家人;
一旦妻子想要活出自己、重构生活,习惯安逸的丈夫不愿意改变,那么:
展现锋芒,会被理解成没事找事;
活出生命力的决定,会被一再打击。
就像简庆芬。
每年她过生日时,何瑞之都会给她买“红叶”牌蛋糕,她记得这是Rebecca最喜欢吃的蛋糕牌子。
这么多年,她一直压着这个心结不敢说,到后来自己都忘了。
结婚第10年,她突然想起这事,再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憋屈,忍不住爆发了:
“喜欢吃红叶的不是我,是Rebecca。”
何瑞之听到后不以为然,甚至懒得看她一眼,说:
“你日子过太舒服了,想吵架是不是?”
除了像这样展现一下锋芒,偶尔,简庆芬也坚持自己的节奏。
何瑞之要她辞职做全职太太,这深深打击了简庆芬的自我价值。
她发了一通脾气:
“为什么你就那么瞧不起我的工作啊?
我不想被困在这个屋子里日复一日,我也想穿着漂亮衣服去见客户,和同事一起聚聚餐、吃吃饭啊!”
然而得到的回应,只是何瑞之一句轻描淡写地解释:“我以为,你上班就是为了不和社会脱节。”
她想起来:这的确是她刚认识何瑞之时,为了讨好他,“包装”出的一个人畜无害、毫无攻击性的形象。
进入这段关系前她就开始压抑自己,何瑞之习惯了她这个形象。
再想展现锋芒和自我,就只会得到外界打击。
锋芒和自我是生命力的流露,当一个人压抑自己、压抑攻击性,其实也在向周围人无声宣告:
我是不值得被重视、理解、关注的。
很快,她连这种抱怨的机会都没有了。
何妈妈摔跤瘫痪后,面对何瑞之的冷暴力,简庆芬最终还是妥协了。
她辞了职,全天候陪护婆婆,完全把自己变成一个“黄脸婆”。
这一刻,简庆芬简直成了无数中年女人的缩影:
试图做出改变、活出自己。
但似乎,生活并没有给她机会。
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设想:
“人的能量泡会因此出现崩塌,变得不敢表达、不敢捍卫自己、总是忍气吞声、生命力不断萎缩。”
随着生命力不断萎缩,爱、满足、幸福……也会逐渐从关系里剥离。
简庆芬隐约意识到:
这一眼望得到头的日子,似乎就是余生的“命”了。
所有尝试都失败了,除了认命还能做什么呢?
在这个时候,她重新遇到了一个人。
丈夫的前任,Rebecca。
起初,简庆芬只是观察Rebecca的社交平台,暗自跟她较劲:
“我一定要过得比她好,这样日子过起来是不是就会有目标,有痛苦,有快乐呀。”
然而,随着简庆芬从观察中得到触动,她的生活也发生了两个变化。
第一,她直面了夫妻生活中的“第三个人”,在感情中真正做了一把自己。
这对应着活出生命力的第一步:看见自己。
何瑞之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前女友,简庆芬也知道对方是婚姻里驱之不散的“鬼影”,但一直压抑着。
然而压抑下去的情绪没有消失。
终于,当何瑞之把妈妈摔跤瘫痪的事情怪罪在简庆芬身上、和她闹冷战时,
简庆芬憋了10年的愤怒、委屈、不甘,爆发了。
她追出去质问何瑞之:
“如果当年你娶的不是我,是Rebecca呢?”
这么多年,她一直感受不到何瑞之爱着自己,所有的情绪感受,他都视而不见。
于是怀疑,何瑞之把爱都给了别人。
她压在心底这么多年的疑问,此刻终于得到了表达与看见。
要知道,改变已经成型的关系需要很大勇气,
可一旦一方说出心里话,就会挑破关系里藏了很久的“脓包”。
这番话让何瑞之有所触动,他确实一直没有忘记Rebecca。
然而他扪心自问:难道Rebecca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比相濡以沫10年的夫妻感情更重要吗?
深思熟虑后,何瑞之意识到自己确实亏欠了妻子太多。
他主动向她道歉:“谢谢你骂醒了我。”
这给我们也带来一个启发:
或许,不是生活不允许我们活出生命力,而是我们不敢面对那些压制生命力的东西。
恨意、嫉妒、不甘、恐惧、焦虑……
可哪怕受到压制,也要翻出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态度,才有动力撼动关系中的各种“脓包”。
第二,戳破对另一种生活的幻想后,她不再把希望寄托于“模仿”。
简庆芬从同事处得知:想象中快乐潇洒的Rebecca,现实中患上了乳腺癌。
一开始,简庆芬很不想接受事实:
你怎么可以过得比我差?你是我的“假想敌”,应该比我优秀很多,我才有动力追赶你啊!
这其实是因为——
简庆芬并不接纳自己现在的生活,想通过想象、模仿别人,得到一丝逃离、喘息的机会。
她主动找到Rebecca,说自己离开了何瑞之,无处可去,希望她能收留自己。
Rebecca同意了。
她选择了简庆芬眼里“更好的生活”,简庆芬很想知道这种生活实际上到底如何,Rebecca对简庆芬的生活也同样好奇。
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简庆芬逐渐发现:
原来,自己之前关于对方生活的想象,都是假的。
虽然对方选择了看似更快乐的生活,但也经历着各种痛苦;
向外寻求逃避的动力,慢慢调转为向内审视内心。
陪伴Rebecca走完生命最后旅程,也让她走了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她发现——
每种生活方式都有缺憾、挫败和阻碍,痛苦不可避免。
换一种看似更快乐的生活,也要体验各式各样的痛苦。
最后一集,编剧安排了一个老套的HappyEnding:
何瑞之给Rebecca发短信,说自己很爱老婆,简庆芬知道后驱车回归家庭。
但是观众不买账,这个转变太突然,豆瓣评分从9.1掉到8.4。
现实中婚姻苦闷的女人,不太可能一夜之间改变心态、重获新生。
她们的幸福终局,也不应该是靠被男人接纳。
而应该通过一段更漫长细腻的过程,看到自己,认清自己,活出自己。
比如,生活中千千万万的“简庆芬”们。
在生命长河里,一度被暗示要成为“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好员工”,为此鞠躬尽瘁、任劳任怨。
她们没有得到过他人的看见和接纳,却依然挣扎着想要活出自己。
就像70岁上海阿姨张瀛,花了大半辈子,来完成房车环游中国的准备。
55岁退休,61岁考驾照,62岁上路,如今已自驾8年。
从小到大,她都没有被看见过:
23岁,只有小学学历的她参加高考落榜,想复读,但父母不同意,觉得女人的归宿只有婚姻;
30岁,她想申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单位不愿意出资培养,她就一天换乘8辆公交车,下班后再去上课。
从23岁到35岁,耗时12年,终于,她拿到了本科文凭。
不被人看见、肯定,但不影响她追求没有尽头的梦想。
这也提醒了我们:
无论选择什么生活,有多难,都别忘记看见自己、接纳自己、活出自己。
外界肯定固然重要,自我认可更加有价值。
哪怕花很多年时间才能抵达幸福的终点,也要牢记追求所在。
这份打从心底坚守的信仰,或许才是活出生命力的关键。
 写在最后 
《不够善良的我们》,英文名直译是“不够完美的我们”。
剧中真正想表达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问题、缺陷、冲突。
人到中年最大的勇气就是——
即使知道现在的生活不够好,依然敢于直面。
认清痛苦,做出改变,给生命力打开一个流动的口子。
如此,人就能“活”。
先让自己“活”过来,才能拥有鲜活饱满的幸福。
一名男医生夸奖了她:“你把婆婆照顾得很好,你很棒。”
何妈妈去世后,她来感谢这名医生,医生给了她自己的联系方式,她把他的名字记为:一个赞。
只因为这个微小的认可和肯定,后来,她和这个医生发生了肉体关系。
无望的苦闷生活,让她放弃了爱自己这件事。
通过出轨这种方式,扭曲地释放着日常生活不被允许释放的活力。

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IAPSP)会员。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在安全、保密的环境中 
看见自己,接纳自我
在咨询专业引导下疗愈自我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