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Lahua借着陪小姨看项目的机会,去了趟越南。留美7年半,也到过天涯海角,但是近在咫尺的越南首都河内给我的冲击,堪比十几年前第一次到美国。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但也足够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Lahua
MBA申请顾问/BBYer
7+yr留美, 曾供职NY市府
在政法商都获得过学位
因为意义感而回到BBY
关键词1.
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
烟火气是河内5日留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作为游客,打车和叫外卖可以便捷地使用Grab(类似国内的美团app)。而大街小巷密密麻麻、毫无章法的载客摩托车,才是当地人出行的最佳选择。接受国际信用卡的奶茶店、既收美元也收越南盾的街边小吃,既能随时满足我的味蕾,又不给肠胃带来灭顶之灾,街边盲选、怎么都不会出错。
说实话,直到离开河内,我都没有遇到一位能把英语说流利的本地人,但这并不妨碍我通过比划做任何事情,例如向咖啡店老板娘要一盘并不免费的瓜子。大概是因为河内的早晨是这个热带城市一天中最清凉的时候,早上6点多已经可见街边小摊悉数摆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这种“每天都有琐事可以快乐地折腾”的生活气息,和国内在“高度内卷的社会氛围下还要摆出佛系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关键词2.
“除了生死没什么大事”的积极乐观
相比“中日韩卷卷民族”,越南人不能算勤劳,经济发展程度大概堪比21世纪初的中国(落后国内15-20年)。但在河内人民享受生活的慵懒中,经常能看到发自内心、毫不刻意的积极乐观
陪小姨参加行业大会时,这种乐观也体现在活动现场的一个演出事故上。一对国际一线舞蹈明星的亚洲首秀,因为设备故障导致伴奏音乐半途戛然而止。线下是千人观众、线上有直播瓜友,而表演者没有0.1秒的迟疑,在尖叫和呐喊的伴奏中完成了高氧耗、高技术的表演。
如果是国内,这对舞者的咖位、碰上职业生涯从未发生的这般事故,足以让组织方花重金紧急公关。然而在这场活动中,组织者没有解释或道歉,立马安排主持人通过与其他嘉宾的互动争取时间,并安抚这对舞者返场重演。在前人注目和大牌明星的压力下,笑着搪塞了“你们需要付我们双倍演出费”的现场喊话。
紧接着的第二遍表演,前排吃瓜的我还在赞叹不输第一遍的效果,转头看到身后几位观众已经泪流满面。
关键词3.
"不基于经济基础"的自信
如果说这个演出事故体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那么接下来千人大会组织者夫妇的临时主持更代表了“普通群众”的状态。
这对组织者夫妇,男士温文尔雅,女士略显风情但非常得体。作为越南业内规格最高的国际大会,面对超过半数来自欧美和日韩的观众,两人轮番用极其蹩脚的英语宣传2025年大会的预售。我自认为英语能力还能应对各种口音,与印度同学交流也几乎无障碍。即便如此,在组织者夫妇长达10分钟滔滔不绝的宣传语中,我听懂了的英文单词不超过10个。我的英文水平也许有限,然而周围观众也私下交头接耳如是:“他们在讲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懂。”
即便如此,两人丝毫不受影响,大方地继续“表演”,还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最后实在沟通不畅,只能比划宣传视频中的“2025”,然后款款走到前排观众面前伸手“give me money”。
这个场景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中,它让我明白了这几天无法言表的感受:越南人极其大方地展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丝毫不受经济发展水平、英语流利程度或社会运行规则的影响,也不怕被评判,让这里“与世界接轨程度”相当高。
注:同事一家也在今年2月去了越南,刚上小学的同事女儿的日记中写道:“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要回到中国的上海,回到那座繁华的城市,回到有高科技发展的地方,那个最熟悉的味道……
后记
这让我不禁想起上周在BeBeyond上海办公室(以及线上)举办的Kellogg成功申请人分享会。会前几小时,其中一位分享者发给我一张“突然感悟”的图。图上大意是,过去我们被告知衡量成功的标准只有工资和头衔,而更好的标准包括:“我的”事业、财富(而不是工资)、自由的时间、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心理健康和生活健康。相比于拿到offer,这个申请MBA的过程带来的成长可能更加意义重大
感谢Ryan提供的图,期待在这个话题上对Ryan的专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