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
the
music
「听音乐」,「听音乐」,这个词我们说得习惯到有时候都忘了,原来感受音乐的方式并不只有「听」这一种。
我们严阵以待,设下闹钟,看着时间倒数,只为抢上演唱会门票,就是要感受现场那种由声音、视觉、振动、气味、温度和情绪交织而成的氛围。
现场的震撼毕竟难以天天感受,日常我们还是多用耳机或音箱在「听」。
为了便利,就只能这样了吗?
苹果说:我们要打开想象力。
最近,苹果预告了今年将于 iOS 18 上推出的一系列新的辅助功能,其中一项功能就和音乐有关。
「音乐触觉(Music Haptics)」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给听力障碍用户多一种感受音乐的选择。
等功能上线后,我们「听歌」时,iPhone 可以随着音乐产生特定振动,为便携音乐增添新的一种感官语言。
哦,对了,让我们倒带回去一下。
是的,听障群体,可能是完全失聪,也可能是重听或有其他不同程度听力障碍的人里面都有不少音乐爱好者。
这篇 2022 年的文章中,我们分享了音乐手语翻译员如何在音乐节创造出一套独立的艺术形态。
今天,我们将借着「音乐触觉」,去了解一下听障群体通过振动去感受音乐的方式如何为所有人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从「拿着气球」到「我就是气球」
他们当时在做的,是拿着气球,然后用手指感受振动,或者光着脚,把音响朝地放着(让脚感受到的振动更明显)。
学戏剧出身的 Daniel Belquer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触到听障群体感受现场音乐的时刻,他心想:「这种方式挺受限的,我们明明能做得更好。」
从那时开始,他加入了旨在用科技解决看似「不可能」的挑战的科技孵化器 Not Impossible Labs,开始着手打造基于触觉的音乐设备。
开始总是简单粗暴的。
来自听障社群的作曲家 Zimmerman 是早期就有参与的体验者,他的感受可不太好:
想象一下你身上有七八台手机,绑在不同地方,还接着线,然后突然开始随机振动。
Belquer 接着改进,最终研发出一套设备,配备了 24 个可触发振动的组件,其中 20 个都装在了一个类似小背包的设备上,其余 4 个则被固定在手腕和脚踝上。
这 24 个振动组件可分别对应歌曲中 24 种乐器或声乐元素。后来,这些振动的强度也增加到三个层次,演化出丰富的触觉语言。
其中一位体验过的听障的用户表示,从前去音乐会要通过气球感受音乐,而现在「感觉我们自己就是那个气球」。
手语翻译教师 Amanda Landers 在 2022 年时第一次穿上这套最终命名为「Music: Not Impossible」的触感套装,体验了《星际穿越》的原声音乐:
当音乐变得越来越低沉的时候,不仅是你身上感受到振动的地方会有改变;你还能感觉到振动在变得更柔和更深沉了。
当音乐变得更大声的时候,我整个身体都在振动。单从准确度来说,他们做的已经非常出色了。
去年夏天,更多人在纽约市林肯中心的无声迪斯科派对上体验到了 Music: Not Impossible 带来的不一样音乐体验,无论是否有听障。
让 NPR 记者 Jennifer Vanasco 印象最深刻的是振动的质感:
它可以像是雨滴落在你的肩上,肋骨上的轻柔搔痒,也可以是下背部的强烈冲击。
它做的不是「复制」音乐 —— 不是简单的随节奏「动次打次」那么简单。它会在你的皮肤上播放一波波触感刺激,是一种对音乐的互补。
现在,Music: Not Impossible 并不会单独租借这些设备,而是以一整套服务的方式来与活动合作:提供设备,在活动现场配备教人使用设备的工作人员,还有经专业训练的「触感 DJ」,他们会根据现场音乐来设计振动,就跟音乐 DJ 一样。
Music: Not Impossible 还有另一个合作条件:
欢迎所有人来体验这套设备,但一定不能对听障用户收费。
在林肯中心的现场,人们戴着耳机,在安静中随着音乐舞动。
台上的 DJ 在打碟,旁边的手语翻译员也在进行自己的「演出」,屏幕上的字幕缓缓更新。
Lily Lipman 玩得超开心。如果不是她自己说了,你也许根本不会想她是不是有听觉障碍:
这太酷了,它不只是在你身上振动。它能体现出音乐中的不同。
因为我从来都不太确定我听到的音乐和其他人听到的是不是一样的,现在能用身体感受到这些音乐的微妙之处真的超棒。
正是这样的描绘,让我们在得知苹果要在 iPhone 上做「音乐触觉」功能时感到一丝困惑。
原本要通过在身体各个部位触发精细振动才能创造的特别体验,怎能单单通过手机这个只有能握在手里的设备来实现?
iPhone 的触觉潜力,终于又有机会「觉醒」
作为一位曾经的 iPhone 8 和 iPhone SE 2 用户,我经常会想念它们的 Home 键。
这不只是出于对「按钮」的喜欢,更是对「假按钮」的喜欢。
从 iPhone 7 开始,苹果将 iPhone 的 Home 键从物理按键(也就是真正的按键)换成了触摸式按键。
也就是说,当我按下 iPhone 8 的 Home 键时,感受到的「按下去」并没有真正发生,而是苹果以振动反馈模拟出「按下去」的感觉,让我以为自己真的有按下去。
我自己给它们起了个新名字 —— 「回到现实按钮」。
偶尔在使用时会想起自己在被振动「欺骗」,会感叹「假得可真真」。
这让我一面觉得科技真神奇,另一面也会提醒自己,一些看起来或感受起来很真实强烈的感觉或想法,也许也只是「错觉」,不是事实,一下子就更容易从当下的心理困顿中脱身。
在这细腻触感背后,是苹果投入许久的 Taptic Engine。
最开始,这个马达让 MacBook 的触控板拥有更优越的反馈和体验。
2015 版 MacBook Pro 是首款搭载 Force Touch 功能的苹果产品
后来,它走到了 iPhone 和 Apple Watch 上,带来了「喜欢的人喜欢到不行」的 3D Touch 和 Force Touch 功能。
这些功能让少数用户以具有微妙差异的触感交互,快速便捷地完成手机和手表上的操作。
可惜也正因为一切都很「微妙」,触及的用户有限,这两个功能最后都逐渐被淘汰,换上了更易操作的 Haptic Touch 和屏幕上可见的菜单按钮。
现在,虽然我们还是经常会从 Taptic Engine 创造的细致振动中感受到愉悦(譬如,每天都温柔渐进地「振醒」我的 Apple Watch),但触觉爱好者还是在等待和向往着那种近乎「魔法」的体验。
这次宣布的「音乐触觉」是个新希望。
虽然振动只存在于 iPhone 一个设备上,但据我们所知,这个新功能创造的振动并不只是「振动」,而是可触发细致的「质感」「轻拍」或更多样的触觉设计。
和过往「振动」设计不同的是,在这个新功能下,每首歌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振动设计」文档,用于描述不同律动和音乐元素的振动表现,只为音乐而设。同时,这个功能也会开放 API 给开发者使用。
吸引 Belquer 加入 Not Impossible Labs 的,不仅是对听障群体的关怀,更是出自作为一位音乐演出创作者的「贪心」 —— 他原本就已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振动设计,同样也渴求拥有更细致控制度的音乐创作工具。
对于有野心的音乐创作者来说,Music: Not Impossible 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 iPhone 的「音乐触感」则是一个具有更大影响潜力的功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触觉如何能够为音乐增添多一层意义。
正如苹果的空间音频在短短几年内,已经通过「空间感」让音乐变得更「立体」和「沉浸」,也让「空间音频」混音成为一种新的创作选择,让音乐创作者获得了多一种诠释音乐的工具。
「音乐触感」则有潜力带来音乐的另一种感官纬度。
我又想起来苹果经典的「Think Different」广告。
我们都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痛苦不已,想成为那个「Think Different」的人。
但也许,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必成为那个「think」出「different」的人,而是愿意去拥抱和支持「different」的人?
这也是无障碍设计的魅力。
通过拥抱「different」,我们都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生活好像突然也有了更多想象。
谢谢同样爱音乐的听障朋友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人。
2025 年,旗舰机就都要抛弃曲面屏了
荣耀 Magic6 系列的设计,和苹果三星华为旗舰机有什么不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