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漫天雪
我声明一下,首先,这篇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不懂投资,投资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其次,本文不做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学原理和因果关系。
这次20年、30年、5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总额1万亿,半年付一次息,个人和机构都可以购买,还可以流通和转让,引发了许多民众的抢购。
抢购的原因无非是:
第一,可以转让,就是在增强流动性,这就激励了大家购买。如果一买就几十年无法转让,必定打击很多人的积极性。
第二,国债以国家信用和税收作为担保,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较低。
第三,经济下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下降,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民众在追求一种“稳定性”。如果经济繁荣,前景看好,投资实体经济的预期收益高于国债利息,就不会出现抢购国债现象。
第四,货币超发,人为压低利率,打击储蓄精神,毁灭财富。人们防止自己的储蓄被洗劫一空,一生心血付诸东流。
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旨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另外有一个用途,就是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地方一部分庞大的债务,减轻地方债务的偿付压力。地方政府的破产危机可以缓一口气了,有人兜底,借新还旧就行了。
超长期国债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呢?
这首先是一个财政纪律问题。财政问题是一国治理的核心问题。任何一国,都一直在设法最大化自己的收入,只有这样,它才能维持庞大的雇员与开支,供养警察和军队,扶持一定的群体,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维护治理的稳定。
但经济状况、民间舆论和承受能力,对征税能力形成了强大制约。也就是说,即便手里有家伙,也不是想征多少就征多少的,搞不好就适得其反。
随着开支规模的不断扩大,钱就不够花了,于是就要举债。
与个人举债本质上不同的是,个人举债是需要个人偿还的,一旦投资失败就破产,风险巨大;但国家举债,有税收和信贷扩张两个大杀器,实际上是别人在偿还。
财政纪律要求,必须量入为出。维持预算平衡的办法,是缩减开支——例如减少供养人员、缩减福利开支、削减产业补贴、实行国企改革等——而不是举债扩大收入。
判断权力大小的指标,就看其开支规模。因为开支表示其对资源的实际占用,即它可以将多大规模的资源用税金支出的办法吸引到自己手里,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举债就是在不断加大开支,扩张权力。

反过来说,要想建设“有限政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办法就是不断减少其收入,降低其开支水平。没钱花了,当然就没法扩张权力了。但是很显然,国债就是将民众的钱诱惑走,让国家更有钱花。
所以财政问题,归根结底是权力问题。
突破财政纪律的结果,现成的例子在面前摆着,那就是阿根廷。大量举债的结果,就是财政失衡,大规模国有化,经济崩溃,税收不够还外债利息,超级通胀,资本撤离,美元流失,成为一座经济孤岛。

其次是国有化。

国债就是诱惑储蓄,就是你将自己的钱借给国家花,用于实现国家的目标,即“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资金使用是有机会成本的。如果一笔资本,预期的投资收益将达到10%,那么3%的国债收益率将不构成吸引力,这些储蓄就会被用来投资。这是在说,较高的国债收益率,将挤出投资,减缓投资。
稀缺资源由此将进一步地集中到国家手中,这启动了进一步的国有化、集中化趋势,直接减少了市场化投资,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资源将变少。
这是生产结构的扭曲。任何不服从消费者指令的、被扭曲的生产结构,必将减少未来产出,这将导致物价上涨,即生活水平的降低,或者本应提高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消费者迫切需求将无法被满足。
第三,可用资本减少。

国有化投资无法进行经济计算,没有盈亏约束,低效、浪费、腐败、盲目是必然的。其本质并不是投资行为,而是消费行为。这将消耗资本,导致可用资本数量减少,人均资本占有量降低。
可支配资本减少,将缩短生产结构,使生产的迂回程度降低,这意味着降低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率,生活水平被拉低。
国家投资的增多,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民营企业将破产或者规模缩减,会提高失业率。
大型工程项目的上马,给人一片欣欣向荣的感觉,人们认为它像胡佛的胡佛大坝和罗斯福的以工代赈一样,可以安排很多就业。但是他们看不到的是,如果这些钱留在民间,照样可以安排就业,并且将花得更加经济,安排更多的就业。

在撒哈拉沙漠里建起一幢高楼,的确在建设期间是可以安排就业的,但这是一种毁灭资本、毁灭财富的行为。把这些资源用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用途上,才能持久地增加就业、增加资本、创造财富。
第四,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不足、刺激消费”。
央行已经很卖力地在放水了,但是就是放不出去;储蓄是世界上最大的罪过,因为它把很多货币从经济中“漏出”了,你们都把钱存起来不好好花,需求不足,所以要刺激消费。刺激了你们还不消费,那就把钱交给我,我替你们消费。
但并没有什么需求不足,也没有所谓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消费低迷,不是人们不愿意消费,不是人们没有需求,而是因为生产的东西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谓的产能过剩,必定是因为生产受到了干预,各种产业政策和补贴政策,令企业生产了一大堆消费者并不需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干预,市场绝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不至于傻到明明知道消费者不需要还不断地生产。
减少消费,是因为自己的生产在减少,所以消费能力下降了。经济萧条中,自己没有生产——失业了,或者生产少了——工资下降了,当然就消费能力不足了。先有生产,后有消费。
因此需求不足,消费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出现了问题。经济问题的核心,从来是生产问题,而不是消费问题。生产创造财富,消费是在消耗财富。所以刺激消费,可劲花钱,对于经济复苏是南辕北辙的。
在经济萧条期,人们对未来预期下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和现金握存,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正确选择。这对整个经济同样是有利的,信贷刺激下错误的生产必须被清算,价格必须降到足够低,回归市场水平,企业家看到利润前景,才会启动新一轮投资进程,推动经济复苏。
如果这时候刺激消费,那就是让错误的生产得以继续,这将进一步毁灭资本,使萧条程度加深和时间延长,阻碍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
一切投资都来自于储蓄,否则投资从哪里来的呢?把钱存起来不消费,货币从流通中“漏出”了,从而不利于经济,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胡言乱语。储蓄将被用来购买土地、作为预付投资到工人或者其他要素上,或者贷出去获得利息,储蓄的这些使用都会使货币返回循环流转中。而且这种储蓄的使用,将是真正的企业家投资,会使生产结构延长,实现更大产出,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
一个简单的萨伊定律,无数人就是搞不懂,却让凯恩斯这种妄人的学说成了显学,真是世界的悲哀。
倒也难怪,凯恩斯这种让国家大肆花钱、让大量知识分子为此出谋划策找到用武之地、让无数人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获益的学说,谁能不爱呢?
第五,制造更多依附于体制的寄生阶层。
购买长期国债,是人们为了“永生永世的金钱借贷、永远有效的契约、为永远的未来约定”的一个寻求永久“稳定化”的、不切实际的努力。
国债将培养一大批依附于体制的人群,他们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处在国家的羽翼庇护之下,保证他不受干扰、安静而稳定地享受他的资金收益。从此,他的收入将不再源自于殚精竭虑地服务消费者,赢得他们自愿的金钱投票,而是源自税收。
也就是说,他从此不再是服务同胞的市场主体,服从于消费者主权,不再接受市场的检验,免受市场竞争的威胁和盈亏约束;而是变成了体制的同盟军,与国家紧密绑定,一起分享民众上交的贡品。
这将固化原有的体制,他们将希望干预延续下去,这样对他们最有利。
第六,通货膨胀。

民众用自己的存款和现金购买国债,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不会造成通胀。

但长期国债购买的主力军,是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办法是“无中生有”;再加上前不久刚出台的央行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国债,为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那么其结果必定是进一步的通胀。即便一定形势下不一定放得出去,由于准备金的增加,今后的大放水也已经蓄势待发。

事实上,所有国债的最终解决办法,都是发新债还旧债。随着债务的不断叠加,利息将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没有人会相信国家将永久地背负沉重的利息支出。这时候,采取的办法必定是更加隐秘的税收——超发货币,即最终走向债务货币化。
以国债开始,以通胀结束。法定纸币体系下,通胀是必然的。通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而这个时候,债务人恰恰是国家。
通胀将进一步扭曲生产结构,减少经济产出,败坏财政纪律,加剧财政危机,导致偿还困难。当人们预期到偿还困难,货币贬值,就会要求更高的利息。这时候债券将出现折价,否则留在手里将成为一笔负资产。
那些购买50年超长期国债的人们应当算一算,假定每年支付5%的利息,如果通胀率高于5%,你照样是赔钱的。也不妨对比一下,现在的货币与50年前的货币购买力,到底价值几何?美元在1930年代以后,已经丧失了95%以上的购买力,可以作为参考。那么,现在用100万购买国债,到了50年后,假定可以连本带息收到500万,你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是个大问题。
如果真的担心自己的储蓄缩水,黄金,可能不会让你赚大钱,但是长期持有保值,可能是不错的选择。数据是现成的,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时候,1盎司黄金是35美元,现在,已经2300美元了。
不要听那些表面的言辞,而要看看各国央行的真实行动是什么。那些没有说的,才是真实的。本轮黄金价格暴涨,看看各国央行都在增持什么、减持什么,就清楚了。
自己的钱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好,变成黄金压在箱底,应该比较踏实。阿根廷人也提供了借鉴:美元,都在床底下呢。
蒋豪老师在我这里开的私塾课,欢迎大家支持:
↑ 识别二维码购买线上课程 ↑
↑ 识别二维码购买线下面对面授课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