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看到一个最真实的杨振宁
文|王珊
第一次见杨振宁先生是在2013 年。当时我刚入职一家科学媒体不久,他要到我们单位旁边的物理所访问。也许因为我那时还很像学生,我跟着一众人非常顺畅地混入了他们的会客室。房间不大,印象里十多个平方米。里面多是物理所的老师,年纪大的在六七十岁以上,小的也得四十岁。我是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个进入里面的媒体人。
现在看来,我当时有些初生牛犊的虎气。我在一众人细声细语的交流中非常突兀地自报家门,说想问杨先生一个问题。现在多年过去,我对当时的场景和感受其实有些模糊,唯一记住的是杨先生的一双大眼睛,黑亮有神,一点都没有老年人常有的浑浊。他那时已经91岁。他看着我说你讲,语气里是对年轻人的鼓励和包容。不过那时他的听力已经不太好,我问了一遍,他没有听清,说你再讲一遍。
现在看来,我当时提的问题有许多的不合适,所以也不在此赘述。这次相见,让我对这位精神矍铄的科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1957 年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但盛名之下,他又有哪些人生侧面呢?物理学家之外的他是什么样子的?也因此,我偶尔会关注一些他的新闻,看看与他相关的动态。
人生总是有一些因缘际会的巧合。2022年,在我工作接近10年之后,我现在的单位《三联生活周刊》要做关于杨振宁的封面报道。我和物理学专业毕业的苗千成为稿件的两位执笔人。后来,这些稿子进一步拓展为读者即将看到的这本书。
在着手之时,关于如何进行采访和写作的具体问题真实地摆在了我的面前。在我的内心里,人物写作一直是件困难的事情,它不像社会事件,本身就有发生的逻辑,你只需要在找到逻辑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搭建和写作即可。人物写作有点像在山中捡柴火,每一根木棍或每一片枯败的枝叶都能够拾入柴筐内,但是如何运用这些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信息,不同的写作者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
在我们这本书出来之前,已有一些作者写过关于杨振宁的传记,他们有的本身是物理学家,对杨振宁在物理学方面成就的描述非常专业;也有科学传记的写作者,落脚点在一个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的养成,也很专业、很有深度。杨振宁本身也是一个善于表达和写作的人,他在《读书教学四十年》等文集里回忆自己的过去,文字简洁且有趣,有着生活化的气息。但如果从一个全面的人物报道的角度来讲,这些都只是构成杨振宁漫长人生的一部分。
从《三联生活周刊》的角度,选择杨振宁作为杂志一个非常重要的报道人物,我们希望通过报道和写作看到他身上更多的维度,包括他的家庭、幼年和后续的人生是如何在缔造他,他的自我的养成,以及大的时代变更之下,他是如何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做出选择,最终走向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杨振宁的。比如,他身上所表现出的科学家的创造力极为旺盛,职业生命非常长,哪些因素指向了这些特点呢?
在不断的讨论中,我们明确地意识到,杨振宁的人生其实是与百年中国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他出生于1922 年,正处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革命与政治动荡的时期。在杨振宁幼年的记忆里,长辈亲戚里抽鸦片烟的非常多,纳妾的也非常多。等他到少年时期,又遇到了日军侵华,跟着父亲一起南下昆明进入西南联大;随后又带着父辈和国家的期望出国;在美国执教期间,又帮助中国与世界沟通,建立培养人才的通道;2003 年他回国,加入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他的人生像是画了一个圈,又回到了最初的位置。
点击图片,走进天才杨振宁的世界
在我们不断的采访中,我们发现杨振宁并不是一个距离人们遥远的天才。他了解中国一路走来最基本的情境;他是吃过苦的,跟着父亲南下昆明,让他以一种狼狈又鲜活的方式加深了对中国的认知;他知道中国广大的土地上生活着面对各种苦难的人。父亲和老师辈的经历也让他知道,一个并不富足且不稳定的国家对一个有天分的年轻人是很不友好的。在他人生的许多节点,杨振宁都做出了对于他个人发展最为正确的决定。他展现出了一个我们过去认识中不一样的天才形象:既有创造天分,又人情练达,与时代相契合,是一个“最正常的天才”。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发现。这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最质朴的野心:无论何种人物,处于什么样的阶层,什么职业,都希望对方能回到最本质的“人之所以为人”。在本书中,杨振宁接受的早期家庭教育,也能够给一些读者面临的教育困惑提供一些解答思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作为一个数学家,对杨振宁在幼年表现出的数学上的天分,没有任何的催促或者专门用力气去激发他的这个特点,而是非常平衡地去教育孩子,包括让他去读古文和对他进行性格的磨炼、培养。这一点,是今天不太放松的父母相对缺失的。
杨振宁这个人物,写了许久,我们在一层层地讨论、探讨何为杨振宁之后,最终得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杨振宁。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