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频繁翻车的网红饮品
品牌翻车的风吹到了饮品赛道。
近日,网红酸奶品牌Blueglass上线了两款“壮阳”新品,结果“18周岁以下不卖”的口号不但引发了质疑,相关门店还被上海市监局调查。最终,Blueglass官方账号删除了相关宣传语。
“壮阳”的功效来自一个“小桔袋”,里面包含了玛咖、肉苁蓉、黄精、人参、鹿鞭等成分。从营养学角度看确有滋补功效,但就像某网友所说:“要达到壮阳的效果,每天那得喝多少。”
更有专业人士提出,肉苁蓉、黄精、人参等中药材用于食品添加时应严格按规使用,而暗示其有保健功能已经涉嫌违反广告法。
事实上,酸奶、风味原材料、一袋补品,就是Blueglass过去一直以来的产品组成。“小桔袋”之前还有小紫袋、小红袋、小绿袋等,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比如小紫袋含有“蓝莓不老莓巴西莓综合矿物质维生素”,对应酸奶产品的宣传口号是“Supergirl的新选择,刚满18岁”。
Blueglass上一次被罚,原因和这次如出一辙——
2021年10月,由于宣传某款酸奶时使用了“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违反广告法的词汇,被罚款6万元。
目前,Blueglass在全国共有175家店,多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地区的商场,平均客单价41.64元,算得上现制酸奶赛道的头部品牌。
然而,虽然名气不小,但Blueglass酸奶的味道被人评价最多的却是“稠、难吸、酸”。一位喝过Blueglass的网友表示,主要是为了心安:“当代餐,感觉营养都补充了;当补剂,看它配料表上的花青素、胶原蛋白,感觉喝下去皮肤就变好了。”
Blueglass此次被罚虽是因为营销,但味道不好喝也再一次被人诟病。
在饮品赛道,因“擦边”营销翻车的还有椰树。5月6日,由于宣传“用椰汁擦乳的南太平洋美女很少‘飞机场’”,以及在官网发布的《“椰树”救生破产厂史教育》中使用了大量前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和言论而涉嫌违反广告法,被罚款40万元。
和椰树同为营销老手的香飘飘,翻车的动静更大。
5月4日,有微博博主声称在日本一家华人超市发现香飘飘某产品包装写着“请日本政客把核污水喝了”、“可以没有日本不能没有海洋”等字样,一时间引发热议,香飘飘也一举成为网友心中的“爱国英雄”。但仅仅3天后,香飘飘就被曝出炒作、摆拍,从而又快速从“爱国英雄”变成消费民族情绪的“诈骗犯”。
很多人好奇,Blueglass、椰树牌椰汁、香飘飘,分别算得上新晋饮品品牌和老牌网红品牌的佼佼者,为何却纷纷走上“营销邪路”?
#02
剑走偏锋背后
在这些品牌剑走偏锋的营销策略背后,或许离不开整个饮品赛道的疯狂内卷。
Blueglass所在的现制酸奶赛道,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74.4亿,虽然规模小,但入局选手却不少,既有Blueglass、茉酸奶等成立最早的一批头部品牌,又有近两年刚创立的王子森林、gala yogurt加乐酸奶、K22酸奶草莓等新生力量。
而椰树所在天然植物蛋白赛道规模则大得多。2022年我国天然植物蛋白赛道市场规模达到1351亿。其中单椰汁赛道的市场规模有180多亿。
过去十几年,“南椰树,北露露,一统南北六个核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曾陷入增长瓶颈的露露,最近几年逐渐走了出来,2023年营收29.55亿,同比增长9.76%。
六个核桃背后的养元饮品,巅峰时营收超过了椰树、露露、银鹭三家之和。虽然后来不复当年之勇,但作为爆款单品的“六个核桃”依然支撑着大盘,2023年养元饮品营收61.62亿元,同比增长4.03%。
相比之下,椰树的营收虽然不少,但10年来一直原地踏步,始终维持在40亿左右。
至于香飘飘所在的茶饮赛道,竞争就更激烈了。除了同样做固体冲泡饮品的优乐美等传统茶饮品牌,还有喜茶、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当下主流的新茶饮品牌。
正如一位酸奶行业从业者表示:“酸奶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同类品牌,而是茶饮咖啡。”
《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全年新茶饮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98亿元,到2025年预计达到2015亿元。
而饮品赛道规模最大的咖啡赛道,2023年的产业规模更是达到约2654亿元。
大赛道拥挤,各细分赛道内卷也很严重。
以新茶饮和咖啡两大饮品赛道为例。新茶饮赛道的价格战堪称惨烈——已降至最低4元一杯的喜茶,比蜜雪冰城还要便宜。
咖啡赛道的低价策略,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今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净亏损7142万元,而去年同期净盈利5.64亿元。这是瑞幸咖啡连续两年盈利后首次亏损。
而星巴克第一季度的财报也显示:中国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远超于市场预期的下降1.64%。加上摩根大通将星巴克目标价从100美元下调至92美元,星巴克股价大跌,当地时间5月1日,截至收盘,星巴克市值一夜蒸发1150亿元。
所有品牌都想把自家的饮品喂到消费者嘴里,却对“肉多狼少”的现状无可奈何。
事实上,酸奶、茶饮、咖啡等虽所属赛道不同,但挣得基本是同一批人的钱。
2022年新茶饮赛道相关数据显示:
90后和00后消费者占比超过64%,其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超过65%。
一项对“Z世代”(出生于1995年~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77%的受访者,最常消费的新茶饮单价区间在20元以下。中低端饮品是年轻人群消费主流。60%的受访者每月在新茶饮消费的次数不超过4次。
再来看咖啡赛道。
2023年我国人均年饮用咖啡量为16.74杯。星巴克和瑞幸两家头部品牌的消费主体,年龄均在25-34岁之间。其中企业白领占了绝大比重,尤其瑞幸的用户,企业白领占比高达80%。
一项来自阿里生态的融合数据显示更加直接:
2020年,“新茶饮消费者”对茶饮、咖啡、面包这3大品类的喜好程度,有高度的融合性——
大约有30.9%的人,既是茶饮偏好者,也是咖啡偏好者。
“争来争去,其实争的都是同一拨人。这波人每年购买的频次和数量有限,多数人接受的饮品单价也都集中在20元以下···”,一位辗转茶饮和咖啡行业的从业人员表示。
客观地说,这表明在需求端还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但与此同时,也正是这种潜在的需求空间,加剧着整个饮品赛道对消费者的争夺。
#03
不想卷营销
但不得不卷
饮品赛道越来越拥挤的结果之一,就是饮品品牌营销的疯狂内卷。
行业知情人士透露,2024年,霸王茶姬、茶百道的营销预算分别在5-10亿元、2.4亿元,就连过去一直不重视营销的古茗创始人王云安也坦言:“已经意识到要增加品牌的社交属性,从今年起古茗对品牌部门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这可不只是说说。
在《声生不息》、《披荆斩棘的哥哥》等综艺节目里,人们看到了香飘飘真金白银的投入。2023年,香飘飘营收36.25亿,其中营销费用高达8.6亿元,同比增长53.42%。
刚过去不久的潍坊风筝节,以霸王茶姬杯子为造型的巨型风筝,不仅在空中成了“显眼包”,更是在网上获得了超过11万的点赞。
在咖啡赛道,不但有瑞幸与“猫和老鼠”、Labubu、芝麻街、红楼梦等一次次品牌联名,还有星巴克牵手大闹天宫IP的联名新品。
但平心而论,在当下稍有不慎就会翻车的舆论中,各路品牌真的是一心想卷营销不可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而各饮品品牌的真实心声或许是——不是想卷营销,而是只能卷营销。
毕竟,当产品、价格已经没什么调整空间时,不卷营销又能卷什么。
正如Blueglass之所以冒险搞“擦边”营销,或许根源还在于产品创新的迷茫。
过去,Blueglass一直走高端路线,比如在营销上多次与Lululemon等品牌绑定,以强化自己“酸奶中的爱马仕”的标签,从而维持自己的高价。
然而,Blueglass却一直走着主打功效性的产品路线。而功效性讲求原材料的数据透明,相应的营养成本必须能够说服消费者,而这似乎是目前“酸奶+风味原材料+功能小袋”的产品模式难以做到的。
此外,酸奶本身就肩负着健康、营养的标签,这和人们对奶茶、咖啡的期许不同。就像不久之前,茉酸奶多次被质疑添加了植脂末、脂肪含量高等健康问题,以至茉酸奶不得不多次站出来自证。
再比如,目前用户购买Blueglass男友力酸奶和小蛮腰酸奶时,会跳出一个窗口提醒,只有点击下方 “以上我已知晓,确认继续购买”的按钮,才能继续点单。对此公众号【知危】评论:“买酸奶买出了签合同、开处方的架势,这也许就是背离酸奶本身定位的体现。”
与现制酸奶品牌的困境相似,香飘飘也曾做过产品升级的尝试,但结果似乎不尽人意。
香飘飘从2017年开始,在“企二代”蒋晓莹的主导下,推出了即饮产品Meco蜜谷、兰芳园、果汁茶等新品。但几年过去了,提起香飘飘,人们似乎依然只记得那句“绕地球一圈”的广告语。2023年,香飘飘即饮业务占总营收比例不足三成,冲泡业务依然占到为公司营收的75%。换句话说,香飘飘转型失败了。
也许正是因为在前几年的消费升级大潮中掉了队,所以在当下消费降级的趋势中,香飘飘比谁都急。而越急就越容易出错。
至于椰树这种老牌企业,问题可能复杂得多。也许是被曾经旷日持久的产权改革耗尽了能量,也许是偏安一隅稳定太久而变得不思改变,椰树给外界一致的的印象就是“摆烂”。
在椰汁赛道,1999年椰树椰汁市占率高达75%,而20年后的2019年,市占率已经降至26.3%,下滑了48.7%。
事实上,椰树早就研发了椰汁以外的矿泉水、果汁及茶饮料3个品类,但似乎没看到任何水花。人们记住的依然只有椰汁。
这或许又反过来削弱了椰树改变的意愿——辛辛苦苦搞产品,效果远不如搞擦边。
一位茶饮投资人说:“五年前,茶饮行业的创始人们普遍关心产品与招商加盟的管理;三年前,他们关注的是资本运作和供应链建设。现在,他们更在意的是第二增长曲线,以及品牌内涵如何再升华。”
这和上海的一位茶饮品牌创始人看法几乎一致:“目前奶茶行业的产品创新几乎陷入停滞。如今消费者在一杯奶茶上的获得感,更多来自于品牌及其传递的情绪价值。”
#04
饮品品牌出路何方?
但围绕“情绪价值”的品牌营销,真是一剂良药吗?
香飘飘翻车后,官方旗舰店直播间日销售额迅速回落到平时的数据。而口碑也迎来反噬,或许也证明了“情绪”生意的不可靠之处。
相比之下,在消费降级,用户更加注重产品和性价比的大背景下,回归产品,或许才是饮品品牌更长久的思路。
以现制酸奶赛道为例,在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现制酸奶品牌的发展方向,一是个性化、社交化的需求方向,二则是完全相反的质朴化和性价比方向。
茉酸奶可能选择了后一种。在多次被质疑后,茉酸奶主动缩小杯量,下调了价格,同时选择和君乐宝进行合作,力求通过供应链的完善缩减成本。只是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证明。
毕竟,下调价格未必一定正确。以近期喜茶降价为例,相比让更多人有了品尝喜茶的机会,喜茶可能收到更多的是“减工减料,产品质量下降”的质疑和骂声。用一位喜茶老用户的话来说:“感觉兑水有点多,有一种高冷女神沦落成村花的感觉。”
相比而言,咖啡赛道的瑞幸,即使净利润亏损,但依然表现出了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在过去的一季度,瑞幸咖啡上新了22款新产品,包括褚橙拿铁、小白梨拿铁等畅销新品。其中,小白梨拿铁首周销量突破724万杯。
或许,比起营销,这才是瑞幸能在9.9元的价格战下依旧保持两年营收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至于椰树,就更有意思了。
一位网友曾评论这波饮品品牌翻车的营销狂潮:“天价营销也阻挡不了产品的拉胯”,谁知正是这句话,让椰树反而受到了用户支持,成了用户包容度最高的饮品品牌。
椰树这次因“擦边”被罚后,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项超过36万人参与的投票,在被问到“你觉得椰树是否擦边”时,超过30万人投了否定票。
也许有一条高赞的评论能够解释这个结果:“喝椰汁还是选椰树,因为真的好喝。”
由此可见,虽然流量生意很难持久,而擦边亦非正道,但椰树被罚事件离奇的舆论,或许是在对它批评和惩罚之余,值得让人思考的问题。
 *
 部分参考资料:

 [1]《现制酸奶品类发展报告2023》

 [2]《椰树去年在“擦边”争议中狂卖50亿》,
界面新闻

 [3]《市场规模2023年将超1800亿!中国咖啡消费迈向日常化刚需化》,
央广网

 [4]《2023年中国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分析》,
华经情报网

 [5]《4元一杯,喜茶急了》,
市界

 [6]《9块9一杯,瑞幸、星巴克都扛不住了?》,
豹变

 [7]《星巴克下一站,在村口卖奶茶?》,
凤凰WEEKLY财经

 [8]《香飘飘,搬起流量砸自己的脚》,
每日人物

 [9]《减肥、壮阳、抗衰老:资本把酸奶卷成了50元一杯的“保健品”》,知危
 -END-
撰稿:笔下长青
主编:宋函
图片来源:Blueglass官方线上商城、椰树官方直播间
部分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