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叶春葳蕤
来源:小花生网(ID:xiaohuasheng99)
鲁稚的阳台  编辑
橘子:最近升学季,大家一定都在为孩子“择校”这件事奔波吧?
在“择校”这件事上,我们都希望孩子能进入一所人人羡慕的“名校”——这样的学校或许拥有响亮的名声,或许拥有令人艳羡的升学率…
但想进这样的学校,却是不容易的,难免要闯上许多“难关”。
今天我们换换口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择校”这件事。相信我,读完你会发现择校的焦虑少了很多。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兰叶春葳蕤 家有两娃,在升学择校这条路上,花友一直有点避着“名校”走——从小到大从来没让娃参加过任何择校考试,也没选择任何头部学校。
小学和初中的择校,花友只看中两点:
1、学校是不是离家近
2、校风、学风是不是都很正
按照这条择校思路,她家哥哥一路升学都读得比较顺。哪怕小学和初中没在“名校”读过一天书,中考后孩子仍顺利升入了全省第三的重点高中。
一起来看看,没进名校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感谢@兰叶春葳蕤 的分享。
带哥哥和妹妹一起外出旅游
01
幼升小进了家门口的学校
在我们的教育观念里,我一直觉得,孩子小时候家庭教育一定是占主导的,尤其是在学前到小学的这个教育阶段里。
所以小学安安心心地就近入学,读的家附近的公办学校。
学校教育因为面向的是一个广大的群体,总是难免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就算是千方百计地择校了,但也无法选择老师吧。就算择校+择班,最后也保证不了每一个老师的观念、想法和你保持一致。

我非常理解老师,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教师。站在班级里,老师面对的将是几十个学生,有一些任课老师可能手里教着几个班,这个比例或更进一步扩大到1:100。
小学课堂,图源网络
所以也注定了学校的老师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她能照顾到的永远是“大部队”——也就是80%左右的学生,尤其是一头一尾的孩子,很难兼顾。
所以属于这一头一尾的孩子们,就真真得家里多用用心。
我们当时小学入学时,其实面临着一个“择班”的选择,孩子可以进入年级最好的班里读书,但我们选择放弃。
因为我一直觉得学前“品格教育”是优先于“学业教育”的,所以幼升小几乎没给孩子做衔接。
在户外快乐运动的孩子,图源天津惠灵顿幼儿园
而当时其他的孩子,学业上的进度一直是先于我们的,最好的班也意味着里面都是“择优”进去的孩子,这样的节奏和压力,真的不适合我们。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们的放弃是对的,因为零基础入学的哥哥,在普通班一开始一度跟得也比较吃力。
但好在,我们很幸运地遇上了一位有耐心的好老师,没有否定孩子,反而在学校一直公平公正地,有耐心的,一步步引导着孩子向前。
而在家里,我们把孩子的教育重心放在了运动、阅读,还有品格教育上
阅读每天是必须的,哥哥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跑去学校的图书室看书,每天回家,他都会告诉我当天看了什么书。
小时候,哥哥和妹妹在一起读书

运动也是我们计划的一部分,每天执行——小学每周六打一天棒球;每周两次乒乓球;每年暑假每天游泳…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就砍掉学习的部分项目。
哥哥在游泳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双双的加持下,孩子从来没“害怕”学习过。那会儿即便他有点感冒、不舒服,都会坚持要去上学——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在学习这件事上,哥哥的这个“头”起码开得还算不错。
后来我们因为工作关系去了其他城市,哥哥也跟着我们辗转到新城市读书,进入了一所当地的民办小学。
这所民办小学也不是“名校”,但对孩子很用心,校风、学风都很正。
这次转学,孩子就全面“爆发了”。也许是老师的引导,也许有周围同学的激励,以前不温不火的娃开始慢慢显露后劲,门门科目都追100分,孩子本来是“不怕学”,后来慢慢变得“肯学”、“爱学”。
02
小升初直升
不在“名校”里待着也挺好
小升初的时候,我们当时给孩子做的规划是到外面更好的学校就读。我和队友已经在提前了解初中的一些信息了,准备好全力冲刺5月的小升初择校。
结果3月前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我,说孩子是年级前三,学校希望我们可以直升本部初中。为了留住孩子,学校还承诺三年学费、杂费全免,并且让我们进入实验班学习。
我当时特别犹豫,因为本部的初中不算有名,还必须要求孩子住校。初中的孩子又正在青春期,我担心我不在他身边,不能每天沟通,孩子会出问题。
我还担心孩子住校后的睡眠问题——住校睡寝室,娃会不会不适应?遇到有打呼噜的同学会不会睡不好?
后来,我把要不要直升这件事拿出来和孩子讨论,同时也告诉了他我的顾虑和我们正在着手做的准备,没想到孩子自己很乐意直升——他觉得学校给出的条件是对他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荣誉”。
在家也认真学习的哥哥
我跟孩子分析利弊,跟他说:现在在这所学校里你是前几名,但是把这个排名放到全市,可能就不一定了。愿不愿意初中三年到更好的学校里去拼一拼呢?
孩子当时很坚定,就是想要直升,因为这个环境他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如果一直在实验班里学习,他对未来很有信心。
最后,我们也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最终放弃了择校,直接直升了本部初中。
毕竟,毕竟,孩子一直很努力,而且这也是他愿意做的事情。
我们对“择校”最低的期待是,不愿意孩子初中去到那种学风和校风都不好的对口学校。
本部的初中虽然不算头部学校,但是是所实打实注重教育的学校,学风、校风和小学一脉相承。
哥哥初中3年,因为住校,所以我们见面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每周去接他回家,见面第一句话我一定会问他:想吃什么?
节假日我们一家的旅行也是风雨无阻,
只要他在,家的温暖和关怀始终如影随形。
带哥哥和妹妹一起外出旅游
我也从来没有打电话或者发信息问过老师哥哥在学校的情况。因为老师真的很忙,特别是班主任。又要搞教学,又要管理班级,还要忙自己的职称等等,而且,毕竟老师也有家庭啊…
但是,每次接孩子的时候,我都会和班主任单独沟通孩子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会去找薄弱学科的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问问作为家长,我能怎样去帮助孩子,配合老师。
送孩子的时候,也会和班主任沟通一下这一周孩子的提升重点,请老师帮忙督促一下。
如果孩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老师会主动打电话和家长沟通的。
每次老师打电话让我去学校解决问题的时候,我都能接受、宽容、并且和颜悦色地和哥哥沟通,我们之前的情感并没有冲淡。
很庆幸,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直读得比较顺利,还因为宿舍生活成功结交到了几位好兄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并将这份友谊延续到了高中的学习里…
同学给哥哥写的鼓励小纸条
03
“学风、校风”比“名校”更重要
日子平静如水地过去,中考后哥哥以非常不错的成绩从学校毕业,顺利进入了重点高中。
回头看这一路,我们一直很庆幸小学和初中没有早早踏入“名校”,磨灭了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后劲。
我不愿孩子们在名校备受打击,因为孩子还小时,我们就见过太多这种从“名校”仓皇逃离的孩子。
哥哥刚读小学时,我们所在的小学每年都会接收一些弃“名校”而来的转学生,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在所谓的“名校”饱受打击最后选择转学。
那会儿孩子才小学,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甚至人生都才刚刚开始,这种从小就被打击式的教育,未来一定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
我们家的教育理念中一直认为,一个健康的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给哥哥做的宵夜,附上一个加油打气的小纸条
我很怕自己的孩子遭遇到同样的打击,所以打从一开始,“名校”就一直不在我们家择校顺位很靠前的位置,我们也认为也没必要去追求“名校”。
更何况,我们家的孩子不算学霸,哥哥甚至还有点阅读障碍;更何况,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吃“零基础入学”的亏…
如果要给择校的因素排个序,我觉得“适合”比“名校”位序更高。
就像一双鞋,再漂亮的鞋,哪怕是黄金打造还镶满了钻石,不合你的脚也是穿不进去的。或者就算勉强穿了进去,走起来被打得满脚血泡,也是不舒服的。
比如小学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去了“名校”读书,作业和学业的压力就是成倍的,学校所花的时间一定也是成倍的。
但孩子每天时间是固定的,那我们所坚持的阅读、运动,又怎么能推进下去?
在我们家的教育观念里,始终不希望孩子把100%的力量都花在学习上,不希望他用死读书填满全部生活。
哥哥在捏陶
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虽然孩子现在在读书,人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它也不是这个阶段的全部。
学习之外还要生活——要去追寻友情、亲情,还要在生活中多体验、享受、玩乐…
就算未来孩子长大了,学习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还会面临怎么和人相处,怎么经营他的生活和家庭…这些都是学校学习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也是参与构成了我们的全部生活。
在学习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值得孩子去发现和探索。
而我们这种教育思路,已经不适合大多数的“名校”教育路线了。
然后是管理,我觉得学校的校风、学风远比是不是“名校”更重要
我们小学和初中读的学校,都是校风正、学风正的学校。这种学校相对来说,老师的用心态度还有学校对孩子们学习都是比较重视的。
学风好,至少意味着孩子身边的同学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氛围一旦形成了,那孩子们一定是潜力无限的。
我一直比较认可,我们的教育是向前看的教育,太埋头在某一个学段反复“卷”,是非常消耗孩子的。
初中快毕业时,孩子们把书堆起来,堆成了一座山
所以,尽管小学和初中一路读得都不是名校,但所有接触过哥哥的老师都夸过他,说他“后劲”很足。
中考毕业后,哥哥还顺利考入了排名第三的重点高中。并且,哥哥初中同宿舍的几个好兄弟都顺利考入了这所学校,成为了同级同学。
只要小学、初中踏踏实实走,其实真不用纠结孩子读的学校到底是不是“头部”,要不要为了“头部学校”争得头破血流…
只要在适合孩子的土壤里用心耕耘,静待花开,孩子的成长和成功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哥哥和妹妹一起在玩儿雪
本文转载自小花生网(微信号:xiaohuasheng99),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而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
今日推荐
豆瓣9.2分!《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
不只是教孩子阅读和写作
更多精品图书、杂志 请进
阳台优佳甄选
▍往期回顾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