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为期三天的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圆满落幕,展会以6万平方米展会面积,吸引超 90%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参展,近8万人次专业观众到场参观。
应急能力可以有多远?中国商飞的ARJ21衍生机型给出了答案,其展出了可用于灾情监测、指挥和紧急通讯网络构建的应急救援指挥机,可载水(助燃剂)10吨的灭火机;消防救援可以有多强?三一重工带来了65米大跨度举高喷射消防车、核生化侦检消防车、PM180泡沫消防车等多款特种车辆……
头部企业呈现 “大制作”,新兴企业亮出看家本领,覆盖海陆空救援的“硬核”装备,极具人气的应急科普体验,应急博览会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安全应急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势态和最新科技成果。
不仅如此,应急博览会还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安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13日上午,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共同主办的国际安防设备及技术展览会(Intersec Shanghai)官宣,将于2025年5月13-15日,于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同期举办。
截至16日发稿,博览会现场非标准展位有40%已报名参展2025年的长三角应急博览会,而Intersec Shanghai 2025的销售已达到10%,远超预期。
以科技应用为城市护航
本届博览会集聚了532家行业代表企业参展,多来自低空经济、智能制造、高端应急救援装备、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等重点行业,令人印象深刻。
“应急救援的大型装备多了,科技含量也在大踏步提升。”作为多次出席应急博览会的“老朋友”,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彭宗超在参观博览会后表示。
此外,西虹桥北斗产业园和姜堰开发区作为区域重点产业基地也积极组织了企业集中亮相,展览展示各自优势部分。
城市是经济的空间,也是人口的空间。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应急管理学院特任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吴旦在博览会上表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特点第一就是人口总量多,到2022年底常住人口占全国1/6,以不到4%的国土创造了中国近25%的经济总量。随之而来,城市公共安全越来越突出。
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则通过城市风险评估与治理、城市应急响应与决策、新兴技术风险与治理、应急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四个方面的研究,探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目前还面向应急管理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覆盖了全国12个省区市,培训学员超过2千多名。“通过科技创新不断的强化应急管理能力,为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吴旦表示。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表示,上海是一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高城市,滨江临海,各类要素集聚,城市安全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我们在上海城市安全治理的标准上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同时更高融入长三角区域安全发展的共同体,共同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为全国的安全发展大局做出长三角的贡献。”
练好内功目光向外
众多企业在本届应急博览会的平台上展示发布首发或新品,为展会增添更多看点、爆点。而丰富多样的同期活动更是调动了专业与普通参观者的热情。
在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展区,一项项虚拟现实体验科普项目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者通过高空速降逃生装置体验,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可以克服对消防装置的恐惧心理;在合肥耀安科技展台,观众可以戴上VR眼镜,体验各种安全培训课程。根据任务要求,学习掌握处置方法和措施,模拟场景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电力、石油石化等高危行业等。
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18场专业论坛、20场路演和技术发布、7场科普体验活动。
本届博览会还致力打造“政产学研金”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安全应急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专业论坛聚焦安全应急行业热门话题,中电科、华为、宸芯科技、联合飞机等行业头部企业高管现场分享案例演讲,深入剖析行业的创新风向。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春霆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战略对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去年10月,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在印度尼西亚举办了首届印尼国际应急展,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反馈。作为主办方代表,顾春霆表示,安全问题是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国际间的紧密合作和技术共享。
“我们坚持致力于通过举办国际化的展会,为国内外安防企业搭建一个展示最新技术、交流行业动态、探讨合作机会的平台,并探索和应用新技术,(也希望)能够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促进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长三角乃至中国安防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