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MK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中庸,才是最高级的处世方式。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有这么一本书,1982年在国内首次出版,就震动了整个史学界。
问世42年,仍旧高居热销书榜首。
王朔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历史的看法。
王小波说,看完这本书,知识分子能更了解现实社会,收起心中的狂妄之气。
路遥评价道,此书把中国历史研究得很是精到和透辟,达到了难以企及的程度。
这本书,就是《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为时间节点,讲述了在明末国家动荡的背景下,6个关键历史人物的坎坷命运。
书中有忠臣良将,也有小人奸佞;有权谋算计,也有人间温情。
看过这本书你就会明白:
历史的循环,本质上是人性的循环。
那些看似复杂的抉择背后,都有着一致的动机和原因。
摸不透人性,就会重蹈前人的失败。
反复阅读此书,你也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理解社会、洞察人心,在复杂的世界里活得风生水起。
01
  • 万历皇帝:高估了感情,就会低估了人心。
东野圭吾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这一辈子,总要经历几次欺骗和背叛。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即使是身居高位的万历皇帝也不例外。
1572年,隆庆帝突然驾崩,年仅10岁的万历被推上了龙椅。
然而此时的老首辅高拱,仗着自己的资历,说万历是无知小儿,要换个人来当皇帝。
这一举动,让小万历和其母提心吊胆。
张居正宛如救星一般挺身而出,他想方设法把高拱赶下台,保住了这对孤儿寡母。
慈圣太后便把儿子全权交由张居正管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皇帝与张居正朝夕相处。
张居正不仅亲自编写教材、授课,陪练书法,还教他治国理政之术,劝导他做一个明君。
在小万历的心中,张居正是恩师、亦是偶像。
其一言一行,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当时即使有人上书状告张居正有不法之举,他也选择相信了老师,对外界的声音不予理会。
直到张居正去世之后,他才发现了惊人的真相。
在朝臣们铺天盖地的奏折中,他看到了张居正贪婪、狠厉的另一面。
原来,一直教导自己要励精图治、以天下为己任的老师,背地里居然带头犯法,贪污受贿。
多年的信仰倒塌,他感觉自己受到了蒙骗,愤恨不已。
他下令彻底清算张居正的罪过,查抄其家产,还差点将其刨棺戮尸。
自此以后,万历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变得越发多疑和颓废。
《增广贤文》有云,入山不怕虎伤人,只怕人心两面刀。
深渊无底,人心无量。
你永远不知道他人的皮囊之下,隐藏着怎样的黑暗与狼藉。
可能前一秒还和你诉说衷肠的人,后一秒可能就会利用你的软肋,肆无忌惮地伤害你。
所以永远不要毫无保留地相信一个人。
太信赖别人,只会被现实的冰冷刺伤。
睁大眼睛,保持自己的判断力,才能活得清醒而透彻。
02
  • 张居正:在职场混得开的人,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曾说过:“要知道,没有什么比伟大事业更需要运用心狠手辣了。”
能在社会中混得开的人,往往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既具备过人的智慧,也兼有雷霆手段。
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
他担任首辅时,大明王朝积弊已久:政治上纲纪废弛、贪污盛行,经济上入不敷出、国困民穷。
面对这样的时局,张居正毅然挑起了大梁。
他以雷厉风行的魄力,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举措,就是调整了官员的俸禄。
当时的大明国库每年收入只有二百五十万两,但支出却至少要四百万两。
万历元年,张居正便推出了:“胡椒苏木折俸。”
具体来说,就是把所有在京公职人员的薪资,一律换成了太仓里堆积如山的药材。
明朝俸禄本来就少,此举更是引发了很多官员的不满。
他们联合起来,准备在京城举行示威游行,状告张居正,向皇帝施压。
就在他们准备游行的当天,聚集地却忽然起了一场火灾。
这场大火,就是张居正下令所为。
火灾现场一片混乱,几名官员丧命黄泉,游行也就此作罢。
不仅如此,事后张居正还以聚众闹事为由,把此次行动的领头人全部贬到了京外。
这样的铁腕手段,彻底震慑了政敌。
张居正稳坐高位,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腐朽衰微的大明王朝,也在他的力挽狂澜下,多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
正所谓:“慈不带兵,义不行贾。”
能在社会里混出头的人,往往都心狠手辣,杀伐果断。
因为心太软,是成事的大忌。
你总想着忍让他人,处处留情,便无法披荆斩棘,干出一番成绩。
有了雷霆手段,才能应付各路鬼怪。
想要出人头地,智商与手段缺一不可。
双重人格,是强者最好的铁布衫。
03
  • 海瑞:刚强易折,为人还是要柔软一些。
我们印象中的海瑞,是历史上罕见的清官,是为百姓做主的海青天。
然而在此书中,却能看到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黄仁宇用了四个字评价他:志大才疏。
在做父母官方面,海瑞无可指摘。
明朝俸禄极低,官员们收受贿赂,疏通人情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海瑞却不这样。
他在出任县令时,就坚持自己耕种,养活家人。
对于百姓的诉讼,他也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真正做到了一心为公。
但对于官场之道,海瑞一窍不通。
他为人拘泥礼法,脾气执拗,也因此办错了不少事,得罪了不少人。
曾经有一位高层的官员前来地方巡查,旁人都纷纷跪下拜见。
海瑞却直挺挺地站着,称按照法规不必下跪,闹得别人下不来台。
嘉靖四十五年,他甚至上书直谏皇帝。
在奏疏中,他大骂嘉靖皇帝沉迷长生,不务政事,使得法令失度,社稷不稳。
嘉靖皇帝暴怒,如果不是当时有人说了好话,海瑞可能早就没命了。
正因过于耿直鲁莽,海瑞一生两次被罢官入狱。
不懂阴阳调和,也不会以权术御人,这些特质,注定了海瑞仕途的不顺。
这注定了他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
所以,他可以被捧到台面上,作为官场中的道德模范,却始终不能得到真正的重用。
海瑞,像极了初入社会的我们:
有原则、有脾气、有锐气,就是不懂得委婉、柔和的智慧。
《说苑·建本》里有言:“鱼乘于水,草木乘于时。
鱼借助水的力量才能游动,草木借着季节的变化才能够生长。
很多事情,只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只有学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才能进退有度,游刃有余。
04
  • 李贽:太过鹤立鸡群,就容易被鸡给毁灭。
要说《万历十五年》中最特立独行的人物,应当是李贽。
早在12岁时,他就“口出狂言”,把孔子的某些言论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
成年之后,他更是离经叛道。
他批判程朱理学,强调人有欲望天经地义;
他反对特权社会,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那个保守的时代,还和女弟子往来研学;
他痛批统治者鱼肉百姓的暴行,提倡以人为本,为底层人民谋福。
他一次次地揭穿了那些道学家、伪君子的假面。
而这些言论,也为他招来了祸患。
当儒学正统遭到挑战,文人们便将他归为社会的“异端”。
有人在他居住的芝佛院纵火,把院子烧成一片废墟,后来还以“惑世诬民”的罪名,把他关入大牢。
没过多久,李贽就在狱中凄惨自尽了。
罗翔曾说过:“人性,就是不喜欢被别人批评。
李贽在反抗传统礼教的同时,也挑战了别人的生存哲学。
很多人讳疾忌医,喜欢虚饰的太平,胜过痛苦的真相,喜欢稳定的现状,而不愿冒改变的风险。
所以,当你提出异议的时候,就挑战了别人的底线。
当你鹤立鸡群,自然就会引来鸡群的仇恨与报复。
不是人人都喜欢听真话。
你想做真理的捍卫者,就必然要承受相应的代价。
小心保持沉默,适当缄口,为人处世,外圆内方,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
05
  • 戚继光:别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有没有用。
明朝时期,倭寇时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杀人越货,无恶不作。
朝廷出于安全考虑,派了戚继光前去除寇。
接下来的日子里,戚继光大杀四方。
他率领着戚家军四处征战,与倭寇交手几十次,斩敌两万余人,为社稷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朝廷下达重赏,让他连升几级,官至总兵。
两浙百姓也奉他为战神,自发为他修了生祠。
一时间,戚继光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这一切,在扫除倭患后都发生了转变。
许多官员接连上书弹劾戚继光,说他功高盖主,结党营私。
万历皇帝也借此机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滚回老家。
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就这样沦为平民。
回到家乡后,戚继光入不敷出,生活越发拮据,甚至两鬓斑白之际,连治病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
万历十六年,戚继光病死。
没过几年,戚家军也变得孤立无援,最终被朝廷剿灭。
一代名将,最终惨淡收场。
戚继光的故事,初听不禁令人叹惋,细想却又是意料之中。
作家马伯庸说过:“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的,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如何。
有用的时候你就是功臣,没用的时候你就是小卒。
所以,与人相处最好保持一颗平常心。
被人巴结奉承时,不必沾沾自喜;别人冷漠疏远你时,也不必生气沮丧。
来,是有利可图;去,是利尽人散。
归根结底,都说人性使然。
别低估恶意,别高估关系,你才能在这个粗鄙的世界里保护好自己。
06
  • 申时行:懂中庸的人,往往更好命。
在《万历十五年》中,大多数权臣都不得善终,但唯有一人能从纷争中全身而退。
这个人,就是申时行。
张居正病逝后,申时行临危受命担任首辅。
起初,大家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因为与张居正的高调狠厉相比,申时行显得过于软弱,他个性温和,从不与任何人起正面冲突。
但其实,申时行早已从上任的悲惨下场里,悟出了为官的真谛:
唯我独尊的做派,只会冒犯他人,惹祸上身。
想要为国效力,同时保全自己,需得温润圆滑,兼顾多方利益。
因此,在八年首辅生涯中,他始终谨慎行事、宽厚待人。
有人上书弹劾他时,他没有心生报复,反而在官员考核中对其网开一面。
万历皇帝不上早朝后,他也竭力在君臣之间周旋,一次次化解了危机。
正是这一系列中庸的做法,让他总能化敌为友,平息纷争。
渐渐地,群臣敬重他,皇帝认可他,各方势力在他的调和下暂时休战。
大明王朝,也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份宽厚通融,为他博得了一个好结局。
他得以功成身退,并且活到了八十岁,寿终正寝。
《中庸》一书中写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话说得太满,易招来祸患;事做得太绝,会丧失人心。
中庸,才是最高级的处世方式。
不走极端,不唱高调,中和待人,宽容处世。
收起多余的棱角,懂得以柔克刚,才能永远为自己赢得有利的局面。
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有个高赞回答是:“因为人性从未改变。”
仔细读过这些故事,你就会发现:
每一个决策背后都隐藏着对利益的追逐,每一桩事件的演变都是人性的博弈。
理解历史人物,就是理解现在,理解自己和他人,预测当下和未来。
当你洞悉了人性,也能掌握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来。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洞见新书全网首发
《把自己活明白》
6大维度解码人性,讲透人生智慧
洞见君独家签章+寄语+书签
精美装帧,可阅读可收藏
原价56元,限时5折优惠
洞见读者专属福利价,到手只要28元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抢购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