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前,美国的钢铁工业是全球绝对的霸主,是全世界遥遥领先的存在。
1890年美国的生铁和粗钢产量双双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美国的钢铁工业就成为了全球霸主,并且在全球第一的位置上保持了将近100年。
二战时期美国能够大规模地生产汽车、坦克、轮船和航空母舰,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兵工厂,背后是以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工业、航空工业为代表的强大的工业体系。
1950年,美国的粗钢产量是8785万吨,占全球1.9亿吨粗钢总产量的46.3%
1950年前,日本钢铁工业则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在全球钢铁工业中默默无闻。
日本的现代钢铁工业起步于19世纪末,1900年日本的粗钢产量尚不足1万吨,而此时美国的钢铁工业早已登顶全球霸主。
二战中日本本土钢铁产量最大是1943年的765万吨,即使加上日本控制的中国东北钢铁企业,产量也未能超过1000万吨。
相比美国钢铁工业,日本钢铁工业毫不起眼。
1950年,日本的粗钢产量仅有484万吨,美国的钢产量是日本的近20倍。
谁也不会想到,从1951年起日本钢铁工业通过三次“合理化计划”,仅仅用了30年时间粗钢产量就超过了美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钢铁产量最多的国家。
1890年到1980年,美国一直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钢铁产量最多的国家,美国钢铁工业在全球霸主的位置上坐了近100年!
日本钢铁工业是如何做到用二十多年的时间颠覆这一切的?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基本上是从废墟中起步的。
此时日本钢铁工业在生产技术和设备上与美国的差距十分巨大。
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了日本发展的机会,美国不仅改变了打压日本产业的政策,而且向日本提供了庞大的订单。
日本政府及时把握住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持时机,从美国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日本的钢铁工业,初步实现了钢铁工业的现代化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府的扶持和统一规划是日本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日本政府重点扶植八幡、富士、日木钢管、川崎、住友、神户六家最大的钢铁公司,这些钢铁公司后来都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钢铁企业。
日本政府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规划主要是通过实施三次“合理化计划”,分别是两个五年计划和一个十年计划:
11951~1955年,第一次合理化计划时期。
21956~1960年,第二次合理化计划时期。
31961~1970年,第三次合理化计划时期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时期日本钢铁工业五年共投资3.6亿美元,重点是改造原有设备和工厂, 同时增添部分新设备,以扩大钢铁生产能力, 降低生产成本。
投资重点是对钢铁工业现代化起关键作用的普钢轧钢部门,经过改造后日本钢铁工业的轧钢能力从195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55年的1598万吨。
在此期间, 只有川崎制铁公司在千叶地区新建了战后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于1953年建成投产。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时期日本钢铁工业的投资总额达17.4亿美元,建设的重点是氧气顶吹转炉和大高炉, 并确立日本钢铁工业“大高炉氧气顶吹转炉”的发展路线。此时日本钢铁工业的投资规模超过了英国和西德同期14.6亿美元和13.2亿美元的水平。
在第二次“合理化计划”期间,日本钢铁工业最有意义的操作是引进和发展了氧气顶吹转炉。
氧气顶吹转炉的建设和生产成本低:其建设成本只相当于同样能力平炉的50%-70%,生产成本只相当于平炉的20%-40%
在这个五年计划时期日本钢铁工业新建的产能包括:
建设了氧气顶吹转炉23, 其中投产的13, 年生产能力达485万吨。通过建设,日本钢铁工业的炼钢产能达到2733万吨。
开工建设1000m3以上的大高炉11座,建成投产的7, 最大容积为1657 m3
此外扩建高炉15, 其中四座炉容扩大到1000m3以上。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是十年计划,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建设沿海大型钢铁基地,这也是至今钢铁工业最有竞争力的模式。
日本钢铁工业在这十年共投资90.4亿美元,填海造地建设了多个年产钢1000万以上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
日本钢铁工业在此期间的投资规模超过了西欧煤钢联营六国的总和,其中1970年设备投资达18.9亿美元, 第一次超过美国的17.4亿美元,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钢铁投资国。
1961-1970年这十年里, 日本6家(八幡、富士合并后是5家)最大钢铁公司在靠近工业地带的太平洋沿岸, 竞相填海建厂, 共有八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诞生。
战后日本新建的14个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中有8个是在这10年内建的。
8个钢铁联合企业是新日铁的于界、君津、名古屋、大分, 日本钢管的福山, 川崎制铁的水岛, 住友金属的鹿岛和神户制钢的加古川厂。
除堺厂外, 它们的规模都在1000-1200, 都具有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
这些新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全部都设计了由大型高炉、大型氧气顶吹转炉、先进的连铸设备和连轧机组以及电子计算机控制和管理系统组成的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设施, 都有供原料、成品进出的深水码头和现代化装卸设备。
到了1970年底, 日本已拥有大型高炉62座,生产能力达7605/年;氧气顶吹转炉83,能力达9184/年。
10年内新建了30座大型高炉, 几乎都是2000m3以上的。1970年建的水岛厂第三号高炉内容积达3363m3,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炉。
通过三次“合理化计划”,日本钢铁工业新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钢铁产能,并且生产技术也达到全球领先!
日本钢铁工业从落后到反超,不仅有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支持,也有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因素!
1950~1980年钢铁工业的技术革命
全球钢铁工业开始大规模生产粗钢始于19世纪60年代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西门子-马丁平炉炼钢法的发明。
1900年到1950年,全球钢铁工业用了50年时间产量也不过从2800万吨增加到1.9亿吨。当时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是我们传统印象中“傻大黑粗”的形象。
1950年到1980年,全球钢铁产量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就从不到2亿吨增加到7亿多吨。
全球钢铁工业的产量之所以能在1950年后开始显著加快,得益于钢铁工业的技术革命,而日本钢铁工业趁着这次技术革命的东风崛起并制霸全球的。
钢铁工业在20世纪50~80年代爆发的技术革命,主要内容是:
1、炼铁:高炉大型化、自动化,以及高炉长寿命技术,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2、炼钢技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取代平炉炼钢,连铸取代模铸。
3、轧钢:电脑控制的自动化连续轧钢设备
高炉炼铁技术最显著的进步就是产量的提升,并伴随着成本的大幅下降!
1956年,全球最大的高炉是美国钢铁企业1650立方米高炉,日产量为2000吨左右。
1976年,全球最大的高炉是日本钢铁企业新建的5070立方米高炉,日产量超过10000吨。
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高炉的生产效率就增长了5倍!
高炉的大型化不仅显著增加了产量,而且还通过提高鼓风温度、喷吹煤粉等技术革新显著降低了成本!
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技术是钢铁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诞生的另一项革命性技术。
氧气顶吹转炉技术使得炼钢的时间从原来平炉的几个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生产效率有了革命性的提高。
此外氧气转炉炼钢不需要提供额外能源加热,成本也显著下降。
连铸技术是把一炉或多炉钢水持续注入同一个结晶器,连续不断地拉出钢坯,根据需要切成定尺长度送往成品轧机。相比模铸技术,减少了材料损耗和能源消耗,成本降低的幅度比氧气转炉技术还大!
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技术颠覆了原来的平炉炼钢和模铸工艺,使得炼钢成本显著下降且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大型自动化轧机的年产量可到达300~400万吨,生产效率相比之前显著提高。
1951年至1980年,全球钢铁产量从1.9亿吨增长至7.2亿吨,增长了3倍多。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增长很少(从8000多万吨增加至1.0亿吨),而1980年日本1.1亿吨的钢铁产量则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建设的。
美国钢铁工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日本钢铁工业则完全是新建的。虽然美国钢铁工业在此期间的投资并不比日本钢铁工业低太多,但是投资效率显然远远不如日本。
195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8785万吨,这么庞大的钢铁产能在技术革命发生时不仅没能成为美国钢铁工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了累赘!
日本钢铁工业则充分利用了技术革命的红利,成功实现了对美国钢铁工业的反超。
1980年至今,日本钢铁工业的产量基本超过了美国。
日本钢铁工业不仅直接大量出口钢材到美国市场,而且有力支持了日本造船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工业等产业部门的发展。
日本钢铁工业超越美国的启示
从美国和日本钢铁工业的变迁中,我们需要学到用动态的观点看待产业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产业发展。
技术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掌控的。
正确的做法是接受技术的变化、参与技术的变化,而不是拒绝技术的变化。
当然除了钢铁工业的技术革命之外,商业模式的变化也是日本钢铁工业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前,所有工业强国的钢铁工业都基本依靠本国的原料供应。例如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和德国的鲁尔区都是著名的钢铁生产区域,这些地区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起来的。
5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和巴西发现了大规模的优质铁矿并陆续得到开发。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规模之大,使得其能够充分满足全球钢铁工业的需求,而日本钢铁工业正是以此发展起来的。
日本钢铁工业开创了沿海钢铁基地的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低廉的海运成本,将原料进口成本压缩至最低。
这也是迄今成本最低的生产模式!
参考资料:
1、《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及其技术改造》
2、《战后日本钢铁工业》
3、《日本钢铁工业地理》
4、《日本钢铁工业》
5、《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史话-宝钢二期成套设备制造》
····· End ·····
▲原创书籍《大国锁钥》现已出版!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虎嗅/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新闻/ 
喜马拉雅/雪球/ 腾讯新闻/凤凰新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