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4月16日,《明报》发表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副院长杨仕名先生观点文章,以下为文章全文。
央视网在今年3月发布了一套“爆款”宣传片,由AI生成画面,央视网数字人小C配音。片中把中国多个省市以AI画面呈现其山河之美、风物之茂、人文之灵,令人目不暇给。产品完成度十分精美,由于画面丰富,观众一次肯定看不完,再次观看一点问题都没有。34个省市, 200多张地标图片,完美呈现一次AIGC对营销的助力。如果是以传统插画师来制作,效果不一定比不上,但需要花费的时间肯定长很多。
(图片来源:线上)
科技影响营销
近日新质生产力受到很多关注,新质生产力是指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它具有高效、智能、可持续等特点。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在营销上也是可以应用的,特别是在新的技术如AIGC 等,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增强营销效果。

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受众在媒体上的时间愈来愈碎片化,传播信息的渠道必须既多又广。长年累月接收各种营销信息,消费者本身心智也愈来愈成熟,对购物决定会变得更理性,更重视性价比,更留意其他用户的评价,决策链条更长,信息需求更多。但同时品牌仍然是自身价值观的呈现,也是一种对外表达自我的方式。所以消费者都希望能有个人特色的,与众不同的体验。个人化的营销,所谓千人千面是营销人一直以来的追求。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其著作 Marketing 5.0(2021)和Marketing 6.0 (2023)都有提到营销科技对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营销已由1.0演化到6.0,从简单需求到利用以人为本的技术;在顾客的旅程中创造传播、交付和增强顾客价值。营销需要从提供更多变成提供更好,从粗放计划转变为精准运营。AI 以及其他相关科科技例如区块链,Web 3.0,XR等都可以在细分客户,洞察需求,跟进订单进展,改善体验,传达信息,维护客户关系上给营销人带来各种各样效率以至效能上的提升。
AI赋能营销
文首提出的央视网个案很清楚的展示了AI 在推广上的应用,文案写作,音讯和视频等的应用在铺天盖地有关Open AI的Chat GPT、Sora 的讨论中也已经震惊了很多圈内圈外人士。当然还有很多供货商,例如微软的Copilot,谷歌的 Gemini,百度的文心一言等。除了这些之外,有一些是比较专门性的应用,例如商汤, 旷视和云从科技在人脸识别技术上的突破。百度、迅飞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也有很大的进展。然而AI赋能营销,不应该只集中个别的功能,而是需要从更大范围去考虑,因为营销是一系列工作的结合,目的在满足消费者以至客户理性和感性的需求,同时品牌从交易中能够获利,这才是真正双赢的营销。
总括来说,人工智能在营销上能有以下贡献。
1、自动化营销——例如:自动通过社交媒体监测或其他收集信息途径,按已定下的准则为潜在客户评分,建议相关跟进措施,分配资源和人手,根据客户特点和需求发送电子邮件。而且AI还可以通过从实际成果中学习并修正预测模式。
2、个性化营销——例如:向客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或服务,创建个性化的广告和电子邮件,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等。
3、提高营销效率——例如通过分析数据来识别趋势,提醒营销人要注意的趋势变化或数据上的突发变动,让营销人的决策更实时。如果要作出测试的话,亦可以有效控制测试范围,更快速分析结果,减少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把传统的A-B Test变成更多场景,或者加快得到有用的信息,真正做到小步快走的理想。
4、创造新的营销机会——人工智能可以加快产品开发,通过不同组合优化产品设计和开发,更快得到实验室或市场的真实反应,从而更好的评估市场潜力,及调整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包括在渠道开拓方面,一样可以更快尝试不同组合,一方面降低进入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又扩大成功的机会。
真正使用AI时,营销人需要了解不同消费者和客户在每一阶段的需要,提供信息让他们可以往前推进,最后成功达成购买。典型的消费体验过程:Aware了解、Appeal吸引、Ask问询、Act购买、Advocate拥护。B2B客户也有相应的体验过程:认识、分析、评估、决策、 实施、售后。这些都可以作为营销人分析本身业务时的参考。通过列出每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细节,参与的人员以至供货商或其他协助单位等。每一阶段体验的痛点与利益点,有什么问题需要处理,然后再去看AI如何能够解决问题,而非盲目把AI搬进来。
上文已经提及到消费者不会只以理性来决定购买,就算是B2B 的客户也一样,一样会受到如供货商名气,行业地位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做到千人千面,能真正触动消费者和客户内在感受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化是必须的。AI本身没有感受,但营销人有。黄老吉在2023 年与百度合作,利用AI生成模拟高考卷,学子们可以在网上自行测试,有意思的是黄老吉把考卷送到大山中,让教育资源比较贫乏地区的学子们能多一个练习的机会,助力他们圆得考上好大学的梦。一张模拟试卷不一定能帮到多少,但那份心意,尤其高考是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深刻的记忆,看到这个推广时都会心中加添暖意。笔者讲课时,这个小小的案例比很多特别丰富,特别琳琅满目的推广反而得到学员更多的青睐。原因就在于这个个案与文首说的央视网AI我中华一样,都能让人产生激动的情绪,也都是AI和人同时协作的成果。
(图片来源: 线上)
营销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只要生意在,就是不断的沟通和完善的过程。营销人了解完美不可得,但要力追完美。就像以前说的互联网思维中有关“迭代”的意思是一样的,不断更新,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现在世界变化急速,不可能等到完美的产品才推出市场,但可以在市场真实的环境下快速收到反馈意见,更新优化,推出更切合当下需求的产品。营销人要有这个准备,而AI的快速反应和计算在提升更新速度上自然是很大的帮助。
营销人与AI共处要记住以下3 点:
1、技术很多,但技术本身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当找到场景让技术去解决问题时,技术才会变得有价值,重点在找到应用场景。
2、聪明人可以给你好答案,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提出好问题。营销人要学习如何问问题。
3、AI不会影响真正营销人的生存,反而更突出营销入的重要性,因为营销人要负责了解问题,引导AI做分类,批准其作出不同的尝试,最终有些决策是要营销人去处理的。营销人不会没有价值,反而可以思考的是当AI 成为每家公司做营销的标配时,营销人本身的能力才是真正致胜的关键。
营销新4P
在1950年代,麦卡锡(E. Jerome McCarthy)提出了营销的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被 Philip Kotler放进其营销的经典著作中,基本上营销圈里没人不懂。可是4P这分类有一个最基本的缺憾,是因为它只包括营销的工作,却没有把真正营销的理念—满足消费者需求放于其中。如果只聚焦在做什么,忽略了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这初心,别说在今天,就算在以前的环境里也是走不通的。各个经典的失败个案,或者周遭小店小生意没法持续经营都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到了1990年,Bob Lauterborn在 Advertising Age里的文章就建议把4P改成4C,产品变成Consumer消费者/客户(需求),价格变成Cost(消费者/客户需要和愿意付出的)成本,分销变成Convenience (给消费者和客户提供最大的)便利,最后是单向的推广变成Communication(双向的)传播。4C模型从消费者和客户出发,很好的把理念与工作联结一起,笔者发现就算到最近一两年网上还是有专家或者企业奉为圭臬。
4P没有错,只是不够完整。4C很好地提升了整个框架,特别适合当时已发展了30多40年的营销环境。转眼又过了30多年,有了AI的赋能,营销的要求已经不一样,可以有新的一套4P。其实笔者在疫情前的公开分享中,有提出 2P,疫情3年又扩充到3P,可是到现在AI赋能下的营销已经有了新的4P,即预测(Prediction)、准确(Precision)、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和完美(Perfection)。
  • Prediction预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
  • Precision准确:精准定位和细分目标客户,提供合适的营销服务。
  • Personalization个性化: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和需求,量身定制营销内容和策略。
  • Perfection完美:追求营销的完美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
预测和准确是AI工作的基础,也是目标营销 (Target Marketing) 的必须,通过有效的预测才能更好分配资源。个性化是更进一步的进到消费者内心,给他独一无二的体验。最终营销不能自满,要不断更新,力趋完美。
新4P开拓了新的要求和准则,也是营销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
1. Kotler, Philip et al. (2021) Marketing 5.0: Technology for Humanity, Wiley.
2. Kotler, Philip et al. (2023) Marketing 5.0: The Future is Immersive, Wiley.
3. Lauterborn, Bob (1990), “New Marketing Litany; Four P’s passe, C-words take over”, Advertising Age, Oct 1990.
4. “操盘手必读 | 揭秘爆款从0到1, 央视网《AI我中华》不仅赢在AI”, 央视网, 2024-03-19.
5. “一套AI的卷子和39个娃子”, tvcbook.com, 2023-06-07.
点击下方港大ICB公众号,右上角添加星标🌟,随时获取最新活动、前沿观点、校友动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