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良兵
物联网智库 原创
5月14日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园区荟总编辑、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谢良兵,做客《智能物联2.0:行业应用新篇章》直播栏目,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新型园区“新”在哪里?AIoT如何助力产业园区的智慧化与绿色化?》的主题探讨。
以下根据直播访谈内容整理:

物联网智库视频号可观看直播回放

产业园区的崛起:经济转型加速器

智次方:为什么产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能量会如此巨大?其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谢良兵:在探讨产业园区的重要性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产业园区,早期被称为工业园区,是工厂和企业集聚的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园区已发展为涵盖多种产业的集聚区,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力量。
中国的产业园区起步于改革开放后的深圳蛇口工业园区。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数据显示,全国开发区总数约为2,543家,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多种形式。这些开发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预计到2025年,中国大陆地区的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将突破62亿平方米,这一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近年来,各地区对产业园区进行了整合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些开发区中,还存在着所谓的“园中园”,比如亦庄开发区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大数据产业园区以及小米汽车、新能源车产业园区等,这些以特定产业命名的园区在中国已有超过2万家。根据Wind机构数据测算,预计到2025年,全国产业园区的总建筑面积将突破62亿平方米。这一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中国的特色。
产业园区在中国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据统计,产业园区对地方GDP的贡献率约为25%,在制造业领域,超过90%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这些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内。大约十年前,中国面临着工业园区与居住区分离导致的不平衡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8至2009年间,市场上出现了“产城融合”的概念,即在传统工业园区中增加住宅区、医院、学校、公园等生活设施,使开发区更像一个小型城市,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根据2022年数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国家GDP的贡献率达到了12%,而国家级高新区在2023年的数据则显示,其对国家GDP的贡献率为14%。这些数据表明,产业园区在地方经济中的贡献尤为显著,有些地区的GDP贡献甚至高达70%至80%。国家级高新区聚集了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60%的科创板上市公司。
可以说,产业园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石。
产业园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集聚特定类型的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2.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进步。
3.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
4.产业园区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了民生问题。

新型园区的“新”

智次方:现在大家都在谈“新型园区”,所谓的“新型园区”到底“新”在哪里?
谢良兵:在业界,我们通常不使用“新型园区”这一概念。我理解您所指的新型园区,可能是指与传统工业园区或产业园区相对的概念。目前,我们正不断强调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新型园区,按照我的理解,可能正是未来园区发展的一个方向。基于此,我认为新型园区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新兴园区的“新”首先体现在其驱动模式。利用AIOT技术来构建智慧园区,其中包括了园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新型园区的另一个“新”在于其发展目标,即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倡导低碳或零碳园区的概念,也就是园区的绿色化。
这两个“新”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呢?智慧化是绿色化的基础,而绿色化则是未来智慧化园区的一个显著特征。
进一步来说,新型园区的概念可以扩展为三个核心要素: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这三者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去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强调了要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其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从1979年我国第一个开发区成立至今的多个阶段。目前,由于园区主要使用工业用地,全国工业用地市场正在持续降温,供地成交量和数量均在明显下降。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拿地规模同比下降了12.4%。这表明,我国产业园区已从十年前的高速发展阶段,即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
在存量时代的转型过程中,园区不再仅仅是开发的概念,而是转向了运营的概念。业内有一句话说,产业园区现已进入“运营为王”的时代。新型园区的必要性在于,它体现了园区如何更好地运营,这是我们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新型园区的特点正是我们之前讨论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智慧园区的进化:从概念到实践

智次方:产业园区的智慧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最终要实现怎样的效果?
谢良兵: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智慧园区和低碳园区本质上是相通的,智慧园区的概念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低碳园区。智慧园区简而言之,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来实现园区在环境、能源、交通、安防、招商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城市。
智慧园区的发展包含五大要素

首先是
互联网基础设施
,许多园区会建立局域网和数据中心,这是智慧园区早期的基础设施;

其次是
智能化设备与感知系统
,如摄像头和传感器,用于监控园区环境和控制人流、车流;

第三是
大数据分析
,目前许多园区已将其应用于招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招商策略;

第四是
人工智能算法
,这是智慧园区发展中的一个高级层面,需要不断完善;

最后是
平台与服务
,这是在所有基础设施建成后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方面。
我国在2000年左右,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开始有了智慧园区的概念,但主要是一些设备的数字化。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推动加速了智慧园区的发展。虽然智慧园区的相关政策不算多,且分散在不同的发展规划中,如202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同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通知》,都间接提到了智慧园区的建设。
《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智慧园区的内容:建设绿色生态园区。支持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入驻。加快产城融合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在国家高新区投资建设信息化等基础设施。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通知》中关于智慧园区的内容:推进智慧办公、智慧园区等建设,加快建设推广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跨企业、跨区域、跨行业集成互联与智能运营。
智慧园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智能化,即万物互联的全面智能化,集成化,将虚拟与现实的应用场景无缝集成,并确保安全性与适应性。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满足生态、生活、生产的需求,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智慧园区的市场规模相当大。据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市场规模可能超过2200亿元,甚至有预测称未来两年内可能超过3000亿元。从中国的招标网统计到的实际数据来看,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公开的智慧园区项目中标数量达到325项,显示出市场的潜力。尽管如此,真正实现智慧园区的案例并不多。一些小型园区可能通过试验性项目实现了智慧化,如华为利用其自有系统可能实现了智慧园区的概念。但大多数园区仍在发展中。一些地方政府,如重庆,已经发布了智慧园区的评价标准,并提供高达500万元的项目补贴,以鼓励智慧园区的发展。深圳、成都、福建、山东、湖南等地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和规划。
有些园区可能只是标榜自己为智慧园区,而实际上智慧园区的实现需要更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智慧园区的未来:应对挑战

智次方:产业园区的智慧化和绿色化还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哪些主体参与其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谢良兵:智慧园区的发展目前处于第三阶段。
起初,园区的智能化是单点的智能化,主要分散在物业管理、停车系统、监控、环境监测和安防等方面。
随着技术的进步,园区开始通过服务平台将这些单一的智能化系统进行串联,形成了更加综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目前,智慧园区正处于全数字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将这些单一的智能化应用场景通过服务平台或物联网技术进行串联,实现全要素聚集和场景化数字化、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智慧园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得以加速。智慧园区听上去像是一个很专业的概念,它与普通民众熟知的智慧城市概念息息相关。智慧园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选作试点,如海淀区的城市大脑可能会选在中关村科学城这一产业园区内进行规划和实施,率先实现数字化和智慧化,以期将智慧园区的成功模式复制推广至其他园区,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
然而,智慧园区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1.产业政策的分散性
过去几年,虽然出台了多项与智慧园区相关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分散在不同的规划和纲要中,缺乏集中性和针对性,导致智慧园区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标准。
2. 国家统一标准的缺失
智慧园区还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以重庆为例,该市制定了自己的行业标准,使得当地园区能够根据这些标准进行建设和设备配置。然而,全国范围内缺少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目前,虽然存在一些行业标准,但它们通常只关注特定领域。
2020年,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慧居住区分技术委员会、中关村乐家智慧居住区产业技术联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青岛亿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智慧产业园区评价标准》,这是行业首个与智慧园区相关的行业标准,但它侧重于绿色和低碳方向,并且与建筑标准相关。
2021年,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这是一个针对化工园区的行业标准,因为化工园区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需要特殊管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飞企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制定了《智慧园区技术标准》,这是一个更侧重于技术领域的标准,它融合了信息和通信技术。
此外,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开发区协会和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共同牵头开展研编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侧重于双碳和零碳领域。
由于缺乏国家级的统一标准,智慧园区的定义和建设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地方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时缺乏明确方向。这可能导致园区建设呈现出碎片化和拼凑式的特点,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的智慧园区。
3.产业链的碎片化
智慧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规划和设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中游的数字平台提供商、硬件终端制造商以及大数据运维公司,以及下游的园区运营商、资产管理方和最终受益的企业用户。
在这个产业链中,不同企业专注于各自的领域,有的专注于上游的规划和设计,有的专注于中游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硬件供应,还有的则专注于下游的运营和管理。然而,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不同企业之间提供的解决方案趋于同质化,缺乏明显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
4. 智慧园区意识的不足
智慧园区的建设意识目前尚未在所有相关方中形成共识。由于缺乏国家标准,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智慧园区的发展方向上感到迷茫。在这种状态下,智慧园区的建设往往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响应,而不是主动的规划和推进。一些地方可能将其视为一种形象工程,仅仅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而非真正理解和实施智慧园区的核心价值。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明确智慧园区的定义和建设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并发布国家层面的智慧园区标准,为各地园区提供明确的指导和目标。这将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地方和企业的建设意识。
其次,在技术层面,需要促进不同解决方案和技术的融合。参与智慧园区建设的各方应共同努力,实现技术的整合和优化,以提供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
最后,企业和政府之间需要加强协同。由于智慧园区通常由政府主导,园区管理委员会或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需要考虑如何使企业的需求与政府的规划相一致。企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以促进智慧园区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解决智慧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其朝着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技术提供商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通过顶层设计、技术融合和政企合作,可以逐步克服现有挑战,推动智慧园区向更高水平发展。

智慧园区:打造高效低成本的产业生态

智次方:除了补贴政策外,真正做智慧园区的驱动力是什么?
谢良兵:智慧园区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集成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我们之前写过一本书《产业微城:区域经济创新型助推器》,其实“产业微城”的概念,实际上是小的智慧园区的概念。
例如,服装产业的小作坊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设备的季节性闲置和需求高峰期的设备不足。在“产业微城”的概念里,智慧园区通过建立共享工厂,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共享工厂根据园区内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合理配置设备资源。企业可以按需租用设备,避免了淡季时设备的闲置和旺季时设备不足的问题,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智慧园区还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小企业带来的环境治理难题。通过将分散的小企业集中到智慧园区内,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环境监管和治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污染排放。
智慧园区的另一个优势是通过智能化的市场营销和订单管理,帮助企业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计划。例如,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淘宝服装企业提供订单预测,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减少库存积压。
我们所讲的小范围内的智慧园区,其实可以套用产业微城的概念。
总的来说,智慧园区通过整合上游的规划设计、中游的技术平台和下游的运营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发展平台。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