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教材改版”的风又吹到了家长圈。

这个话题,我记得一两个月前就有人在说,没想到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尤其是语文,据说改动很大,“一半都是新的”,还用上了“面目全非”这样的词来形容。

这得改成什么样?大宝马上就要升小六,正是小升初的关键阶段,他能适应得了吗

小学阶段语文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我也比较重视,于是去查了查。

结果却
没有查到太多有效信息
——

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文件,网络上的消息大多来自于一次研讨会
(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
,相关人士在会上表示:

“当前,新教材还在紧锣密鼓编写中,预计要在今年秋季可以投入使用。”
我又问了几个业内的朋友,几个人说的大差不差,都说教材确实要改,而且是所有学科都要更新,更新的依据则是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

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实锤”了。

于是我又问了问老王。刚好,他这几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得到了点“消息”。
这个新朋友,就是曾经线下课超抢手的海淀黄庄语文教师、后来名扬京沪家长圈的大语文名师、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姜天一,姜sir。
(没错~就是那个带着小Q,帮无数孩子完成了“中国通史”启蒙的姜sir~)
二人聊了不少语文学习相关的话题,其中就包括“教材改版”。
听完他们的聊天内容,我思路清晰了不少。
最后,想到的还是那个关键词——文化自信
早在两年前,我就写文章分析过2022版语文新课标。
其中,明确增加了文化相关的内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那么,无论教材怎样改版,一定都少不了相关的“载体”。
看到这,有丰富陪读经验的同学们肯定意识到了——这部分,不就是让孩子格外头疼的古诗文吗?
想要帮孩子“缓解头疼”的同学们,今天晚上18:00,一定来直播间听姜sir分享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窍门
怎么应对即将投入使用的新教材?如何“拿下”古诗文?赶紧点击下方链接预约,准时到直播间来解锁答案吧!
下面,我就好好和大家聊一下,怎么才能让孩子学好古诗文。
孩子一学古诗文就头疼?
孩子在学语文时,
为什么
一遇到古诗文,就格外头疼呢?

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理解自己在学什么
古诗文“距离太远”
之前有个很火的话题,大意是“小时候背了那么多古诗,长大了才知道它们有多美”
比如诗仙李白,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
他眼中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他口中的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身处的高楼,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他笔下的自己,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也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会觉得李白无处不在。他会和我们一起遥望瀑布、临江登高,也和我们一样,意气风发过,孤寂落寞过。

这种隔着时间与空间的共鸣感,甚至也被李白写到了诗里——“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那么,这样的感受,孩子会有吗?

很显然,答案是没有。我们和李白之间的代沟被年龄抚平,孩子和李白之间的代沟却深不可测。

举李白的例子是想说,因为缺少阅历,孩子们很难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内涵(那些愿意花时间去背诵、去感受古诗文的凝练和音韵之美的娃,已经非常难得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古诗文在孩子们的生活里并不“流通”,它们太遥远了。
古人遣词造句的方式太远,古人描绘的生活场景太远,加上他们普遍含蓄的表达方式,都让孩子看见古诗文的时候,总觉得隔着一层纱。
同样有“鸡”,“故人具鸡黍”哪有“鸡你太美”有意思?

当认知无法与遥远而模糊的古诗文衔接,孩子们就会觉得古诗文学起来又难又无聊。
古诗文“不成体系”
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几千年间积淀下来流传到今天的古诗文,都是难得的经典,它们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具有十足的内涵和美感,在孩子眼里却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不成体系

不过,这不是古诗文(或者说古代文学)本身存在的缺点,而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之下才出现的问题:它们总是碎片化地呈现在语文课本之内,让孩子难以整体把握。
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孩子古诗文学不好,都逃不过这个原因:头脑中没有成体系的概念。
什么是体系?所有的古诗文,都应有各自专属的位置,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
横向上,
有同时代的大背景和不同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

纵向上,
对应着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等不同的文学史分期
,具有着文学的传承性。

从上古神话到先秦诸子百家,从秦汉辞赋到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唐传奇到宋词、宋话本,从元曲到明清文学……
孩子们如果能掌握体系,就能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加深记忆,提升认知

然而现实情况是,孩子们在课本里学到的都是碎片化的古诗文知识,只能晕头转向地逐字记忆、“背诵全文”,很难形成整体认知,只会“越背越多,越学越混乱”。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在接触古诗文时,形成整体认知,更加有效地积累知识呢?

这就需要“大语文”的力量介入了。

大语文的“君臣佐使”
这些年,大语文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想学好语文,绝不能只拘泥于“写字造句、背诵全文”,而是要打破学科的边界,拓展交融
文学、文化、历史、艺术
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文史不分家”
但是也有很多家长并不认同大语文的概念,反而觉得,文史故事古人八卦没少看,孩子却没有形成那个“体系”,反而听了个热闹就忘了,还不如踏踏实实背诵全文呢!

针对这一点,姜老师在视频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重视大语文的培养,但不能把大语文学成“大历史”,语文学科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文”上。
学习古诗文,当然要了解对应的历史以及作者的背景、创作故事等,但是,归根结底,孩子还是要侧重于文本本身去学习

那么,这个“侧重”的程度该怎么拿捏呢?

这里,我借用中医制药配方的“君臣佐使”理论,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君臣佐使”,对应着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味作用不同的药,它们同在一张药方之内,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君药:文本、文学、文化
所谓的“君药”,指的是“针对病因或主症的主要药物”。

学习语文,主要的“病症”自然是语文本身,所以学习大语文的重中之重,依然是学“文”。
大家都知道,现在孩子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已经是古诗文“强化”过的版本了:小学古诗文增加到128篇,入选古诗文的数量比原来增加了近80%;初中古诗文比原来增加了51%。
至于还没有投入使用的新课本,现在我们没有具体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古诗文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这种情况下,学生要更加重视文本,不应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肤浅层⾯上,而是需要深入了解⽂本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要
有针对性地提高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量,在经典阅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此外,
还要以“文化”为目标努力,滋养出深厚的底蕴

这时再学以致⽤,才算是如臂使指、随心所欲,不会出现“空有华丽辞藻却言之无物”的空心感。
正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所言: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臣药:历史背景、古人生平
臣药,简单来说,就是辅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在中医方剂学中,它有两种作用,一是帮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在大语文领域,
臣药就是学习历史和古人生平
,同样有两种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帮助孩子理解文本,理解文化。
在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古文里,藏着古人一生的悲欢与起落,一举一动之间,是古人赖以生存的义理和哲学。

无论是庙堂之上的朝政风云,还是江湖之中的市井百态……古诗文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是华夏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个作用,自然是对历史学科本身的作用。
说得近一点,历史学好,小四门可以少操心一门;
说得远一点,即使以后不学文科,多了解历史知识,也可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佐药:让趣味性打败无聊
佐药,配合君药和臣药辅助治疗病症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消除二者带来的“副作用”。

那么,对应大语文的学习,孩子体会到的“副作用”,就是学习不易理解的文史知识时感受到的疲惫与无聊,
需要适度的趣味性来辅佐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实际上,航行在学海中,也能以“乐”作舟,只看孩子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如果枯燥的知识点能变得妙趣横生,孩子就能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战胜知识点的“副作用”,更好地吸收、品味、总结所学内容。
使药:领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怎么理解使药的“使”?如果只说中医,它的作用是让其他药的效果直达病灶,以及调和各种药物之间关系。

它是使者,是引领者,也是调和者。
在大语文学习中,谁来扮演使药的角色?

答案很明显——老师,一个经验丰富、能快速找到孩子学习痛点的老师,一个能够平衡文史知识和趣味性的“领航人”。
每次聊到这个话题,我都会非常痛快地“认怂”——大宝的语文,尤其是古诗文这部分,学经管出身的我真是帮不了一点点。
因此,每次有专业人士出现,我都会抓住机会仔细了解,看看是否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如果有,就赶紧把理论转为实践,并推荐给大家。

好消息是,这次姜天一老师不仅会在直播间为大家分享自己多年积累下的语文教学经验,还带来了他精心打造的视频课——《讲给孩子的古代文学》
姜天一《讲给孩子的古代文学》
(适合年龄:6岁以上)
《讲给孩子的古代文学》以历史发展为脉络,跨越整个古代文学发展史,带着孩子们按照时间轴一路从古至今,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见文,见史,见文学的积淀和演进,也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对古代文学有了整体的认知,孩子们就能够高屋建瓴,将校内的碎片知识梳理成体系;
有了姜老师对名作名篇的独特导读,孩子们就能更快地找到兴趣,举一反三,将校内的文学常识和校外拓展知识联动起来!
想知道《讲给孩子的古代文学》还能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今天晚上18:00
,一定要到直播间来听听姜老师的分享哦~

下面,我会简要给大家总结一下,这门课能帮到孩子的两个方面。
《讲给孩子的古代文学》
到底好在哪里
帮孩子构建古代文学“抽屉”
在与老王聊天时,姜老师提到了“抽屉理论”。
说白了,就是将课本中碎片化的古诗文知识整合,形成体系化认知。

这里的“抽屉”,可以理解为一个“五斗柜”——

几个抽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的文学史框架,方便孩子将知识收纳其中,随时取用。
古代文学史不能完全等同于古代历史。
与单纯的历史相比,文学史更加注重
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活动,强调的是文学的发展过程

因此我们能看到《讲给孩子的古代文学》中,并不是一个朝代独占一个篇章,而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和明清六个篇章,跨越3500年历史系统讲述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经典作品。
这就是《讲给孩子的古代文学》这套课程,侧重“文”的表现。
当然,话说回来,理解古代文学同样离不开历史本身。

因此,考虑到大部分学龄前的孩子(和一部分小低年级学生)对古代历史进程并不了解,姜老师在六个篇章之前还设置了一个“蒙学”篇
,方便孩子们在脑海里快速形成
五斗柜的“柜体框架”

比如,从《朝代歌》切入,用几个课时讲清中华上下五千的接续和传承,让孩子对历朝历代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比如,借《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古典蒙学经典,带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拉近孩子与古诗文的时空距离。
有了“柜体”之后,再开启先秦文学、秦汉文学等篇章,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又一个抽屉。

抽屉里放置的“物品”,当然就是古诗、词、曲、散文、小说等不同文本啦!

有了这样一个五斗柜,孩子再接触到古诗文相关的新知识,就可以及时整合,有意识地放置到对应的抽屉里。

比如,如果一首词的作者出生于宋朝之前,词的表达手法很婉约,主要写女性的美貌、服饰和她们的离愁别恨,孩子就会知道,这很可能是“花间派”的词人。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古代文学认知的加深,孩子们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偏好。

这时,如果想要拓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只需要自己找到对应的抽屉,有针对性地探索新内容
即可。

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这套视频课的第二个突出作用:

作为“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导读课”,带孩子回归文本,认识经典。
带孩子认识古代文学经典
所谓导读课,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对经典作品的推荐。
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典数都数不清,孩子时间有限,该如何取舍?

不必担心,姜老师已经帮大家挑选好了。

210+篇精选作品,有神话寓言,有历史散文,有诗词歌赋,有话本杂剧,也有小说传奇。
这些内容里,有历朝历代的代表性文学成就,有各个时期的经典文本,主打一个兼容并包、体系完整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会苦恼一件事——想让孩子接触古代文学,却不知道该看什么作品。
有了这样的“导读课”,相当于拿到了自带讲解的书单,挑选作品这个让人烦恼的问题,迎刃而解。
导读的第二层含义,是“辅导阅读”。
整套课程在以朝代为脉络的同时,以具体朝代的文体为维度,以代表性文学成就的文本为核心,有大语文的“大”,也有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强调的文本解读
不同的风格流派、各式各样的形式技巧……从认识到理解,从赏析到应用,姜老师不仅能帮助孩子掌握古诗文知识,还有能帮他们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比如讲到唐朝文学这个大篇章时,姜老师讲了各种主题的诗作的特征和代表作。

如果孩子能完全掌握“分类技巧”
,像下面这样,试着把边塞诗的几首代表性作品写在一起,是不是就有了满分作文的影子?

报国是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报国是杨炯 “宁为百夫长”的担当;
报国是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潇洒……
除了以上两个突出作用之外,姜老师一直以来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也是这套课程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之一。
被姜sir“圈粉”的家长和孩子们
一个团队小伙伴告诉我,她很早就知道姜老师。他讲课时“四两拨千斤”、用简单类比引发孩子兴趣的风格,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套视频课里,姜老师仍然是同样的风格。
比如讲到《出师表》,他让孩子去想象,诸葛亮并不是需要刘禅去管理的臣子,而是一个爱操心的妈妈
而《出师表》的内容,就是妈妈要出远门之前,不放心平时不太努力、有点小缺点的孩子,于是他拉着刘禅的手,留下了一系列想要叮嘱的话。
“第一段讲什么?妈妈把孩子叫过来,肯定要说,现在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学习情况很紧张……”
大家都知道《出师表》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他一个简单的类比,就让孩子想到了自己,产生了兴趣。
而且,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灵光一闪”的细节贯穿了整套课程
《讲给孩子的古代文学》一共172节,每一节都既有趣又“有料”,有文学,有历史,又有恰到好处的故事,非常适合作为孩子进入古代文学世界的“路引”。
孩子被引领入门之后,可以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再去有针对性地拓展相应知识,填充抽屉。

最后再回答一个各位同学每次都很关心的问题:课程适合什么年龄的孩子?
我的感受是,小学到初中都可以看
如果理解能力够强,幼小衔接阶段的娃也可以开始接触“蒙学”,但配套讲义可能没办法做好(蒙学篇讲义有拼音,但也有一定难度,其他篇章讲义没有拼音)。
好了,课程就先介绍到这里。如果同学们想让娃体会到古代文学之美,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或者想要了解更多课程信息,get首发优惠今天晚上18:00一定要到直播间来,听听姜sir本人怎么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