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机交互的“新物种”,电子外后视镜(CMS)赛道还没有开始“内卷”,就已经遭遇新的“危机”。对于车企来说,过高的搭载成本,倒逼思考如何充分复用现有硬件。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包括理想、智己在内的不少车企,已经在尝试新的方案来解决CMS增强视野盲区感知的核心功能,并且性价比更高。
去年,随着理想MEGA上市,新增HUD数字后视镜影像功能成为市场关注焦点,通过借助现有智驾感知硬件和HUD交互,通过直接调用环视/侧视摄像头,在驾驶员拨动转向杆的同时,通过HUD显示转向盲区的图像,实现类似CMS的部分盲区显示功能。
目前,理想旗下的多款车型都开始陆续OTA这项新功能,也被视为HUD上车在传统功能层面的一次创新。尽管相比于CMS的图像显示清晰度有很大的差距,但实现了低成本的功能落地。
而在去年9月,智己汽车IM OS 2.3.0推出的全域数字视野补盲功能,基于“场景标签+融合感知+MR增强显示+图像算法”,在现有硬件(摄像头+显示屏)的基础上实现主驾大屏显示盲区路况,覆盖A柱、侧后以及后视野补盲。
比如,在雨夜模式下,由于传统后视镜视线受限,两侧盲区影像会实时在屏幕显示。同时,针对低速大转、低速右转、高中速行驶及变道等场景实现补盲。此外,车主也可以通过打转向灯、拨动右侧滚轮来激活这套盲区影像系统(类似360全景升级版)。
目前来看,类似的功能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激活场景和车速),无法实现类似电子外后视镜的全域功能应用,但已经可以解决不少盲区刚需。
众所周知,电子外后视镜相较于传统玻璃后视镜的优势在于,对于驾驶员来说,相比过去的视野更好,盲区更小,尤其是雨天、夜晚等特殊驾驶环境下,并且可以降风阻/风噪并提升续航(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来说)。
这其中,降风阻/提升续航的优势,在当下新能源车型普遍不存在续航里程焦虑的背景下,已经不是刚需。而对于特殊路况场景,高阶智驾的技术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CMS所需功能的现有车端硬件复用。
相比而言,CMS厂商的(基于摄像头)视觉感知能力,反而不如智驾系统供应商。同时,随着交互而非纯显示需求的增加,后者的优势反而更加明显。
目前,行业内已经量产上车和正在开发的电子外后视镜系统,主要是通过外部单独CMS摄像头(集成于传统后视镜位置)采集图像,通过数据处理后显示在舱内的独立显示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集成类似盲区预警、障碍物提示等辅助功能。
此外,在法规层面,2023年7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的《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GB15084-2022)也对上述独立的电子外后视镜系统设定了很多技术标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额外的方案落地成本。
同时,对于核心部件和系统集成供应商来说,电子外后视镜还涉及包括动态图像处理、显示屏设计、智能化、功能安全、视野仿真等多方面的研发投入,难度不小。
目前,行业内也有数家供应商陆续公开拿到不少乘用车项目前装定点;不过,考虑到对于终端车企来说,额外增加的硬件配置成本,在实际落地车型上,却仍以顶配和选装为主,最终上车交付规模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供应商来说,这是一个增量生意。但,不管是传统方案,还是类似金脉今年首次推出的新方案,这套独立系统的上车,依然逃不开额外的软硬件成本。
尤其是电子外后视镜还涉及到车企的多个部门,包括内外饰、座舱及智驾相关开发体系,同时在车端计算平台还处于升级迭代周期,CMS的电子架构也处于变化之中。
比如,在CMS产品线,德赛西威目前提供包括独立控制器方案,控制器集成显示屏方案在内的多种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未来的技术方向还将走向集成化,包括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进行功能融合的趋势,以及控制器、摄像头、显示屏等不同部件的复用。
而在麦格纳公司看来,一套完整的CMS系统成本还非常高,是传统镜子的3到5倍(短期来看,选装会是市场的主流选择)。同时,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硬件性能问题。
实际上,该公司此前也推出过一套CMS的折中方案(ClearView),基于传统的流媒体内后视镜,可同时显示三个摄像头(左中右三个视角)视图。这意味着,可以减少至少两个独立CMS显示屏的额外成本。
而对于CMS而言,由于属于新生事物,无论是产品方案成熟度、技术路线、软件算法还是用户体验,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同时,不同赛道玩家(尤其是对硬件理解不到位和软件能力偏弱的)的进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市场的口碑积累。
比如,大部分所谓的CMS供应商,没有全栈式电子后视镜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以及量产落地经验,更多只是通过车载摄像头、显示系统、控制器三大部件的其中一条产品线切入。
同时,作为CMS功能本身(在去除传统后视镜的情况下,作为一套独立的高功能安全要求的产品),也对芯片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比如,图像的延迟、启动的时间以及恶劣场景下的图像效果等。
比如,一些车主也在试驾阿维塔选装CMS版本车型后,也出现了不少吐槽的声音。“屏幕太小了,没法通过身体移位来换视角”、“看屏幕,容易眩晕”、“万一出现什么故障,又没有传统后视镜,会很不安全”等等。
相比而言,类似理想、智己的低成本折中方案,更像是对当下成本昂贵的CMS一次「降维打击」。“不排除,后续会有更多的厂商跟进,”一些行业人士坦言。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更早上车的电子流媒体内后视镜。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流媒体内后视镜52.98万辆,渗透率还不到3%。
作为CMS的一种类型,流媒体内后视镜同样是基于摄像头和显示屏组合,主要解决的是传统车内中央后视镜盲区的问题。早几年,在后装市场,由于车机娱乐系统普及度不高,一些带有信息娱乐及联网功能的后装流媒体后视镜大行其道。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类似的产品也已经褪去光环。
同时,前装成本也同样不菲。以蔚来汽车为例,今年该公司推出的针对ET5、ES6两款车型的流媒体后视镜选装服务,售价仍高达3880元。按照国内前装头部供应商的数据,流媒体后视镜的出厂价在1500-1800元左右。
而电子外后视镜(CMS),到底是新车的营销噱头?还是真正可以在成本可接受的范围内提升驾驶者的体验和安全冗余?仍需要等待车企给出答案,尤其是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之下,市场何时能够真正起量,还是一个未知数。
日前,一家国内上市公司更是直言,虽然CMS已经合法上路,但并非强制安装,这导致市场的反应相对较慢。同时,国内市场的发展节奏,的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