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不少从体制内辞职去大厂的朋友,有的也做到了VP的级别。
在不同场合,我问过他们的感受。总结起来三句话:一是不后悔,二是身心自由,三是收入可观。
还有人告诉我:商场如战场,许多人做事的底线能击穿体制内赋予你的防线。换句话说,就是无底线。刚跳槽的时候,遇到的事都比较刷三观。
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不同职场模式的切换。体制内是温水煮青蛙慢慢熬日子,体制外是残酷的职场竞争适者生存。
多年在体制内工作的背景、人脉和光环,以及形成的专业素养,也成为朋友们的金字招牌,有的人一路也是越跳越高。
尽管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感觉很多人身上还是带有体制的烙印,做人做事很讲规矩,表现的沉稳低调、自信大方。即使做到高管级别的,也很难找出几个飞扬跋扈的。
这与曾在新华社工作、后来跳槽去了华为,之后成为百度副总裁的璩静形成鲜明对比。
说实话,前几天我看了那几个视频之后还是很刷三观的。
一是璩静毕业于外交学院,那可是中规中矩的外交部直属高校,外交官的摇篮,相信她的同学中有不少是外交官,这样的名校背景,让人觉得其三观不至于如此。二是刚参加工作时,她就在新华社做时政新闻,按理说应该见过大场面、大世面,体制内的规矩或多或少会让她明白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理,理应做到谦虚低调,可是她的表现以及在她在职场的风评,似乎跟她的专业背景毫不沾边。无知和狂妄似乎将她完全包裹,言语之中,对待同事完全没有同理心和起码的人道。
她以一己之力,让百度的市值一天蒸发60亿。当然,不排除她是为了炒作自己的需要。毕竟,只要不要脸,制造耸人听闻的话题进而吸引大量粉丝的关注,是很多网红骗取流量惯用的套路。
更何况,她刚刚注册了公司。或许如网友说的,有高人指点。
2014年,璩静离开新华社加入华为,还得益于同样在新华社工作过、当时已在华为的前同事。两人虽然不认识,但璩静还是通过关系找到这位贵人,推荐她顺利进入华为。这位前辈,顺理成章成为璩静的导师。他对璩静的评价是:比较正常,工作认真且拼。
2015年,璩静在华为的导师离开了华为,后续几乎没有联系。但导师听说华为前同事对璩静很有意见,但不影响璩静在华为的职位越做越高。期间,璩静的这位引路人曾就华为出售荣耀的事向她求证,但她表现的十分淡漠。
这个细节,反映出璩静个人的品格是存在问题的。一个成功的人,完全有实力傲视群雄,甚至也有理由自傲。但也要分场合、分人。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显然,这件事上,璩静对待恩人的态度令人生呕。
从汹涌的网络民意看,璩静算是“眼看她起高楼、眼看她楼塌了”的典型。我相信当年璩静离开体制内,一定是因为有颗不安分的心,向往更好的平台、更好的生活,甚至活出自己。我也相信,新华社的工作背景、高人的引荐、个人的努力,是其在华为、百度一路做到高管的基础。
但回过头来看,璩静并没有吸收多少这一重要经历带给她的初心和养分,甚至对恩人都很淡漠。或许,她会认为一路走来靠的是个人的真本事。说实话,一个人即使再优秀,离开平台,你啥也不是。
否则,璩静也不会拿着百度副总裁的名号搞视频号了。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品行不正、背叛过去、忘恩负义者,纵使你一路走得很顺,但你无形中给自己埋下的雷,迟早会把自己引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