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九边”关注我哦!
最近发生了几件事:
1、杭州西安全面解除了限购,杭州更过分,买房送户口,今天看到南京也要送户口;

2、专家说年轻人交养老金,相当于给农村父母转钱,年轻人说自己交3000,父母得到了三百,我为啥不直接转给我父母?
3、一些地区的基础民用能源也在涨价。

这件事看着好像没联系,其实仔细想想,都是一码事,背后都是土地财政结束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房子卖不动,财政没钱了,也就没法补贴水电煤气了,甚至可能需要水电煤气补贴财政,那就得涨价。
养老金也慢慢不够用了,今后也指望不上财政给补充,因为财政也没钱,所以相关争论也越来越多,不出意外,今后会一直争论下去。
也能看出来:

因为经济问题倒逼,没想到持续了上千年的户口制度逐步走向名存实亡了,人口今后逐步开始彻底自由流动。

可能在未来几年之内,不仅南京、武汉、杭州、成都等城市会彻底放开,上海也会彻底放开。咱们经常把北京上海放在一起比较,其实上海的户口现在已经很容易获得了,跟北京的难度不是同日而语,深圳那更是去了就是深圳人。

北京大概率是最后一个放开的,应该快不了,不过也不可能一直挺下去。北京作为北方最大的经济重镇,担负着给北方吸收人才的重任,一直扛着可能会导致南北人才进一步失衡。这些年已经目睹太多名校毕业的人在北京拿不到户口,然后卖房迁往上海。查了下,去年北京落户了6000人,上海落户了七万人,差了十倍。
你可能问,如果没了户口,那么多人涌入首都,能受得了吗?
都不用观察纽约东京,观察深圳就可以了。深圳基本上没有户口限制,人口并不是无限增长,这两年还有点下降。很简单的事,市场会自发调整,去的人多了,那地方就会变成“通胀区”,生活成本自然会把人往成本低的地方赶。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因为不喜欢或者不适应离开,慢慢就平衡了。
北京的高考优势这是暂时无解,不过长期看解除也是迟早的,尤其随着学历大幅贬值,叠加破除特权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不过这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随着放开行政管制,资源会自发向效率最高的地方集中,不出意外,接下来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很快就会像东京和首尔那样,形成那种超级经济圈。
一般大家选择到一个城市常驻,主要是下边的这几个考量:上学,就业,医院。大城市在这方面优势很大,而且人群越集中,越容易均摊成本,这些产业发展起来的概率也会更高,是一个逐步正反馈的过程。

比如西北地区,新疆、甘肃的有志青年会向西安集中。甚至考虑到西安的医疗水平,可能西北的富人也会去西安定居养老。
山河四省向北京集中,由于北京的赶人政策,这些年山河四省的人先去北京,没法定居,然后又转向了天津、西安和成都,甚至一部分去了上海和深圳;

华东向长三角,华南向珠三角;

新疆、贵州、云南向成渝两个城市集中。
武汉、长沙、合肥也会成为几个相对较小的热点城市,主要也是他们几个被边上的长三角、珠三角吸的很厉害。安徽人主要往上海跑,湖北人一直以来最喜欢去广州深圳打工。

其他的城市接下来可能就是彻底的配角了,在高速发展那几年没发展起来,几乎相当于“给你机会你不中用”,今后搞点旅游业。
可能又有人说将来打起仗来,大城市会成为目标,就该用行政命令不让大家迁入大城市。
按照这个思路,完全可以恢复明朝的“军户”制度,把一部分人直接锁死在长城边上,这样效果岂不是更好?而且如果把你和你的家人,你的孩子,为了国防目标或者其他目标,永久锁在一个贫困地区,你干不干?你都不干,你好意思去锁别人?
其实现在讨论这个已经意义不大了,自由流动已经成了共识,经济压力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共识落地成政策。
慢慢你想去哪去哪,再也没人管了,你自己承担后果就行。至于很多人担心的战争什么的,主要是担心也没啥用,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和五千万人口的城市圈在战争面前一样脆弱,为了发展今后不可能采取逆城市化了。因为强行逆城市化会产生立竿见影的衰退,都不用等战争了。
不过这还是第一层,还有一层。
现在我们的地方政府财政里,有52%是卖地撑着,卖不出去地,财政就没钱,各种公共开支就困难,结合各种新闻,大家应该也有所耳闻。这当中,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养老金问题。
咱们知道,咱们国家因为历史原因,现在的老人们年轻时候交的养老金是严重不足的。导致现在的模式叫“现收现付”,年轻人交的钱,直接划拉给老人们了。
叠加人口老龄化,十年前大概十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现在是五个养一个,预计2050年,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后,1个年轻人就要赡养1个老人。
不过这是宏观的,全国整体看是这个比例。
局部可不是这样,比如现在的东北,人口大量流出,将来可能是一个年轻人养两个老人,而有些人口净流入地区,那就是八个养一个。比如经济活力很旺盛的两个三角,将来年轻人比较多,养老的比例就没那么难看。

所以未来为了养老金,为了抚养比,各省也会彻底放开限购,放开户口,疯狂抢夺年轻人。以前只是各种中小城市在抢人,如今连一线和准一线也要下场了。
甚至可以用“通胀区”和“通缩区”来理解中国。除了新疆西藏他俩特殊,其他地方你们看看谁的物价比较贵,尤其服务比较贵,就知道这个地方对周围地区是碾压式的。因为高物价高消费地区,你花出去的钱就是别人的收入,别人的工资肯定也是高的,这种收入对周边是有吸引力的。

大家记得去年吧,南方小土豆去东北消费,感慨东北物价低,这就是典型的“通胀区”的人去“通缩区”了。

你说工资高开销也大啊,那有啥用,咱们都不提类似“机会多”什么的老生常谈。
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我说下我身边的,我的一个亲戚在北京做保姆,她五十来岁,在北京一个月到手九千,吃住在雇主家,基本不花钱。她老公在开滴滴,一个月也是八九千,在昌平跟人合租,一个月两三千开支。
他俩一年能攒近20多万。他们用这些钱在老家把孩子供出来,买了房,还买了个卡车让孩子去开车。他们是要坚持在北京混下去,直到干不不动为止。大家想想,回山西老家,怎么可能攒这么多?

这里就有个问题,大家都跑大城市了,比如东北地区怎么办?

用一个很政治不正确的比喻,把人理解成一种资源就好理解了,比如山西产煤,山西自己是用不了那么多煤的,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把煤挖出来自己用,而是给工业发达的地区送去,或者烧煤发电,把电卖出去还钱,然后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其实咱们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把全国的人力物力往东南沿海送,然后他们有了产业之后逐步往内陆扩散。这时候再看“转移支付”,就知道东南确实应该给其他地方补钱,因为你们的发展确实是拿了别人的“矿”。
所以说最好的选择,可能依旧是让大家自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该去哪,去哪赚钱多去哪,然后他们纳税什么的,再由国家转移支付给老家。
至于养老金,没法多说。不过你想让年轻人都交钱,可能得往公平方向发展,比如他交1000,是不是保证他父母得拿到五六百?不然他可能不交了。

这就有点类似“无知之幕”的意思了。也就是你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假设自己的立场,你如果是个工人,就想给工人多发点;你是个公务员,那给公务员多发点。
现在政策是面对不确定职业的年轻人,也不知道他们父母是干啥的,你就得让政策雨露均沾,不然一部分人发现自己只奉献没收益,那可能就直接选择退出。
所以我觉得可能再过几年回过头来看,这两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多我们之前潜移默化形成的观念,比如房价,户口,编制,习以为常的低价公共品,养老,学历,婚恋观。这两年都会发生动摇和转变,一起转的还有国家政策。或者说,面对红利耗尽后的局面,今后就得考虑稀缺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就说到这里吧,文末总结下:

1、财政压力会倒逼很多政策的转向,比如户口制度,能源费用,养老金制度等等;
2、户口制度的转变会让中国进一步“大城化”。当然了,农村振兴也会继续,从欧美经验来看,超级大城和宜居的农村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相辅相成,毕竟大家看抖音也能看到,也有不少人不想在城市呆着,就想回村,把农村搞起来,也是大家的一个退路。有了退路才有前进的动力,大家想想是不是。
3、 中国越来越明显分成了“通胀区”和“通缩区”,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去通胀区攒钱,然后到通缩区去花。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此外大家有兴趣关注下我的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