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漫天雪
间歇性精神病一样反复发作的商业周期、银行破产、财富归零事件,不是市场经济造成的,而是美联储操纵货币政策,实施货币扩张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
它摧毁储蓄、扭曲生产结构、打击奋斗精神、制造裙带关系、劫掠没有拿到新增信贷的劳动群体、造成社会道德败坏、扩张国家权力。可以说,当今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都可以从信贷扩张中找到。
大量经济学家依附于体制生存,受雇于美联储;大量的裙带企业和享受福利的群体从通胀中受益;加之重商主义大行其道,认为价格高卖出是好事,货币就是财富。因此,通货膨胀有其深厚的生存土壤。这些从通胀中受益的群体,无视通胀造成的恶劣影响,反而倒打一耙,不断污名化通货紧缩,说通缩会造成经济衰退、债务人受损、生产遭到破坏、失业和工资下降、财富再分配。由此引发了整个社会的“通缩恐惧症”。
但是通缩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凭常识就可以判断:它再可怕,难道还能可怕过股市崩盘、银行破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财富瞬间清零的通货膨胀?难道还能可怕过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1923年德国人把马克烧掉取暖、津巴布韦买一袋食盐要用一麻袋钞票?
普通民众一个朴素而又正确的认知是,通胀之下,钱会越来越不值钱;那么反过来很清楚的就是,通缩之下,钱的购买力会不断上升,会激励储蓄,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这么简单而直接的道理,怎么到了一帮西装革履、戴着金丝眼镜的人嘴里,就面目全非了呢?
因此我们必须为通货紧缩正名,以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对抗各种胡言乱语。
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通货紧缩的类型学。
1、增长性通缩。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对价格起到相反的作用。经济增长供给增加,物价下降;通胀会引起普遍的物价上涨。当经济增长速度大于货币增发速度,就会出现价格通缩。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货币超发造成的生产结构扭曲和购买力被稀释,我们本来可以享受更快的发展速度、更低的物价、更高的生活水平。
因此我们应当希望的是通货紧缩,至少要减少货币超发的速度。
2、现金积聚型通缩。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囤积货币不愿消费,导致物价下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当人们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不确定性在增加,就会增加现金持有而减少消费和投资。因为持有货币,就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优质的货币给人一种安全感。这种“囤积货币”而不消费的行为,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抗议行动:通过不购买,表达对错误生产的反抗。例如前段时间专家们一直在说的储蓄在增加,抱怨人们不愿花钱,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囤积活动是有益的,它减少了资本消耗,迫使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加快了价格朝着预期方向的调整,使生产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又如,一国货币质量提高了,就会激励人们更多地投资货币和囤积货币。伊拉克央行在海湾战争期间被炸掉后,由于伊拉克央行不能再创造货币了,所以第纳尔的购买力迅速提高,人们竞相持有。
3、银行信用型通缩。这就是常见的经济危机,它发生在信用扩张之后。这同样是对经济有利的,因为它能够清算过去错误的投资,使生产结构回归正常,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迫使政府减少对价格和工资的干预,使其回归市场价格。
4、指令型通货紧缩。常见的如价格管制,没收型通缩等。
这种通缩是对经济有害的。
价格管制会打击供给、激励抢购,人为制造稀缺,使资源配置发生严重混乱。
一战期间,世界各国为了应付庞大的军事开支,暂停了金本位。战争结束后,英国为了维护其“国家尊严”,要按照战前平价1英镑=4.86美元回归金本位。但是战争期间英镑已经大幅度贬值,兑换率为1英镑=3.5美元。由此严重打击了英国的出口,补贴从英国进口的货物,失业率飙升,整个英国经济在1920年代一蹶不振。
没收型通缩即通过税收和销毁货币等方式减少货币供应量。例如2016118日,印度的莫迪政府宣称为了打击腐败和恐怖分子,取缔假钞,打击贪腐和洗钱,废除500卢比和1000卢比两种最大面额纸币的流通,并发行新的500卢比和2000卢比面值的钞票。这就是赤裸裸的对财产权的侵犯。
以上可以看出,除了法令型的通缩外,其他的通缩并不会造成严重经济后果,通缩通常反倒是对经济有利的。
所有对通缩的恐惧,要么是基于对货币理论错误认知基础上的误解,要么是基于自身特殊利益基础上的故意污名化。
通缩对经济的好处,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通缩激励储蓄,激励资本形成,有利于全社会福利增进。
通胀是对节俭和奋斗精神的打击,它摧毁储蓄,让人们辛勤积累的财富灰飞烟灭。通胀之下,人们的时间偏好将提高,既然自己辛勤打拼得来的财富将被摧毁,那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呢?
这就是鼓励消耗储蓄。而我们知道,所有投资都是由储蓄转化而来,投资增加才会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改善所有人的未来生活。任何对储蓄行为的打击,都是将人们的未来置于险境之中。
通缩将提升民众的购买力,有利于创业者和广大领取固定薪水的人。通缩是奋斗者的福音。
第二,通缩的一个必然逻辑推论,就是自由市场货币和100%准备金银行。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货币不是财富,只有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才是财富。
如果增发货币能够增加社会财富,1923年的德国、以及后来的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还有米莱以前的阿根廷,应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或者,开动印钞机昼夜不停地印钞,所有人就能变富。这显然是痴人说梦。
货币就是交换媒介,只要一种商品被人们选择为货币,那么不论多与少,都能够履行交换媒介的职能,因此多少都是够用的,根本不存在所谓货币短缺问题。所谓“流动性陷阱”,是一个伪问题,其原因恰恰就是错误地理解货币政策进行干预的结果,流动性陷阱的问题在于利率太低,而不是太高。
部分准备金银行是欺诈性和盗窃性的,它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处于破产状态,只要人们一起去提款,其欺诈性质就暴露无遗。脱离黄金锚定后,货币在理论上可以几乎无成本地无限增发,其本质就是印假钞用于掠夺。因此部准银行制度是通货膨胀、商业周期、特权、腐败等罪恶的源泉。
通缩就是减少印钱,就是往100%准备金银行方向的靠拢。
通缩会导致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出现偿还困难,变成坏账,银行资产会贬值,引发挤兑;任何挤兑都可能导致部准银行系统破产,并引发连锁反应。这迫使银行回归更加审慎的金融策略并更加接近100%的准备金银行,减少欺诈的发生。
自由市场,需要100%准备金银行,需要诚实的、而不是欺诈和盗窃性质的货币。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通货紧缩。
第三,通货紧缩并不会影响生产打击供给。
在重商主义的谬误下,认为价格越高越高,认为货物卖出,获取更多的货币就是财富。因此一旦通缩了,价格下降了,企业不是亏损了吗,工人不是失业了吗?
这种认识就是把价格视为一个静止的存在,然而价格永远处于变动之中,从来没有什么“稳定的价格”;就是无视市场中企业家才能的存在。价格也从来不是看单个商品的价格,而是看相对价格。
是终端消费品的价格,决定了生产它的资本品的价格。当消费者不愿意出价,导致商品价格下降,就会传导到原材料的价格,原材料的价格也必然随之下降,企业生产就仍然有利可图。这一切依赖于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才能的重点就是判断未来价格,并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压低生产要素的价格,组织生产。企业家是以消费者的代理人身份出现的,他告诉那些原始要素和资本品的所有者:消费者现在对消费品的估价很低,你必须降价才能卖出,否则消费者的需求无法满足,你的东西也会烂在自己手里。
工人总是有一种货币幻觉,认为通胀之下工资高就是好的。然而名义工资的高低并不重要,真实的购买力才重要。人们之所以恐惧通缩,就是因为总是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却忘记了自己同时是消费者。当工资下降,但物价下降速度超过工资下降速度时,实际工资是上涨的。
这时候错误的地方不在于通货紧缩,而在于以立法形式确定刚性工资,在货币购买力已经提升、物价已经下降的情况下不允许工资下降,破坏劳资双方的自由契约,这才是导致失业的根本原因。
第四,通胀会扭曲生产结构,但是通缩不会。
增发信贷,人为降低利率,导致企业家误以为有真实的储蓄可供调用,因此纷纷发生判断错误,盲目地延长生产结构,将稀缺资源调配和吸引到了生产周期过长的资本品生产项目中,由此造成消费品生产的短缺和价格上涨。
这是对正常的生产结构的扭曲,任何生产结构的扭曲,都必将降低最终产出,影响所有人的福祉。
信贷扩张不可能持续,因为那是饮鸩止渴的自杀式行径。因此一旦信贷紧缩,清算就必然来临,企业家会发现投资项目难以为继,资源就这样被大量浪费,一场经济危机随之爆发。
与之相对,通缩并不会造成生产结构的扭曲,越是压缩泡沫,储蓄就越是真实。企业家组织生产就越是建立在真实储蓄的基础之上,他知道到底有多少储蓄可供调用,知道如何延长生产结构,才不至于影响当下满足。只有这样的生产结构延长,才是正确和合理的,真正有利于未来的。
一个正常的生产结构,不会产生普遍性的不良投资,也不会造成“虚假的、浮肿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不会鼓励奢侈浪费,不会造成过度消费从而造成资本消耗。
第五,通缩会造成财富再分配,但是那也并不比通胀造成的财富再分配更差。
通胀会造成财富再分配,原因在于它会改变相对价格结构。新增货币并不会人人有份,而总是从某一点注入经济体,然后像涟漪一样不断扩散。那些靠近新增货币源头的人,在价格尚未上涨之前购买,推高了物价;而那些远离货币源头的人,则只有在价格已经上涨之后购买。这个过程,实现了财富的秘密转移。
通胀始终是掠夺性的,谁先拿到谁受益,谁后拿到或者拿不到就受损。很显然,它有利于发钞的、与权力靠近的裙带关系户,不利于中小企业、打工仔、领取固定薪水的劳苦大众。
通缩当然也会造成财富的再分配。然而在通胀中受益与受损的人,并不一定和通缩中受益与受损的是同一拨人。无论如何,能否获利都取决于自己的企业家能力。
事实上,任何经济中的变动都会引起相对财富状况的变化,让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受损。那么,那些通胀支持者凭什么判定通胀中的收益就是对的,通缩中就是错的?效用如何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
即便通缩会造成剧烈的财富重新洗牌,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罗斯巴德说:
我认为这完全合理。在经历了几十年将财富从固定收入群体向其它群体强制性再分配的岁月之后,现在向他们返还一点利益完全没有问题。这是对我们这类更依赖固定收入的人的一点小小的补偿。
第六,通缩不利于债务人,有利于债权人。

从中世纪开始对富人和高利贷的仇视,就一直把债权人视为不劳而获的吸血的存在。然而他们忘记了一些基本的常识:债权人之所以借出资金,来自于他先前的节俭和成功的经营;资本并不是钱生钱,而是企业家才能的体现;债权人也完全可以不出借资金,那样的话债务人的处境只会更加悲惨。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让每个人都有了比过去更多的资产,因此每个人都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
当你贷款买房、做生意借钱的时候,你是债务人,通胀似乎对你是有利的;但是当你投资股市、入股企业、做小生意允许赊账和分期付款的时候,你就是债权人。
债权人和债务人若是能够预见通胀或者通缩,名义利率就会发生变化,以补偿风险,并不会改变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收益。不论如何,这都取决于个人的企业家能力。
通缩之下,人们认识到有利于债权人,就会减少举债,过量入为出的生活。任何时候,可控的债务和面向未来的审慎生活态度,都是正确的选择。
再说,现在的事态,是富人向穷人借钱,是企业向个人募集资金。
而当今世界谁是最大的债务人呢?是各国政府。谁也没有各国政府的债务大。银行系统也是规模庞大的债务人,否则就不存在挤兑和破产了。
所以人家都不担心,我们老百姓有个啥担心的?
第七,重要的是,通缩会缩减国家权力。
正是部分准备金银行下,无成本发行的纸币,为国家权力的扩张大开方便之门。现代“福利+战争型”国家,以及国家拥有的广泛的经济干预权力,就是依赖于垄断性的货币发行权力,如果不是这样,国家将无法汲取社会资源,应对庞大的支出。
货币增发让那些靠近权力和货币源头的裙带集团受益,银行系统、大型承包商、军火工业集团、环保产业、国有企业等是它的主要受益者,这是持续性的对普罗大众的掠夺。在这个过程中,腐败和浪费如影随形。紧缩货币政策,将减少裙带集团的掠夺,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
正是增发的货币,不知不觉地从大众手中汲取财富,让国家控制了大量的资源,由此可以对经济实施干预,收买特定利益群体,无休止地发放福利实施财富的再分配,打击社会上的勤劳生产和聪慧人群,降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而通缩有利于降低国家开支水平,有利于减少福利,减少转移支付,降低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使家庭的价值回归。因此通缩将摧毁福利国家,这是对诚实创业、勤劳生产和聪慧的企业家精神的激励,对回归家庭价值的必要步骤。
通缩之下,也更容易打破价格刚性,这些价格本来就是国家干预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资。它迫使国家打破工会特权,废除刚性工资的立法,使工资回归正常的市场水平,保障财产权,维护自由契约。
也正是垄断性的货币发行权力,为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如果仅靠征税,民众利益直接受损,会形成强大的反战浪潮,战争就会是有限战争。而货币扩张隐藏了战争的真实成本,民众一时并不会意识到利益受损,由此使现代战争的残酷程度提高和持续时间延长,变成了全面毁灭性战争。理论上说,不到利用通胀手段将民众财富洗劫一空,战争就无法停止。
因此通胀通往全面战争,通缩减少财富征敛,通往和平之门。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通缩会让社会道德回归。
通胀开启了人们竞相向权力靠拢,谋取信贷资金和特权的大门。人们不再崇尚勤劳奋斗,而是卑躬屈膝地谋求权力的青睐,丧失了自主和自尊。它制造了群体之间的对立,人们相互向对方的财产主张权利,让社会变成相互劫掠的动物丛林,在这里的获益,必然在那里加倍偿还,最终人人受损。它鼓励时间偏好高的投机和欺诈行为,让大众丧失长远眼光和规划,用损人利己的方式增进自身短期利益。
通胀导致了社会道德的全面溃败。
而通缩削减权力,让人们崇尚自我奋斗,而不是乞求保姆式的照料和高人一等的特权;通缩让人们减少负债,不用过度依赖银行,只需要稳健经营,积极积累,就可以带来长久的回报;人们也不用把心思花在观察和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上,不用挖空心思地思考自己的财产怎样才能保值,只需一心一意地通过服务消费者、而不是通过投机取巧而增加自己的财富。
它使货币的价值存储功能充分发挥,于是人们可以注重长远,规划未来。一个人注重长远,意思就是他为了长远的较大利益,放弃暂时的较小利益,因此他就不愿意去欺诈盗窃和粗暴野蛮,而是诚实信用、温和有礼,因为那符合自己的利益。
道德就在这个市场过程中得以重建。
蒋豪老师在我这里开的私塾课,欢迎大家支持:
↑ 识别二维码购买线上课程 ↑
↑ 识别二维码购买线下面对面授课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