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间统计橘的同志公布了社融数据,舆论处理地相当低调,4月份的社融居然是负增长!上一次增长为负还是在05年,以前就算是说数据不好,也总归还是在增长的,从来没有想象过为负是个什么光景。因此这个数据还是非常罕见的,有必要拿出来说一说。
1、 从大时代上来说宣告中国以举债为核心的时代进程彻底落幕,全民去杠杆开启。
在过去十来年,我们主要是依赖以举债换发展的模式,时至今日,债务过剩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通病。从大的视角来看,作为衡量社会融资规模的社融数据存量出现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也是时势所趋。企业和个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如何通过债务来扩张,而是绞尽脑汁如何降低自身负债。下一个十年,还钱,才是时代主流。
2、 微观上来说,4月社融转负主要原因是祝福债券发行下降太多。
从细分项来看,人民币贷款其实没怎么变,还是一如既往地拉。但是为什么以前的社融总量看起来还不错,因为从前几年开始,一直是贷款不够,祝福来凑。在人民币贷款不给力的小月,惯常操作就是通过祝福债券和票据来冲量,因为祝福债券这项是在祝福手里的,祝福很好掌控,完全可以掌握节奏,作为冲量手段这个很好理解。但是在4月这两个分项突然都没了,于是社融数据忽然裸泳,暴露原型。
所以不是这个月社融才突然变拉,而是遮在身上的泳衣突然掉了下来,暴露出本来面目而已。
3、 为什么祝福债券大幅下降?
因为之前发的太多了。上面这几年越来越发现,依靠大家自发去银行贷款积极性越来越下降,不管怎么降利率,反而是还贷的多,借贷的少。于是上面越来越多地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直接花钱,通过投资来刺激市场需求。
这些财政投资需要的钱从哪里来?主要就是通过增发国债来筹钱。这几年每年都安排了超量的国债发行计划,去年刚发行了1万亿特别国债,年初重要会议又安排了巨大的赤字计划。而负责出钱的商业银行在去年和年初已经承接了不少的增发国债,商业银行手里的子弹也是有限的,开始逐渐感到有压力。眼看着今年又安排了1万亿特别国债,如果一股脑发行,单纯依靠商业银行或者老百姓购买国债,资金容易跟不上趟,导致国债发行不畅,甚至价格下跌。再加上之前财政已经投了很多项目了,如今是项目少债多,这也间接限制了债券发行的速度。
简而言之,之前发的太多了,商业银行掏钱的压力变大了,银行没钱买了,债券发不出去。
4、 怎么办?别怕,上面早已想好退敌之策,央行已经准备好了,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管够。
看1季度央行货执报告,里面说了太多暗示了。
“债券融资是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
这密密麻麻十几页,字里行间都写满了难懂的话,什么直接融资了,什么资金空转了,什么对顺周期纠偏了,让人横竖读不懂。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你们商业银行贷款是指望不上了,还得我央行亲自下场,直接购买国债!”
话音未落,外面探马已报,刚定下,下半年万亿国债发行!13日财政部发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涉及品种为20年、30年、50年,规模超万亿,自5月开始较均匀在全年发行。
为什么这时候才定啊,早一点4月份不就没这事了吗。因为前不久央行刚刚修改了相关规定,自5月起,央行才可以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你看懂了吗?
5、 有什么影响?未来银行的地位可能会下降,作为传统间接融资的贷款融资方式未来可能会式微。
因为需求降低,银行贷款会越来越不受到上面的重视。直接融资地位上升,因为买方变成了央行,而央行的资金是无限的。
6、 上次社融为负开启了大牛市,这次?
上次社融转负是05年,随后几年迎来了一波大牛市。很多人把社融转负这个共同现象拎出来,简单类比认为社融转负就会导致后来的牛市。这属于归因错误,不能说幼儿园小孩鞋码越大,智商越高;而是孩子年龄越大,智商发育越高。
当年大牛市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年的大放水。同理,历史重演的唯一可能只能是,看央行购债的规模,是否够得上大放水的级别。流动性如果足够充裕,就会出现大水牛,否则不会,不宜简单地刻舟求剑。
总结,短期来看,一两个月社融转负影响也不是很大,因为经济的底色早已明牌。在解决了技术障碍,超长期国债纷纷上马的今后,社融不足的问题恐怕也不再是什么问题。但是从更长远的未来回看,社融罕见转负,代表了以债务换发展的时代彻底落幕,历史开始走向下一个全新的版本。以央行为主导的新时代正在代替原先的以XX为主导的旧时代,这将深刻地改变未来十年企业、社会、你、我所有人的发展模式…
暮然间我想起电影《天国王朝》里的一句话,耶路撒冷只是一座城而已,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萨拉丁不假思索淡然答之:“Nothing.”
复又转身,十指紧握:
“Everything!”
写文不易,大家都懂。能不能请各位朋友动动小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点个免费的"在看",就当是支持鹅少更新啦!我是财经圈少讲点真话的鹅少,感谢朋友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