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发布 | 三联.CREATIVE   
这一天,一瓶饮料成了最耀眼的明星。
牛磺酸、葡萄糖酸锌和酵母β-葡聚糖等成分为它提供营养,大容量PET塑料瓶包裹着它的身躯。瓶身上是两头对撞的红色公牛,它们身后有一轮大大的金色太阳。
这瓶饮料,就是泰国天丝集团推出的国内首款瓶装“红牛®能量饮料”。2024年5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信心中国·2024消费促进论坛暨消费之夜上,它荣获“年度创新产品”奖。这一刻,内外焕然一新的它,再次出现在聚光灯下。
其实,早在1993年,红牛就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第一家饮料工厂。从此之后,这瓶充满力量的能量水日夜奔流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从未停歇。
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红牛的根就在中国。三十多年来,它其实是回到自己的“水源地”。
这是一个海外华人家族不忘故土,痴恋家乡的故事。
一瓶回到源头的能量水
红牛®能量饮料首次在国际级展会亮相,是在此前一个多月的海南海口,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
在世界各地的美食美酒、奇珍异玩让人流连忘返之时,天丝集团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长的人龙。他们在参与一款趣味游戏。
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天丝集团的展台排起了长长的人龙
观众们戴上拳击手套,对着一个垂下来的沙包猛击一拳,电子测试仪会自动计算出打击的力度,然后领取奖品。旁边竖着武打演员吴京的大海报——他是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的代言人。
围在展台前的人更多,他们在试喝天丝集团出品的各种饮料。很多种是特意从国外带来参加这次消博会的,国内平时见不到。
一位身材修长、气质儒雅的中年人,在屏幕上微笑着用中文向观众们问候。他正是天丝集团的CEO许馨雄,红牛创始人许书标的儿子。一瓶一人高的红牛®能量饮料,伫立在展台的一侧。
这已经是在海南连续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而天丝集团从未缺席。
红牛®能量饮料亮相第四届消博会 
因为,它的“水源地”就在这里。
在距离消博会东南方向不到一百公里外,海南文昌乡下的某处,有一栋不起眼的海南乡村宅子。
这栋房子很朴素,平时也无人居住,却自有一股气派。打开大门,硕大的院子里种着海棠、荔枝和柚子,郁郁葱葱。会客厅里和常见的海南农家宅子一样,在房梁上供奉着祖先牌位。主梁用的是一棵菠萝蜜的树干。生前,它枝繁叶茂,子孙无数。
文昌是海南著名的侨乡。历朝历代都有无数人“下南洋”,去东南亚讨生活。一百多年前,这个院子里走出一个姓许的年轻人,最终落脚在泰国。他的黑白照片,如今就供在这栋房子祖先牌位的旁边。
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红牛之父”许书标。
一个春天的故事
许书标出生于1923年。他在泰国农村长大,从小帮着父母一起卖水果、养鸭子、做小生意。他身上的华人特征很明显:手不释卷,品学兼优。在人均教育程度不高的当时,他一路读到了高中毕业,后来又通过勤奋努力掌握了英语。
成人后,许书标投身商海。他从一间小药房做起,一路将它发展壮大为如今的天丝集团。七十年代,他在进行了三年多反复实验,参考上百份营养论文之后,研发出一款能量饮料。它就是风靡全球的红牛。
“红牛之父”兼天丝集团创始人许书标
虽然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但许书标的个人生活非常简朴低调。他开的车是一辆普普通通的小轿车,戴一块廉价的手表,用的钢笔是参加活动时被赠送的礼品。在泰国,他经常向公益慈善事业捐款,只有一项要求:匿名。
然而,他对儿孙的教育又非常严格。其中一项是:要求他们熟读并学习中国古书《了凡四训》。
许书标教导子女们读《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的作者叫袁黄,号了凡,是个生活在明朝晚期的浙江人。这本一万多字的小书是他写给自己子孙的,又叫《训子文》。它的主题思想是:只要行善积德,努力修身,改正自己的种种毛病,人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曾国藩读了它,把名字改为“涤生”,从此痛改前非,终成大事。一手创办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稻盛和夫在其自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顿时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这本书是许书标的最爱。他把它做成磁带和书,分发给不同的人,更要求儿孙熟读和学习它。许馨雄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送他们上学的时候,在车里播放这本书录制的磁带。
许馨雄继承了父亲许书标的事业
红牛回到中国,是一个春天的典型故事。1993年,也就是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局面的第二年,海南有关部门去泰国招商引资,特意登门拜访几位知名华侨。许书标立即答应,回到家乡投资建厂,准备生产红牛饮料。
他的家人世世代代喝着这里的水。如今他回来了,随身带着一瓶水,要用它来回报家乡。
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许书标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听得懂海南话。
那是他儿时常听父亲讲的。这一年他70岁了,故国母语还顽强地停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几十年无人居住,故乡的老宅已经坍塌。他请人重新盖起一座新房,还要在客厅供上祖先牌位,买来一张床放在卧室里。一切都跟当年一模一样。
新房落成那天,许书标特意从泰国飞来。在乡亲们的簇拥中,他亲手摸了一下即将安放的房梁,上面供奉的除了祖先牌位,还有父亲的一幅黑白照片。
仪式结束后,这位瘦瘦的老人来到隔壁的卧室。闭上眼睛,在那张床上象征性地躺了一会儿。
一条从未停止的生产线
许家老宅再往北几十公里,在如今的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郊外,伫立着一座东南亚风格的二层办公楼,旁边是一座厂房。
墙上和门口,都画着醒目的太阳与两头公牛标志。曾几何时,很多人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来到大门口打卡,与它合影。
许书标在海南投资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红牛工厂
这里是中国大陆第一罐红牛的诞生地,也是许书标当年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红牛工厂。
那是一个傍晚,54岁的刘师傅记忆犹新。由于红牛使用的特殊香料,整个厂房里弥漫着一股醉人的甜香味儿。在对生产线进行反复调试、运转磨合之后,第一罐甘甜可口的红牛就此在中国大陆宣告诞生。
“第一罐生产出来的,给老板娘(许书标的夫人)拿去。她可高兴呢,拿着一炷香,在那里拜了又拜。他们信那个(佛教),我也不懂。”
那时的刘师傅二十多岁,是工厂招聘的第一批工人之一。家里有个亲戚在海南省质检部门工作,因此知道红牛开厂的消息,叫他来应聘。
他每天负责开着叉车,把一百箱一百箱的红牛从流水线运到库房,再运到外面的卡车上。月薪五百块,这比当时一般的国企干部收入还要高一些,而且管吃管住。红牛的这个待遇在当时的社会上算得上优厚。他整整开了十八年叉车,后来才转到行政岗位。不少年龄大一些的工人都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红牛工厂一贯坚守科学严谨的流水线
然而即便如此,那些年工人们也舍不得自己买一罐红牛喝。一来觉得没必要,当时的红牛被很多人当做高端礼品,用来招待贵宾;另外在价格方面,那是九十年代中期,一罐红牛售价六块钱人民币,而普通人吃个夜宵,一碗加蛋的炒粉才三块钱。
贵吗?确实。但许书标自有一套经营理念。
“老先生说:我并不是指望这水的销量有多大,它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就是个小众消费品。但过了几十年,我这个水都不会涨价,是为了回报老顾客。”走在工厂的参观通道里,56岁的“小韩”仍然同年轻时一样,腰板挺得直直的。“你看,三十多年过去,这么多饮料都涨价了,只有我们红牛没怎么涨。”
他不无自豪地指着玻璃隔断后面的一个个房间,以及穿着防护服操作仪器的员工,介绍道:这里的屋顶、地板、墙全部都是不锈钢,人要进来必须穿防护服;这是最先进的检测仪,一般企业买不起这么贵的;这是把做出来的饮料搬到托盘上的地方,当年有三个装卸工,现在我们换了一台国产的机器人,这三个岗位就不需要了……
“小韩”同样是当年第一批招进红牛的员工。几十年过去,他从一个财会人员变成了副总经理。也因此,他对许书标及红牛团队的经营理念、科学严谨的工作要求,都有许多观察和学习的机会。
原本,许书标想在家乡文昌投资开厂,然而红牛对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有特殊要求。许书标经过考察发现:文昌的水质偏“硬”,地下水也不是特别丰富,就根据海南有关部门的推荐,选择在如今的地点落脚。为原料选供应商,他不要最便宜的,而是要质量最过硬、信誉最可靠的。很多供应商就这样跟着红牛走过了很多年。
红牛在海南开厂,只选择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供应商合作
他也会拒绝。很多银行听说红牛来开厂,纷纷上门来问需不需要贷款。“老先生回话说:他不贷款,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我把话回过去,那些银行的人说:‘怎么还有这样的老板?’”
几年后,政府招商引资时承诺的优惠期过去了。很多企业就此搬走,去寻找下一个承诺给予优惠期的地方。但红牛没有搬,而是留在海南,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继续生产、销售、纳税,直到今天。
生产出中国大陆第一罐红牛的这条生产线几十年来从未停机,并保持着“零事故”纪录,没有出现过任何生产或质量问题。回到“水源地”的红牛,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和接受。
“那些年,我看到谁送礼或者招待客人,买的是红牛,心里就会有一种感受:哎,这个人有(眼光)。”小韩说,在红牛工作让他一直很有自豪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红牛的产品质量确实过硬。
这是我的家
在许家老宅的院子门口,贴着一张印满演员照片和文字的海报。海报上是本地一个有名的海南琼剧团,主要演出《康王报恩》《秦香莲》等传统剧目。
它是两个月前贴在那里的。那是全村乃至周围十里八乡一年到头十分热闹的一天。
每年的这一天,许馨雄都会从泰国飞回文昌老宅,给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拜年、问好、发红包,再请一顿海南本地风味的乡宴,包场演一场琼剧。尽管他没有在这里生活过一天,但他仍然把它看作故乡。
寻根三十多年,红牛早已走出海南,奔向全国。
如今,红牛创始公司天丝集团在四川、广西等地都设厂生产,两年内投资三十多亿元。这几家工厂的预计年产量无不远远超出海南红牛工厂,但质量一如既往。
天丝集团越来越深地参与到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中
同时,它越来越深地参与到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中。从新冠疫情期间为国内疫情防控工作捐赠善款和红牛产品,到支持“空中课堂”公益项目,助力海南教育均衡,再到凉山地区的捐资助学、教师培养,都不缺少“两头红色公牛”的身影。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等一系列利好,天丝集团正在研究投资海南的新策略。
许书标已于2012年含笑离去,享年89岁。每一年在他的忌日,儿孙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追思仪式。许家的下一代也在继续学习《了凡四训》。
许馨雄成为天丝集团新的掌门人。这几年他一直在学习普通话,已经能用中文录制拜年视频。
在他还没有接班的时候,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一度飞来海南,祭祖以及给乡亲们拜年。这个习惯一直停留在他的日程表上雷打不动,从他三十多岁持续到如今的五十多岁。只是因为新冠疫情才停了两年。
今年,是疫情之后他恢复这个习惯,行程安排非常紧密:凌晨飞抵海口,上午回到文昌的老宅祭拜祖先,中午请足足五十桌的乡亲们吃饭、逐桌拜年、送红包、请看戏之后,还不忘去海南的红牛工厂跟员工们座谈聚餐,然后再连夜飞回泰国。
行程如此紧凑,一旁的中国陪同人员都觉得很累。然而,许馨雄却毫无倦容,始终容光焕发。
“老板,你不累吗?”一位工作人员问。
许馨雄说:“这是我的家。回到这里,我感到很安心。”
编辑丨毛思雨
作者丨冯翔
设计排版丨熊清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 红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