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爸爸推迟让孩子入学的事情,颇为感叹。
事情是这样的:
芒果(孩子名字)一家是河南郑州人,去年7月,6岁的芒果从幼儿园毕业了,但是因为年龄没有达到,9月上不了公立小学。
芒果父母也曾经考虑过让孩子去上私立学校,但是考虑到他年龄太小,不想让孩子这么早入学,而且也不想让孩子再上一年幼儿园。
于是,芒果父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推迟一年让孩子上学,带6岁的孩子全国游学。
看完报道之后,我最大好奇就是,芒果父母到底是怎样的育娃心态?这一家莫非“不差钱”?
就算孩子的确是因为年龄没到读不了公立小学,但是为什么也不给孩子送到另外学校辅导班之类的,让孩子在这个阶段做好幼小衔接?
毕竟,我看到现在社会上很多家长都很“鸡娃”,很多幼儿园小朋友甚至都已经在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了,课后报了好多辅导班。
而且推迟一年上学就意味着孩子到时候会比同班同学大一岁,那么到时候毕业工作都会不具备年龄优势,毕竟,现在35岁都被称为“中年危机”了,对不对?
再来,我看到网上有的父母也说,你带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出去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有人说,自己带孩子去了一趟西湖,问孩子记得什么,孩子说记得那里的淀粉烤肠最好吃。
所以,带孩子走万里路的前提是孩子读了万卷书。
这些顾虑不无道理,所以芒果父母是怎么考虑的呢?
翻开芒果爸爸的主页,简介赫然写着:
郑州市十佳家长,前上市房企高管、公关公司创始人,因娃转型亲自教育。
这么看来,芒果爸爸这次带娃旅游的决定不是冲动之下做出的,而且家庭的经济实力也不错吧。
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却看到芒果爸爸说,其实自己家压力并不小,这几年收入也不稳定,而且每月还要还两套房的房贷。为了这次出行,把两台车也卖了,房子也挂出去了。
两夫妻现在的工作比较灵活,靠着过去工作十几年的积累,卖房卖车来缓解这一年的压力。当然,家里还有一套常住的房子。
在芒果父亲眼中,他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因为以后孩子上学了,很难有这样的时间出去了。
而且他相信,先要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虽然带孩子出去,其实不容易,但是孩子的成长更宝贵。
所以他们决定用一年的深度陪伴,带孩子一起去看这个多彩又多元的世界,相信会给孩子也会给父母留下难忘的记忆。
芒果一家火了之后,有媒体问:在教育如此内卷的河南,你们不担心孩子之后的成长吗?
芒果爸爸说:迟一年上学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时候慢就是快。
芒果爸爸把这次旅行定义为“知识+体验”的研学旅行,不是下车打打卡就完事,而是提前做了大量功课,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市井百态和生活方式。
而且在过去这么多年的育娃过程中,他坚信让孩子爱上阅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从孩子半岁开始,他就陪伴孩子做阅读,每天至少阅读40分钟,到现在给孩子藏书3000多册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研学旅行就是带孩子在天地万物间阅读。
也因为这样的教育理念,所以这次他们决定带着芒果去往二十多个偏远地区,给那里的孩子赠书,尽己所能把书籍带给渴望阅读的孩子。
到现在,他们带着芒果一路走过天水、兰州、西宁、新疆、北京、上海、南京、江苏,看了麦积窟、壶口瀑布、茫崖翡翠湖、黄河、雅丹地貌,金色胡杨、明孝陵、江南园林……
孩子在旅行途中听父母讲解,学习知识,和当地人社交。
在我看来,芒果父母这一做法背后其实有3点教育心态,特别值得人思考。
第一,你有没有跳出“内卷”的勇气?
现在孩子读书有多内卷?
从去年网上流传的一张图就能看到。
生病的孩子们无法安心在医院休息,需要一只手挂着吊瓶,一只手写作业。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在网上炫耀孩子的成绩,你看看,现在的孩子考94分就要被狠狠批评一顿。
因为很有可能这个成绩都排不上名。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作为家长摆脱焦虑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不想自己孩子落后是所有家长的心理,对不对?
但芒果爸妈能够让芒果在这个阶段花费一年时间“跳”出来,我觉得十分难得。
他们深深明白人生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的道理,所以才会放下那么多顾虑出发。
第二,你能不能回归到孩子本身成长中来?
不是为了跳出“内卷”而跳出,是因为芒果父母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一点从他们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能看出来。
他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成绩、升学,而是回归到孩子本身的成长,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和世界的能力。
记得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变成了无休无止的考试,家长和孩子都被卷入其中,很多孩子反而变得厌学、压抑。
芒果从小见到更大的世界,而且一路上跟着爸爸妈妈解决问题,听爸爸妈妈讲解人文历史,更重要的是他内心会种下一颗颗小小的种子。
这是什么种子呢?对自我和世界探索的种子。
我到底喜欢哪个城市?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见过那么多人,哪种人是我希望成为的人……
或许芒果现在的脑海中不是这些具体的人生问题,但是他已经在这条路上开始了自我探索。
第三,你能不能放下对孩子的期待,而只是去影响他的成长?
我看到芒果爸爸说,很多人也会质疑现在带孩子出来没有多大意义。
他的回复是,学会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放下那些功利化的想法。
其实说来说去,又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教育本身是一种缓慢发生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教育并不是立马能够看到结果。
如果父母每做一件事情都希望立马从孩子身上看到回报,那么自然就焦虑,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去影响他,而不是要求孩子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所以,我很佩服芒果父母为了这个计划所做的一切。
经济物质方面有积累、有安排、敢于投入;精神心理方面独立自主、决策清晰、意见统一。再加上一家人超强的行动力,所有对孩子的影响本身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
我看到芒果爸爸在游拙政园、何园和个园时有一番感悟。
他说拙政园园主王献臣去世后,他的儿子因为赌博,没有多久就把家底败光了。
个园的园主黄至筠是富甲一方的盐商,他重视子女教育,倡导耕读传家、勤俭持家。
5个儿子都小有成就,但后代子孙不知去向,仅仅繁荣了两代人。
但是反观何园,祖宗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历经百年依然是名门望族。
被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王承书是园主的曾外孙女,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是他的曾孙,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也是何家人创办的。
为什么何家能够人才辈出?
看看《何氏家训》就明白了,这个家训还曾经被中纪委网站推介过。
比如“家训”中不要求后代学而优则仕,而是鼓励子女走自己愿走、能够走的路。
现在,当地还会举办各种活动,让大家都来学习借鉴何家的教育理念。
能够想象,在游览这些园林的时候,芒果父母是如何耐心地把这些故事讲给芒果,也能够想象这样的故事会在小芒果心中慢慢扎根,带给他勇气。
这不比整体拼命“鸡娃”好得多吗?
其实如何育儿本质上反映的是每一个父母自己的人生态度。
你焦虑,你的孩子自然就焦虑;你能够生活得从容安心,你的孩子也会具有松弛感。这样的“家风”无形中就是在传承着,带给孩子长远影响。
我看到整个旅行途中,芒果一家也会遇到各种意外状况,比如停车问题、带的被子不够厚、行程安排被意外打断……但芒果父母一直在积极解决问题。
当问芒果说住酒店还是住房车舒服时,芒果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住在哪里都是舒服的。
我想,这就是家庭给与孩子面对世界的底气、勇气和安全感。
当一个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家庭的支持,即使他以后的人生会面对各种坎坷,他也一定是勇敢的,对吗?
因为他感受到的不是来自父母的要求、索取,体会到的不是家庭的压力、负担,而就是父母对自己的鼓励,让他成为想成为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坦然面对孩子的人生,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
原创:磊磊
编辑:盼盼
设计:小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