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国文 · 主播 |阿成

来源 | 国学生活(ID: gxsh789)
古语有言: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
人宅相遇,只有人先养宅,宅方能润人。
那些喜欢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的人,日子过得都不会差。
不将就,生活有质量
听过这样一句话:
“清洁是对物品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尊重。” 
深以为然。
行走于世,你如何对待你的生活,生活就会如何回赠你。
喜欢把家里打扫得干净的人,正是将这份尊重与热爱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里。
曾有个新闻,一个名为黄雅莉的女孩,她的生活状态赢得了上百万人的实名羡慕。
原来这个女孩,用了50多天的时间,把一栋租来的小屋,变成了自己最为温馨的“家”。
原本灰扑扑的外墙,被她涂成了黑白色;原本冰冷的客厅,挂上了自己动手作的画。
旧了的沙发,套上了崭新的布套;废弃树木,拿来做了衣架。
就连荒废的院子,杂物也被清扫干净,整理成了菜园。
黄雅莉给这个房子取了个名字,叫“山田心”。
山,是依靠;田,是衣食无忧;心,则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有人不解,为什么花这么多心思来装修一个不是自己的房子?
黄雅莉却笑着说: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爱收拾房间的人,从不凑合过着自己的生活。
因为ta们知晓,世事纷繁复杂,常常不如人意,只有为生活着上色彩,才不会日渐无望。
所以,不论房屋大小,奢华亦或简陋,学会保持它的整洁。
好的生活,都是精心清扫、整理出来的。
正如丰子恺所言: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当你开始不将就,不凑合地过日子,就会发现,生活雅致而有序。
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无内耗,日子更安定
有一对夫妻,两个人都是购物狂,每天下班回家都会顺手买几件自己中意的物品。
但他们从未不整理,久而久之,家仿佛成了仓库,堆满了用不上的杂物。
每天呆在家里,他们都仿佛生活在笼子中,行动受阻,心情烦闷。
许多时候,上班匆匆出门时,就连一件干净的衣服也翻找不到。
这样邋里邋遢的生活,令他们无比焦虑,状态越来越差,既没有精力工作,也无法好好生活。
无奈之下,夫妻俩请人一起将房间彻底整理,归纳妥当。
收拾好的房间,让他们眼前一亮,这时他俩才明白:
原来清爽干净,也能给人一种治愈。
梁漱溟先生就曾说:
“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诚然如此,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你回到家时,推开门入眼一片狼藉。
杂物散落一地;锅碗瓢盆浸在洗手池里;衣服,袜子随意扔在沙发上。
你的情绪因此瞬间变得烦躁。
而当你推开门入眼清清爽爽,即便再低落的心情,也会因此豁然开朗。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脏乱的房间,如同黑洞,其所释放出的负能量,会侵蚀你的精气神。
只有生活在一个洁净整齐的家里,身心才会感到轻松安定。
有道是:
“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房屋,是疲惫身体的安歇处,更是精神世界的避风港。
所以家不在大,而贵在内外干净,有自然的阳光,明亮的温柔的感觉。
拿起扫把,洗净生活里的灰尘,只要生活中没有杂物,心里便能没有杂事,往后的生活自然会舒心美好。
心向好,前行有力量
古语就有云: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人这辈子,如何过完一天,就会如何走完一生。
将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人,能从自己身上萃取到源源不断的能量,从而在简陋的房屋里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老舍曾回忆他的母亲:
那时候,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一家老小的生计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白天,她要给人洗衣服,夜里还要继续挑灯缝补衣服,因为终年没有休息,所以母亲的手通年都是红肿着的。
但即便如此,母亲也会于繁忙中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破桌上从不留有灰尘,残缺不全的柜门也总被擦得清洁明亮。
还有那明亮的院子,年年开花的石榴与夹竹桃。
这一切的一切,都落在了老舍的眼里,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也看见了生活的希望。
所以老舍时常会帮助母亲取水、扫地、扫地、撮土……渐渐从母亲那接过了质朴、踏实、细致的脾性。
这使他不畏艰辛,不怕劳苦,最终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再苦再难,有个干净的家,心灵就能有栖息的港湾,恢复力量继续前行。
正如古人所告诫: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屋里屋外清扫干净。
不仅住着舒服,还能给生活以滋养,让自己更安心地勇往直前。
所以清扫房屋虽是小事,但简单的事情,要用心做;用心的事情,更要坚持做。
在你日复一日的浇灌下,生活总会开出你所想要的花。
曾国藩曾说:
“不好收拾洁净,此是败家气象。”
家是生活的容器,也是对家的态度,更是一个人自身的模样。
所以一个整洁或脏乱,明亮或压抑,繁复或简单的房间,映照出的,是生活在其中人的模样。
往后的日子里,想要有所改变,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事先整理好你家的样子。
当你认真生活,命运也一定不会辜负于你。
点个在看,愿我们能扫除一切杂乱,把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

作者:国文。来源:国学生活(ID: gxsh789),国学智慧,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万国学爱好者的聚集地。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