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君(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博士后)
内容提要:2023年12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再见,李可乐》集合多位明星演员,突出温情治愈的画风与宠物爱犬的亮点,取得同档期不俗的市场表现及话题度的同时,观众对其口碑评价存在一定参差。本文从类型题材、观众接受、美学风格三方面探讨该片的特征与得失,试图发掘该片及其同类作品、相关作品在创作和传播方面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再见,李可乐》 家庭情节剧 类型电影 电影市场
类型题材:宠物、家庭与成长


常言道,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尽管并未形成一种严谨的类型概念,但历数电影史中与宠物狗有关的作品,成功者并不在少数。1943年,好莱坞将《灵犬莱西》(Lassie Come Home)搬上大银幕,由彼时还是童星的伊丽莎白·泰勒出演,故事长盛不衰,不断被翻拍,直到几十年后,美国和加拿大还分别推出过同名电视剧;1994年和2005年,电影版《新灵犬莱西》(Lassie)亦分别由美国和英国出品。世纪之交,《灵犬宾果》(Bingo,1991)、《飞狗巴迪》(Air Bud,1997)、《马利和我》(Marley & Me,2008)、《灵犬雪莉》(Belle and Sebastian,2013)、《一条狗的使命》(A Dog's Purpose,2017)等电影层出不穷,反复印证着宠物狗这一内容元素之于电影的成功可能性。
《灵犬莱西》剧照
在亚洲地区,日本的《忠犬八公的故事》(The Story of Hachikō,1987)、《导盲犬小Q》(Quill,2004)、《爱犬的奇迹》(2007)、《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10 Promises to my Dog,2008),韩国的《人狗奇缘》(Hearty Paws,2006)等影片都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这些亚洲电影故事所蕴含的东方伦理观更接近中国观众的价值取向。
《忠犬八公的故事》剧照
民间俗称的“狗狗电影”,不仅收获相当之高的评分,亦往往取得不俗的商业成绩。与它们一同出现的最常见电影类型标签是家庭、冒险和儿童。区别于其他动物电影,狗由于“随人类走进了家门”成为宠物,通常代表着忠诚可靠的品质,能够作为人类的朋友、家庭的成员而存在。“灵犬”“神犬”等中文翻译的表述,是对于宠物狗通达人性的强调。互联网短视频时代,萌宠类内容亦是最受欢迎的垂类领域之一,“狗狗电影”对于部分人群天然地具有一定的好感度。
在这样的固有印象和观影预期下,《再见,李可乐》先天拥有着该种电影的类型优势。影片导演王小列曾经执导过颇具知名度的电视剧《神犬奇兵》(2014)、《神犬小七》(Hero Dog,2015),《再见,李可乐》中的动物演员由平安、小七、小可乐三只狗担当,其中饰演老年李可乐的小七正是电视剧《神犬小七》中的小七“演员”。电影能吸引喜爱该电视剧的原有受众,亦能触发养狗人的经历共鸣,更重要的是,延伸的家庭亲情价值普适于广泛的观众群体。
在父亲事故去世之后,拉布拉多犬“李可乐”的出现让女主人公李妍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与信心。在影片部分段落,导演显然有意强调一种李可乐与已故父亲的关联,甚至有暗示二者灵魂穿越、转世重生关系的倾向。比如李可乐千里从阿勒泰追随李妍,不离不弃,直到被收养,又如它能够奇迹般地预知意外灾祸,保护李妍母女,发现已故父亲的料理“秘方”。在影片第三幕的婚礼段落,李妍对于父亲的回忆与眼前衰老的爱犬李可乐形成呼应;对于父亲和李可乐两次告别的签字仪式,也形成前后互文。电影并未赋予李可乐超越现实的能力,故事依然基于实在的现实,但那些奇迹式的偶然与巧合,将拥有灵性的宠物狗升格为家庭成员。
电影看似主要讲述父亲与狗,实际上着重描绘的是与女主角李妍有关的四组人物关系:与父亲、与“可乐”、与同学/男友、与母亲,而这些故事线最终汇集于李妍自身,达成一场成长的探索以及对过去的和解。李可乐缝合了家庭的裂隙,加深着众人之间的羁绊。不妨说,这部表象以宠物狗为卖点的电影,实际上是相当标准的青少年成长、家庭情节剧类型片。
观众接受:催泪或玩梗
仅就字面意思,《再见,李可乐》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现象级电影《你好,李焕英》(Hi, Mom,2021),二部片名能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上下联。《再见,李可乐》的原著文本是导演王小列此前创作的小说《爸爸是只“狗”》,从原著名到电影名的显著变化,传递出其对于电影市场的特意亲近意味。正如观影前观众并不了解“李焕英”是谁以及为何对其说你好,“李可乐”的身份以及对其说再见的原因也是这部作品预先建立给观众的悬念与期待。两部影片在主创团队、故事内容上并不相干,但家庭、亲情、温暖等元素确是二者共有。 
《再见,李可乐》上映4天突破1亿元票房,用时11天突破2亿元票房,成为同档期上映电影中的票房佼佼者,不无意外地收获“感动”“催泪”“治愈”等正面口碑反馈。王小列上一部独立执导的电影《与妻书》(To my wife,2012)票房成绩是25.3万元,对比而言,《再见,李可乐》的票房可谓跨越式进步,这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参与电影创作的导演王小列与商业电影市场有效接洽。
明星演员阵容也助力影片票房的成功,片中饰演母亲的闫妮曾主演《武林外传》(My Own Swordsman,2006)而家喻户晓,饰演女儿的谭松韵因网剧《最好的我们》(With You,2016)广为人知,饰演父亲的吴京则是近年华语电影票房纪录缔造者之一。除了明星演员,三人所组成的“神奇家庭”也是这部电影在宣传中着重突出的看点。
《再见,李可乐》的女主角李妍在设定上是一名高三学生,而1990年生人的演员谭松韵已经32岁,得益于谭松韵曾经塑造的高中生形象成功且深入人心,片中她跨越年龄的表演并未产生过度的违和感,反而让该片角色与演员的过往角色形成类似“反差萌”的微妙对照效应。相似地,闫妮出演的母亲一角也与她过往角色彼此映照,影片在母女关系这条故事线上呈现得最为丰富。
观众对演员吴京的“战狼”角色印象,使得《再见,李可乐》中宠物狗每每与吴京的父亲角色相关联,都有了一层可能被误读的趣味。在影片相关内容评论区和流媒体弹幕中,不乏观众对“战狼”的提及、对“战狗”的戏谑造词。吴京以往作品中常见的硬汉形象与在此的温情父亲/转生意味的宠物狗形成鲜明反差,观众玩笑式的反馈近似于一种“玩梗”现象。在新媒体场域,夸赞或调侃狗的演技比起支持或反对明星来说,有着更轻的道德责任负担。这样的“玩梗”现象使得《再见,李可乐》的传播超越了作品本身的内容,而与演员过往的影视作品产生联系,观众接受与反馈话语更多元多变。
催泪与玩梗同时出现于一部电影的观众接受现象中,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贴合中国传统家庭情节剧“笑中带泪”的形式与风格。尽管以悲剧事件开篇,《再见,李可乐》的催泪效果并非依靠刻意制造的苦情戏,影片的大部分段落由一种轻喜剧的调子呈现,尤其是李可乐被狗贩子绑架后的营救戏,充满喜剧的夸张感。最后让观众感动的正是由这些快乐而美好的片段所构成的珍贵记忆,是不断被治愈后重获的和解与希望。
在关于以往作品《神犬奇兵》的访谈中,王小列导演曾谈到他的创作缘由,“每个电视台对作品的风格、对作品的选择都不一样。《神犬奇兵》是针对定位于‘快乐中国’、主打青春牌的湖南台金鹰独播剧场的定制作品。加入了动物元素,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1]显然,导演及主创团队对作品的市场传播与观众接受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和把握,《再见,李可乐》故事模式上遵照类型规律,选角方面为明星演员赋予了一定的新鲜印象,其所产生的话题度与传播力便在情理之中。
美学风格:过时且稳妥
撇开以上的成功之处,《再见,李可乐》中国内地票房2.41亿元,虽然在同档期内表现较好,也超过映前媒体的票房预测(1.1亿-1.8亿)[2],仍难以算得上现象级“爆款”或“黑马”,影片豆瓣6.2的评分[3]在近年华语商业电影范畴中也不算出色,与同年上映的翻拍版《忠犬八公》(Hachiko,2023)2.86亿票房非常接近,喻示出宠物狗类型电影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体量或局限性。
与同类影片相似,《再见,李可乐》的价值观积极正面,叙事保守传统。电影故事开场于2012年冬季,故事主体部分发生在其后一年间,最后结尾部分才来到影片上映的(2023年),与当下有着十年间隔。《忠犬八公》是对百年前历史原型的复述,是对四十多年前电影作品的翻拍,自然是一个老套的故事,而看似更新鲜原创的《再见,李可乐》主要讲述的其实也是一个十年前的、在当下显得有些过时的故事。
与当下的“时差”,导致《再见,李可乐》虽然照顾到家庭亲情价值的普适性,却未能充分做到回应当下时代的境遇和命题,虽是基于现实,却很难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李可乐丢失后的追逐段落,无论是闫妮角色的骑车穿巷,还是李可乐的救援同类,都是一百年前默片时代就时常会表现的内容。冤家打闹般的高中生情窦初开、夜空下对远方呼喊的并肩告白、看似强硬的母亲角色背后隐藏的辛苦和温柔最终被女儿理解等等剧情,都显得过于老套与常见,缺乏生动的新鲜感。
除了几位主要角色,影片也缺失对更多的社会关系、社会面貌的刻画,使得一些角色符号化、功能化,丧失立体性、鲜活性。影片在四川成都取景拍摄,除了“串串”和方言等可被替代的地方元素,电影故事未能充分调用其所蕴含的叙事潜力,使得这一地缘选择的必要性存疑。以与电影上映时间相距十年、2013年为主体的故事,又未能构成有效“怀旧”,同当下时代的情绪连接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尴尬,致使剧情有种悬浮于现实外的虚空感。
《再见,李可乐》使用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同样有着过时之嫌,例如许多情节的交代是依靠主角大段的画外音独白,在情绪段落加入过多无源音乐、音效,频繁使用闪回段落反复引用说明回忆——这些技巧在李妍的婚礼段落被运用到泛滥的程度,对部分观众可能造成一种极致的催泪效果,若抽离来看,又可能感到煽情过度。将宠物狗反复与吴京饰演的已故父亲镜头切换和对位,甚至起到了一定的荒诞效果,正如影片前半部分有意描绘李可乐之神奇,已经达到一种超现实奇幻类型片的地步,但最后又并未将这些行动解释圆满,让李可乐的种种行为缺乏合理、严谨的动机。如此这般直白、带有明显引导观众意图的手法,或许能够使故事更加通俗易懂,使观众易于亲近、易于共情,但也在结果上削弱了影片的真实质感,降低了作品对美学风格探索创新的可能性。
美学风格的探索创新在电影市场上可能表现为一种风险,《再见,李可乐》上映两周后,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狗神》(Dog Man,2023)登陆中国内地。这部同样与宠物狗相关的电影,并未遵照常规的家庭、亲情、温情类型路线,即使导演为影迷熟知,影片亦曾获威尼斯电影节青睐,国内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仅不到2000万人民币票房。然而,探索美学风格、反类型的作品也有成功突围的可能,电影《涉过愤怒的海》(Across the Furious Sea,2023)在家庭议题方面的探讨与呈现显然更为大胆与关照当下,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相较而言,《再见,李可乐》各方面的选择在电影市场上的考量保守且稳妥,它不需要过多考虑艺术电影导演的作者性,一如大部分“狗狗电影”所做的,有着积极的立意和温馨的场面,《再见,李可乐》就已经可以被视为是一部友好和可爱的作品,而电影人们所需要面对的未来是,当便捷的互联网视频能够随时随地提供萌宠出镜表演的影像,今后要讲述什么样的狗与家庭的故事,才值得花费两个小时去叙述,并吸引观众来到漆黑的电影院中一同度过这段时光?   
原文载于《电影评论》杂志
注释:
[1] 谷琳:《用影像讲故事:王小列——专访著名摄影师、导演王小列》,《数码影像时代》2016第9期。
[2]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截止2024年2月25日。
[3] 数据截止2024年2月25日。
往期精彩
▼▼▼
阅读量:6.7W+
阅读量:1.8W+
阅读量:1.8W+
阅读量:1.1W+
阅读量:1.1W+
阅读量:1.1W
扫描二维码关注《电影》
微信号 : dianying2001
新浪微博:电影杂志MOVIE
“在看”给电影君一朵小黄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