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发生光怪陆离的世间乱象,看到丑态百出的荒诞现实,我们总会想到“国民作家”鲁迅,就像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张旭东所说的:“几代中国人心里都有鲁迅,不管自觉不自觉,情愿不情愿,我们会反复同鲁迅相遇。他总游走于我们视野的边缘,他足够熟悉,无须提起,但又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对于鲁迅作品熟悉的背后其实藏着一种陌生,藏着“不求甚解”和人云亦云。那些千篇一律的鲁迅的读法实际上构成了阅读鲁迅的障碍。如果我们把鲁迅比作一本大书,这本书好像又是早早就被翻开、但却从没有被好好阅读。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杂文的视角来看鲁迅文学,会有什么变化?鲁迅思想又能在今天的社会中激发出怎样的新思考?

鲁迅在北京的书房——“老虎尾巴”
张旭东教授继“鲁迅三部曲”首卷《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 1924-1927》之后,在bilibili视频网站推出精品课程《张旭东在纽大讲文学:重新认识鲁迅杂文》。以口语化形式撮要讲解鲁迅文学如何在作者“人生的中途”以“杂文的自觉”为标志而“成为自己”。
《张旭东在纽大讲文学:重新认识鲁迅杂文》
在bilibili上线
🛒 购买课程:
长按扫描上图二维码即可订阅

限时特惠99元
杂文是鲁迅文学的“绝处逢生”的转折点,是作家找到属于自己风格的伟大时刻。张旭东教授通过对1924年到1927年中期一系列鲁迅作品的再解读,向我们表明:鲁迅文学诞生于小说,再生于杂文;杂文是鲁迅文学的灵魂,是其风格的逻辑和实质,它一旦从同其他文体与写作样式的并行和纠缠中“胜出”,就成为统摄鲁迅文学的写作方法和艺术原则。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从鲁迅杂文出发,重启鲁迅的文学与思想世界。
重新认识鲁迅杂文
余华、苏童、刘震云、李敬泽、毛尖、孙歌等众多学者名家联合推荐
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采薇阁同研究生们在一起
家好,我是张旭东,现在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任教。我的专业训练是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美学等等,在美国的学院分工中我一半在东亚研究系,在这个系我主要的工作是(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
这门课的特点,不是从鲁迅写作的第一篇开始读到最后一篇,而是从鲁迅写作的难点和困境入手,从他的1924年到1927年中期的过渡期、转折期为切入点,来直接切入鲁迅文学的核心问题,就是鲁迅文学的本质是什么,他的风格的终极特点是什么,他写作的方法是什么。
结论是鲁迅文学的结晶是杂文。鲁迅的杂文不是鲁迅各种各样文体当中的一种,而是鲁迅文学整体的一种方法,一种风格的特征。所以这门课最鲜明的特点是,以鲁迅杂文写作为抓手,重新解读鲁迅文学的整体;而从鲁迅杂文这个制高点上看,所有的鲁迅作品,包括他早期的小说创作,其实在本质上都是杂文。
有意识地把鲁迅当做世界文学来读,是这门课的一个尝试。虽然在这门课的大部分时间中,我仍会带领大家细读鲁迅的文学作品,但是关于每一篇作品的读法实际上都或隐或显地带着世界文学、比较文学这样一种角度,这样一种兴趣,这样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
鲁迅是一个世界文学作家,鲁迅是属于世界的,这不是一个姿态,而是鲁迅就是在世界文学的脉络,在世界文学的上下文里面。理论意义上鲁迅的每一句话都是翻译,都是引文。
鲁迅文学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了当时所能够吸收的最好的东西,所以他为中国新文学一开始,在开局就标志出一个非常高的高点。
学习建议
我们今天读鲁迅,某种意义上是在默认以鲁迅为标志,以鲁迅为叛逆和批判者的所标志的那个时代,我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还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基本状况下。
我想象在b站上来选这门课的人,或者来参与鲁迅重读活动的人,大体上是对鲁迅、对文学感兴趣的人,是对当下生存的境况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有一些疑问,或者有一些不满的人。不满不是发牢骚,而是要去提问题,想去求一些答案的人,是有好奇心的人
这些人可能多多少少有一点不安分,他们并不满足于那种随便上网一搜就能看到的,或者随便抓起一个课本就能看到的,多少是老生常谈式的鲁迅的阅读。他们可能对这种鲁迅的新解有一种兴趣。新解不是一家之言,而是立足于文学原理的准备,一种概念理论的严格性,放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把鲁迅作为文学,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来再一次打开。
我们不妨有意地做一个心理实验,就是读鲁迅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鲁迅的作品陌生化。尽量地清空自己脑子里关于鲁迅的一些成见。
如何打开文本,它本身是一门科学。它如果是一门科学,我们就要问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当然是文学。但是这时候的文学已经不是我们随便拿起来读一读的问题,而是在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非常高级的、非常复杂的层面上,去探索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它的特殊的逻辑,它特殊的构造,它特殊的质地,文学的道,文学之道。
怎么样打开文学作品需要一系列具有理论准备的训练,怎么分析意象,怎么分析隐喻,怎么分析象征,怎么分析叙事等等,像这样一系列的在文学原理意义上的训练和方法论的训练,恰恰是我国文学教育、文学研究所缺乏的。
无论是上这门课的方式,还是通过这门课去建立自己自身鲁迅阅读习惯和阅读史的方式,归根到底是要回到鲁迅文本,回到鲁迅具体的文学经验和文学的实验,我们要把鲁迅文学放在历史当中去看,把它放在文学原理和文学规律里面来看,这样就会拉近我们和鲁迅文学的距离。
我是张旭东,让我们一起来系统地重读和细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力争在世界文学的语境,在文学原理的层面上,重新解释和理解鲁迅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节选自独家视频课程《张旭东在纽大讲文学:重新认识鲁迅杂文〉)

碰壁中强大自己,虚空中寻得出路。让我们与张旭东教授一起,以中西比较文学的视野、专业文学批评的读法,重启鲁迅的文学与思想世界。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限时特惠99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